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血液及造血系統疾病病人的護理
第一節 常見癥狀護理
一、造血系統和血液病的分類
(一)造血系統血液和造血器官組成
(二)血液病的分類
血液病常表現血細胞數量和質量的改變,及出凝血機制的障礙,故將血液病大致分為下列幾類:
1.紅細胞疾病
(1)數量改變:常見各類貧血。
(2)質量改變:遺傳性球形細胞增多癥等。
2.白細胞疾病
(1)數量改變:粒細胞缺乏癥、白細胞增多常見感染、炎癥等病理狀態引起。
(2)質量改變: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
3.出血性疾病
(1)血小板數量或質量異常的疾病: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小板無力癥。
(2)凝血功能障礙:
①凝血因子缺乏:血友病。
②復合因素引起:如播散性血管內凝血(DIC)。
③循環血中抗凝物質過多。
(3)血管壁異常:如過敏性紫癜。
4.其他血栓形成與血流、血液成分、血液高凝狀態、血管壁等多種因素有關。
二、血液病常見癥狀和護理
(一)常見癥狀
1.貧血
循環血液單位體積中血紅蛋白、紅細胞計數和紅細胞比容低于正常最低值,以血紅蛋白濃度較重要。我國血紅蛋白測定值成年男性低于120 g/L、成年女性低于110g/L,可診斷為貧血。
常見原因:貧血以血液病為多見,貧血發生原因可分為:
(1)紅細胞生成減少:常見缺鐵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等。
(2)紅細胞破壞過多:見于各種溶血性貧血。
(3)失血:急慢性失血引起的貧血。
臨床表現:
輕度貧血多無癥狀,中、重度貧血可見甲床、口唇及瞼結膜蒼白,甚至面色蒼白。
神經系統對缺氧最敏感,常出現頭暈、耳鳴、頭痛、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
呼吸、循環系統表現為活動后心悸、氣短,嚴重貧血可誘發心絞痛、發生貧血性心臟病。消化系統表現為胃腸蠕動功能紊亂,如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脹、腹瀉或便秘。
腎臟、生殖系統缺氧,可出現多尿、低比重尿、蛋白尿及性功能減退,
女性常伴有月經不調或繼發性閉經等。
皮膚黏膜蒼白是貧血最突出的體征,由于環境溫度、皮膚色素及水腫等因素會影響皮膚的顏色,貧血時一般以觀察甲床、口唇黏膜、瞼結膜較為可靠。
臨床上將貧血分為輕度(男Hb<120g/L,女Hb<110g/L)、中度(Hb<90g/L)、重度(Hb<60g/L)、及極重度(Hb<30g/L)四級。
2.繼發感染(發熱)
發熱是某些血液病常伴有的癥狀。
常見原因:多見急性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癥等血液病。引起感染的常見病原體為細菌、病毒、真菌。
臨床表現:感染部位多為呼吸系統、皮膚、泌尿系統,嚴重者可發生敗血癥。急性白血病易發生肛周感染或膿腫。輕度或早期感染多為低熱或不規則熱,嚴重感染如敗血癥可為弛張熱。少數老年人或機體免疫功能極差者,即使嚴重感染也可能無明顯發熱反應。
3.出血傾向
常見原因可分為三種:
(1)血小板數量減少或功能異常:如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再生障礙性貧血、先天性血小板無力癥等。
(2)血管脆性:如過敏性紫癜、老年性紫癜
(3)凝血因子減少或缺乏:常見各型血友病、維生素K缺乏癥等。
臨床表現:出血常見部位是皮膚黏膜、關節腔、內臟出血(咯血、嘔血、便血、血尿及陰道出血)。嚴重時可發生顱內出血,多危及生命,顱內出血先兆常出現劇烈頭痛,惡心嘔吐,繼之昏迷,血小板測定常在30x109/L以下,患者出現上述癥狀應警惕腦出血
(二)護理
出血傾向
1.護理診斷組織完整性受損:與止血、凝血功能障礙導致皮膚黏膜出血有關。
2.護理措施
(1)病情觀察:定時測血壓、心率,注意意識狀態。觀察皮膚黏膜出血部位、出血范圍、出血量及有關檢查結果。
(2)保持身心休息:限制活動,多臥床休息以防再次出血,被血液沾污的衣物、地面應迅速處理,避免患者受驚嚇。并囑患者靜心養病、積極配合治療。
(3)飲食: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少渣軟食,以避免口腔黏膜擦傷。餐前后可用冷的蘇打漱口水含漱。
(4)皮膚出血的護理:肢體皮膚或深層組織出血可抬高肢體,以減少出血,深部組織血腫也可應用局部壓迫方法,促進止血。保持皮膚清潔。盡量少用注射藥物,必須使用時在注射后用消毒棉球充分壓迫局部直至止血。
(5)鼻出血的護理:少量出血可用于棉球或1:1000腎上腺素棉球塞鼻腔壓迫止血,并局部冷敷,促血管收縮達到止血。若出血不止,用油紗條作后鼻孔填塞,壓迫出血部位促進凝血。囑患者不要用手挖鼻痂,可用液體石蠟油滴鼻,防止黏膜干裂出血。
(6)口腔、牙齦出血的護埋:牙齦滲血時,可用腎上腺素棉球或明膠海棉片貼敷齒齦。牙齦出血時易引起口臭,使患者食欲或心情受影響,可用1%過氧化氫液體漱口。不要用牙刷、牙簽清理牙齒,可用棉簽沾漱口液擦洗牙齒。用液體石蠟油涂抹口唇,以防干裂。
(7)用藥的護埋:護理人員對常用止血藥作用、副作用應該熟悉。
(8)輸血及血液制品:遵醫囑輸入濃縮血小板、血漿或新鮮全血,輸注前要認真核對血型、姓名、輸入后注意輸血反應、過敏反應。
(9)出院指導:向患者說明以上處理的必要,指導患者學會自我護理。
發熱
1.護理問題 體溫過高:與感染有關。
2.護理措施
(1)病情觀察:注意體溫變化規律、呼吸、脈率、血壓、意識狀態及進食情況,記錄出人量,了解有關檢查結果。
(2)保持心情平靜及舒適體位:環境保持安靜,囑患者靜心養病。取舒適體位。
(3)保持病室清潔:室內空氣要新鮮,每天用紫外線消毒,限制探視人員,以防交叉感染。白細胞<1×109/L時應實行保護性隔離。
(4)保持皮膚、口腔衛生:定期擦澡換衣;飯前飯后定時用漱口液漱口,有真菌感染者漱口液選用碳酸氫鈉溶液;每次便后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坐浴,女性患者尤應注意會陰部清潔。
(5)飲食: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飲食,多飲水,出汗多時注意補充含鹽飲料,必要時遵醫囑靜脈補液,發熱時每日液體人量在3000ml左右為宜。
(6)寒戰與大量出汗的護理:寒戰時全身保暖,并飲用較熱開水。大量出汗時注意更換內衣,減少不適。
(7)降溫護理:體溫38.5℃以上應行降溫,分為:
1)物理降溫:在頭頸、腋下及腹股溝等大血管處放置冰袋,血液病患者不宜用酒精擦浴,以免造成皮下出血;
2)藥物降溫:經物理降溫無效給予藥物降溫,藥量不宜過大,以免引起大量出汗、血壓下降、甚至虛脫。
(8)有關檢查的護理:及時配合醫生做好各項檢查,檢查前應向患者說明檢查目的及標本采集方法。
(9)用藥護理:遵醫囑使用抗生素,了解藥物副作用,一旦發生不良反應及時向醫生匯報。
(10)出院指導:向患者及家屬講明發熱的原因,并介紹簡單物理降溫方法及發熱時的飲食要求,使他們學會自我護理及今后如何預防感染。
1、2011年初級護師資格考試成績查詢
2、2011年初級護師考試成績合格標準
3、衛生資格考試吧首發2011年衛生資格考試試題及答案通知
4、初級護師考試報考指南 2012年“初級護師”網上輔導招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