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般護理:
發熱期患者必須臥床休息,退熱后可根據具體情況,由輕度活動到逐步恢復正常生活。隨時觀察體溫、脈搏和血壓變化,注意身體各部位的衛生,防止褥瘡與肺部感染。飲食應給高熱量、高營養、易消化的飲食。發熱期間,宜用流質或細軟無渣飲食,少量多餐。恢復期病人飲食亢進忌吃質堅渣多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誘發腸出血或腸穿孔的發生。
2. 藥物治療:
氯霉素:每日2-3次,每次0.5克,口服。當體溫降達正常后1-2日可減為半量,療程14-21日。間歇療法可減少復發率,初用量與上同,當體溫降達正常后再用3日,停藥5-7日,再用半量約1周,總療程同上。用藥期間應定期(1周)查白細胞計數。
復方磺胺甲基異惡唑:每次2片,口服,療程為2周左右。對磺胺過敏、肝腎功能減退與孕婦患者慎用,后者服本品期間停止哺乳。
氨芐青霉素:限用于白細胞顯著降低(3×109/L以下)或對以上兩藥治療無效的傷寒患者。由于本品在淋巴液內濃度很高,且以活性形式自膽道排出,具有肝-腸循環作用,因此對膽囊感染、孕婦和帶菌者尤為適宜。分3-4次肌注或靜脈滴注,療程為2-3周。
呋喃唑酮:復發率較低,對造血系統無明顯影響。每日600-800毫克,分4次口服,待體溫降至正常后,減半量服用5-7日即可停藥。但它退熱慢、對胃有刺激并可能導致末稍神經炎。
甲砜霉素:為本病次選藥物,結構和氯霉素相似,在體外的抗菌效能較氯霉素略弱,對骨髓的毒性不著,常用1.5-2克/日,分3-4次口服。療程與氯霉素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