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節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病人的護理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韌帶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腸、胰腺、膽道或胃空腸吻合術后的空腸等病變引起的出血,大出血是指在數小時內失血量超過1000ml或占循環血容量20%,主要表現為嘔血和(或)黑便。常伴有急性周圍循環衰竭。這是臨床常見的急癥,目前死亡率仍較高,應引起醫護人員足夠重視。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一)上胃腸道疾病
1.胃十二指腸疾病
消化性潰瘍為最常見,急性糜爛性出血性胃炎(包括服用非甾體抗炎藥物和嗜灑引起的急性胃黏膜損害),其次胃癌、慢性胃炎、胃黏膜脫垂、十二指腸炎等;
2.食管、空腸疾病 可見食管炎、食管癌、食管消化性潰瘍、空腸克隆病、胃腸吻合術后空腸潰瘍等。
(二)門靜脈高壓引起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
1、肝硬化。
2.門靜脈炎、門靜脈血栓形成或受鄰近腫塊壓迫而致門靜脈阻塞等。
(三)上胃腸道鄰近器官或組織的疾病
1、膽道出血可見膽管或膽囊結石、癌瘤、膽道蛔蟲病等。
2.胰腺疾病累及十二指腸如胰腺癌等。
(四)全身性疾病
1.血液病 可見白血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過敏性紫癜、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及血有病。
2.應激性潰瘍 可見腎上腺糖皮質激素治療后、腦血管意外、大手術后、燒傷、敗血癥、休克等引起的應激狀態。
3.其他 尿毒癥、流行性出血熱、系統性紅斑狼瘡等
二、臨床表現
1.嘔血與黑糞
出血部位在幽門以下者多只表現為黑糞,在幽門以上者為嘔血、黑糞常兼有,但是在出血量小、出血速度慢者也常僅見黑糞。而幽門以下病變出血量大且速度快,血液可反流入胃也可有嘔血。嘔血多呈咖啡色,黑糞呈柏油樣,與血紅蛋白含有的鐵經腸內硫化物作用形成硫化鐵有關。若出血量大,血液在腸內推進較快,糞便可呈暗紅或鮮紅色。
2.失血性周圍循環衰竭
急性周圍循環衰竭的程度與出血量及出血速度有關。若出血量較大;且速度快者循環血容量可迅速減少;導致心排血量降低,可出現一系列表現,如頭暈、心悸、出汗、脈細數、血壓下降,皮膚濕冷,精神煩躁不安或意識不清,少尿或無尿者應警惕并發急性腎功能衰竭。
3.氮質血癥
血尿素氮常增高,此稱為腸性氮質血癥,其原:因主要是大量血液進入腸道,血液中蛋白質被消化吸收引起,一般在大出血后數小時血尿素氮開始上升,24~48h可達高峰,3-4d后可降至正常。
4.發熱 在上消化道大量出血被控制后,多數病人出現低熱,一般不超過38.5度,可持續3~4d。
5.血象變化
出血24h內網織紅細胞可增高,隨著出血停止,網織紅細胞逐降至正常。白細胞計數也可暫時增高,血止后2—3d既恢復正常。出血者伴脾功能亢進,白細胞計數不增高。
三、有關檢查
1.化驗檢查 測血紅蛋白、白細胞及血小板計數、網織紅細胞、肝功能、腎功能、血尿素氮、大便隱血試驗等,對診斷疾病會有一定幫助。
2、內鏡檢查 為上消化道出血病因診斷的首選檢查措施。一般在上消化道出血后24~48h內進行急診內鏡檢查,不但可以明確病因,還可作緊急止血治療。
3.X線鋇餐造影檢查 目前主張X線鋇餐檢查應在出血已經停止及病情基本穩定數天后進行。
4.選擇性動脈造影 適用于內鏡檢查無陽性發現或不適宜作內鏡檢查者。此法安全而有效,多可明確診斷。
5.吞線試驗。
四、診斷要點
根據患者有大量嘔血、黑便的表現,確診上消化道出血不難,需作內鏡檢查進一步明確出血原因。
五、治療要點
(一)一般搶救措施
需臥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暢,避免嘔血時誤吸血液進入氣管引起窒息。
(二)積極補充血容量
立即開放靜脈、取血配血,迅速補充血容量,輸液開始宜快,可用生理鹽水、林格液、右旋糖酐、706代血漿,必要時及早輸入全血,以恢復有效血容量,保持血紅蛋白在90-100g/L為佳。肝硬化病人需輸新鮮血,庫血含氨多易誘發肝性腦病。
(三)止血措施
1.藥物治療
(1)胃內灌注冰水去甲腎上腺素:適用胃、十二指腸出血。
(2)垂體后葉素(即血管加壓素):適用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對消化性潰瘍,急性胃黏膜損害也有止血作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高血壓孕婦禁用。
(3)西咪替丁(甲氰咪呱):靜脈滴注400mg每6~8h一次,也可用雷尼替丁、法莫替丁,以上藥物均為H2受體阻斷劑;可抑制胃酸分泌。奧美拉唑為質子泵抑制劑,減少胃酸分泌,上述藥物適用于急性胃黏膜損害及消化性潰瘍引起的出血。
(4)生長抑素:可減少內臟血流量30%—40%,對上消化道出血止血效果較好,臨床多用于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出血。
2.三腔氣囊管壓迫止血
適用于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且為目前有效止血措施。經鼻腔插入三腔管,進入胃內后使管端氣囊充氣,然后向外牽拉,以達到壓迫胃底曲張靜脈。此時再充氣位于食管下段氣囊,以壓迫食管曲張靜脈,一般都能獲得較好的止血效果。
3.內鏡直視下止血。
4.手術治療。 內科治療不能止血者,適于手術治療。
5. 介入治療
七、護理
(一)護理問題
1.組織灌注量改變與上消化道出血有關。
2.恐懼與消化道出血對生命及自身健康的威脅有關。
3.潛在并發癥休克。
4.有窒息的危險與嘔出血液反流人氣管有關;與三(四)腔氣囊管過度壓迫氣管有關。
5.活動無耐力與上消化道出血致出血有關。
6.知識缺乏缺乏預防上消化道出血的知識。
(二)護理措施
1.組織灌注量改變與上消化道出血有關。
(1)休息與體位:大量出血病人應絕對臥床休息,采取舒適體位或平臥位,可將下肢略抬高,以保證腦部供血。嘔血時頭偏向一側,避免誤吸,保證呼吸道通暢。
(2)治療護理:迅速建立靜脈通道,準確地實施補充血容量、給予止血類藥物,輸液開始時宜快,必要時測定中心靜脈壓來調整輸液量和速度,避免引起急性肺水腫。
(3)心理護理:對于大量出血的病人應予陪伴,使其有安全感。及舊寸消除血跡,向病人及其家屬解釋各項檢查、治療的目的,以減輕恐懼心理。
(4)嚴密觀察病情:每隔30min測量1次生命體征,并注意觀察皮膚顏色及肢端溫度變化。如出現血壓下降,脈細數、面色蒼白,出冷汗,皮膚濕冷等,提示機體微循環血流灌注不足,應及時報告醫生。觀察嘔血與黑使的量、次數及性狀。準確記錄出入量,必要時留置導尿管,每4小時測量1次尿量。
(5)三(四)腔管的護理:對肝硬化引起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者,可應用氣囊壓迫止血,插管前應配合醫生做好插管的準備工作,向病人解釋操作的全過程、目的、配合方法等,以減輕病人的恐懼心理,取得更好地配合。仔細檢查三(四)腔管確保管腔通暢,氣囊有無漏氣,然后抽盡囊內氣體,備用。協助醫師進行插管,盡量減少病人的不適感。
留置三(四)腔管期間,應定時測氣囊內壓力,以防壓力不足達不到止血目的,或壓力過高壓迫組織引起壞死。當胃囊充氣不足或破裂時,食管囊可向上移動,阻塞于喉部而引起窒息,一旦發生應立即抽出食管囊內氣體,拔除管道。對昏迷病人要嚴密觀察有無突然發生的呼吸困難或窒息表現。定時抽吸食管引流管、胃管,觀察出血是否停止,并記錄引流液的性狀、顏色及量。放置三(四)腔管24h后應放氣數分鐘再注氣加壓,以免食管胃底黏膜受壓過久而致黏膜糜爛、缺血性壞死。保持插管側鼻腔的清潔濕潤,每日向鼻腔內滴3次液體石蠟,以保護鼻黏膜。
出血停止后,放出囊內氣體,繼續觀察24h,未再出血可考慮拔管。拔管前口服液體石蠟20~30ml,潤滑黏膜和管、囊外壁,抽盡囊內氣體:以緩慢、輕巧的動作拔管。氣囊壓迫一般以3—4d為限,繼續出血者可適當延長。
(6)飲食護理:對急性大出血病人應禁食。對少量出血無嘔吐、無明顯活動出血者,可選用溫涼、清淡無刺激性流食,因進食可減少胃收縮運動并可中和胃酸,促進潰瘍愈合。出血停止后改用營養豐富、易消化的半流食、軟食,開始少量多餐,以后改為正常飲食。
2.知識缺乏 缺乏預防上消化道出血的知識。
根據患者文化水平及對疾病的了解程度,采取適宜的方法如面對面講解、使用宣傳手冊等向其介紹有關預防上消化道出血的知識。如:
(1)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誘因。
(2)飲食知識:應定時進餐,避免過饑、過飽;避免粗糙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避免食用過冷、過熱食物。
(3)戒煙、酒。
(4)避免服用;對胃黏膜有刺激的藥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激素類藥物等。
(5)合理安排日常生活,避免勞累、精神緊張,保持樂觀情緒。
(6)堅持服藥治療潰瘍病或肝病。
(7)定期復查,如發現嘔血、黑便時,立即到醫院就診。
八、健康教育
幫助患者和家屬掌握有關疾病的知識,以減少自,發出血的危險。告知患者一定要遵從醫囑,不要濫用處方以外的藥物,注意飲食合理。戒煙戒酒,定期隨診。同時也應注意調整生活起居,不要過度勞累,保持愉快心境,避免長期精神緊張。同時也應教給病人和家屬如何早期判斷出血征象及應急措施,如出現嘔血或黑便時應臥床休息,保持安靜,減少活動;嘔吐時取側臥位以免嘔吐物誤吸氣管,及時就診。慢性病者也應定期門診隨訪。
2011年初級護師考試報名須知:
1、2011年初級護師考試準考證打印時間4月28日至5月29日
2、2011年護師考試報名時間
3、2011年初級護師考試報名條件
4、2011年初級護師考試時間5月21、22日
5、2011年初級護師考試報考政策
6、2011年初級護師考試科目
7、2011年初級護師考試網上報名時間/現場報名時間
8、2011年初級護師考試主要內容、考試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