第四節 白血病病人的護理
白血病是造血系統的惡性疾病,其特點是白血病細胞在骨髓及其他造血組織中彌漫性惡性增生,浸潤破壞體內臟器官和組織,并進入外周血液中,產生各種癥狀和體征。白血病細胞大多是未成熟和形態異常的白細胞。臨床上常有貧血、發熱、出血和肝、脾、淋巴結不同程度腫大等表現,外周血液中可出現幼稚細胞。
(分類) 臨床常用的白血病分類如下:
l.根據白血病細胞成熟程度和白血病自然病程,白血病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
2.按照細胞形態學分類 用FAB分類法分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與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又分成3種亞型:Ll型:原淋巴細胞體積較小,此型預后較好;L2型:原淋巴細胞較大,形態不很一致;L3型:原淋細胞較大,形態較一致。
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分成7型: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未成熟型(M1),骨髓中絕大多數為原粒細胞,預后較差;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成熟型(M2);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M3);急性粒—單核細胞型(M4);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M5);急性紅白血病(M6);急性巨核細胞白血病(M7)。
我國急性白血病比慢性白血病多見,成年患者中,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最多見,兒童患者中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較多見。男性略多于女性。慢性白血病常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白血病病因和發病機制
可能與發病有關的因素如下:
1.病毒 C型RNA病毒。到目前為止已肯定證明人類T淋巴細胞病毒能引起成人T細胞白血病。
2.放射 電離輻射可致白血病已被肯定。1次大劑量或多次小劑量照射均可引起白血病。
3.化學因素 多種化學物質或藥物均可誘發白血病,苯及其衍生物已被認為可致白血病。氯霉素、保泰松、烷化劑及細胞毒藥物均有可能致白血病。
4.遺傳因素 遺傳因素與白血病發病有關。
白血病發病機制是非常復雜的,可能是人體在上述各種因素作用下,機體免疫功能缺陷,對惡性細胞不能識別及消滅,使之得以繁殖,最終導致白血病。
一、急性白血病病人的護理
(一)臨床表現
多數起病急驟,常突然高熱或有明顯出血傾向;也可緩慢起病,出現進行性疲乏、蒼白、低熱、輕微出血等。本病主要表現為發熱、出血、貧血及各種器官浸潤所引起的癥狀和體征。
發熱
發熱為本病常見的癥狀之一。發熱的主要原因是感染,發生感染最主要原因是成熟粒細胞缺乏。以口腔炎最多見,牙齦炎、咽峽炎也是常見的感染,還有肺部感染及肛周炎、肛周膿腫。嚴重時可致菌血癥或敗血癥。常見致病菌有綠膿桿菌、肺炎桿菌、大腸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等,一些平時不易致病的細菌和真菌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也可引起嚴重感染。疾病后期常伴真菌感染,這與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糖皮質激素、細胞毒類化療藥物有關。
出血
出血最主要原因是血小板減少。多數患者有出血表現,但出血程度不同。出血部位遍及全身,常見皮膚瘀點、瘀斑、鼻衄、齒齦出血、口腔血腫、子宮出血,眼底出血可影響視力,顱內出血最為嚴重,常表現頭痛、嘔吐,瞳孔大小不等,癱瘓,甚至昏迷或突然死亡。
貧血
貧血常為早期表現,隨病情發展而加重,貧血原因主要是正常紅細胞生成減少和出血。
白血病細胞浸潤不同部位的表現
1.骨骼和關節 胸骨下端常有局部壓痛。四肢關節痛和骨痛以兒童多見。白血病細胞浸潤眼眶骨膜,可引起眼球突出、復視或失明。
2.肝脾及淋巴結腫大 脾及淺表淋巴結腫大急淋患者多見,肝脾一般輕度至中度腫大。淺表淋巴結多為輕度腫大無壓痛。
3.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
化療藥物不易通過血腦屏障,隱藏在中樞神經系統的白血病細胞不能被有效殺傷,導致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隨著急性白血病患者生存期延長,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比早年多見,而且多發生在疾病緩解期,出現腦膜或中樞神經系統癥狀,表現為頭痛、嘔吐、頸強直,重者抽搐、昏迷,但不發熱,腦脊液壓力增高。
4.其他部位 皮膚浸潤表現為彌漫性斑丘疹、結節性紅斑等;牙齦可增生、腫脹;睪丸受浸潤表現無痛性腫大,多為一側性。
(二)急性白血病輔助檢查
1.血象 多數患者白細胞計數增多,甚至可大于100×109/L,部分患者白細胞數正常或減少。分類中可發現原始細胞及幼稚細胞。
貧血輕重不同,一般屬正常細胞正常色素性貧血。早期血小板輕度減少或正常,晚期明顯減少,可伴出血時間延長。
2.骨髓象 骨髓檢查是診斷白血病的重要依據,骨髓一般增生明顯活躍或極度活躍,主要細胞為白血病原始細胞和幼稚細胞,正常粒系、紅系細胞及巨核細胞系統均顯著減少。
3.細胞化學染色
4.免疫學檢查
5.其他 白血病患者血液中尿酸濃度及尿液中尿酸排泄均增加,在化療期間更顯著,這是由于大量白血病細胞被破壞所致。
(三)診斷要點
根據臨床表現貧血、出血、發熱、骨痛及血象、骨髓象的檢查可以確診。
1、2011年初級護師資格考試成績查詢
2、2011年初級護師考試成績合格標準
3、衛生資格考試吧首發2011年衛生資格考試試題及答案通知
4、初級護師考試報考指南 2012年“初級護師”網上輔導招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