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支原體肺炎?
支原體肺炎(mycoplasmal pneumonia)是由肺炎支原體(mycoplasma pneumoniae)引起的一種間質性肺炎。主要以干咳為主,治療首選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本病自限性,但少部分病情較為嚴重者需要積極處理。
支原體肺炎的流行病學
主要經飛沫感染,秋、冬季節發病較多,兒童和青年發病率較高,通常為散發性,偶爾流行。肺炎支原體肺炎廣泛存在于全球范圍內,多為散發病例,約3—6年發生一次地區性流行,流行時間可長達1年,流行年份的發病率可以達到非流行年份的數倍,容易在學校、幼兒園及軍隊等人員比較密集的環境中集中發病。最近的一項包括亞洲地區在內的全球性社區獲得性肺炎(CAP)病原學調查結果顯示,肺炎支原體肺炎占CAP的12%,在所有非典型病原體感染所導致的CAP中所占的比例超過了50%.說明肺炎支原體感染很常見。
支原體病原學簡介
支原體系介于細菌和病毒之間的微生物,共有30余種,其中多種可寄生于人體,但不致病,僅有肺炎支原體能引起呼吸道疾病。各種肺炎中約有5%~10%乃由肺炎支原體引起。肺炎支原體(Mycoplasmapneumoniae)屬于柔膜體綱中的支原體目、支原體科、支原體屬,最初曾被稱為Eaton媒介(EatonAgent),直至20世紀60年代才被確認為支原體屬的一個種。肺炎支原體肺炎是由肺炎支原體引起的以間質病變為主的急性肺部感染,由于此類肺炎在臨床表現上與肺炎鏈球菌等常見細菌引起的肺炎有明顯區別,且B~內酰胺類抗生素和磺胺類藥物等治療無效,因此臨床上又將其與嗜肺軍團菌、肺炎衣原體及立克次體等其他非典型病原體引起的肺炎統稱為“原發性非典型肺炎”。
支原體肺炎的臨床癥狀簡介
潛伏期為1~3周。發病形式多樣,多數患者僅以低熱、疲乏為主,部分患者可出現突發高熱并伴有明顯的頭痛、肌痛及惡心等全身中毒癥狀。
呼吸道癥狀以干咳最為突出,常持續4周以上,多伴有明顯的咽痛,偶有胸痛、痰中帶血。呼吸道以外的癥狀中,以耳痛、麻疹樣或猩紅熱樣皮疹較多見,極少數患者可伴發胃腸炎、心包炎、心肌炎、腦膜腦炎、脊髓炎、溶血性貧血、彌漫性血管內凝血、關節炎及肝炎等。
陽性體征以顯著的咽部充血和耳鼓膜充血較多見,少數患者可有頸部淋巴結腫大。肺部常無陽性體征,少數患者可聞及干濕性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