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病人的護理
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簡稱ITP。)是由于外周血的血小板免疫性破壞過多及其壽命縮短,造成血小板減少得出血性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皮膚、黏膜\內臟出血,分急性及慢性兩型,急性型多見于兒童,慢性型多見成人,以40歲以下女性常見。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ITP發病的相關因素如下:
1.感染
2. 免疫因素
患者體內有病理性免疫所產生的抗血小板抗體,血小板與抗體結合后易遭破壞。抗體不僅導致血小板破壞同時也影響巨核細胞成熟,使血小板生成減少。
3.肝、脾因素
體外培養證實慢性型患者脾能產生血小板特異性ISC,與抗體結合的血小板主要在脾臟遭到破壞,正常血小板平均壽命為7,d11天,ITP患者血小板壽命明顯縮短,約為1~3天。另外,患者做脾臟切除后,多數血小板計數上升,表明脾臟在發病機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3.其他因素 鑒于女性患者多見且多于40歲以前發病,推測本病可能與雌激素抑制血小板生成及增強單核一巨噬細胞對與抗體結合的血小板的破壞有關。
二、臨床表現
本病分急性型和慢性型:
1.急性型
半數以上見于兒童,起病前1~2周常有上呼吸道或病毒感染史,起病急驟,可出現畏寒、發熱,全身的皮膚、黏膜出血,可有大片瘀斑,甚至血腫。鼻、齒齦,口腔及眼結膜黏膜出血常見,消化道及泌尿道出血也較常見。顱內出血可危及生命。急性型病程多在4~6周恢復。
2.慢性型
以青年女性多見。起病緩慢隱匿,一般無前驅癥狀。出血癥狀較輕,表現為反復發作皮膚及黏膜瘀點、瘀斑,可伴輕度脾腫大,女性患者常以月經過多為主要表現。每次發作常持續數周或數月,可遷延多年。
三、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有關檢查
1.血象 血小板計數減少程度不一,急性型常低于20×109/L,失血多可出現貧血,白細胞計數多正常,嗜酸粒細胞可增多。
2.骨髓象 骨髓巨核細胞數量增多或正常,形成血小板的巨核細胞減少。
3.其他 出血時間延長,血塊回縮不良,束臂試驗陽性。血小板壽命明顯縮短,最短者僅幾小時,血小板相關免疫球蛋白(PAISC)增高。
四、診斷要點
根據臨床表現,血小板減少,骨髓內巨核細胞增多或正常,排除繼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診斷可以確立。
1、2011年初級護師資格考試成績查詢
2、2011年初級護師考試成績合格標準
3、衛生資格考試吧首發2011年衛生資格考試試題及答案通知
4、初級護師考試報考指南 2012年“初級護師”網上輔導招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