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學教學精品課程 第十八章 腫瘤(2)
時間:2009-12-03 15:45
來源:外科主治醫師考試 作者:lengke
點擊:次
三、腫瘤的預防
惡性腫瘤的預防可分成三級預防措施:一級預防措施是病因學預防;二級預防措施是篩檢癌前病變或早期腫瘤,做到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三級預防措施是減少惡性腫瘤患者并發癥,防止致殘,提高生存率、康復率,以及減輕由腫瘤引起的疼痛,提高生活質量。
雖然大多數腫瘤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確,一級預防存在很大困難,但并非完全無法做到。針對我們目前掌握的致癌因素,對其加以控制,仍然可以減少腫瘤的發生。如開展乙肝疫苗接種可以有效的預防乙肝病毒感染,從而降低肝癌的發生;通過控制各種物理、化學致癌因素;改變人們的不良生活方式(吸煙、酗酒等),可以減少相關腫瘤的發生。
表18-1 人類腫瘤相關因素
致癌因素 相關腫瘤
化學致癌物
烷化劑類:氮芥、環氧化物、內酯類、苯、丁二烯等
多環芳烴類:3,4苯并芘等
芳香胺類:聯苯胺、α-萘胺、N-2-乙酰胺基等
氨基偶氮染料:鄰位氨基偶氮甲苯、4-二甲基氨基偶氮苯等
亞硝基化合物:N-亞硝胺、N-亞硝酰胺、亞硝脒等
金屬致癌物:鉻、鎳、鎘
植物毒素類:蘇鐵素、黃樟素、蕨的毒素
真菌毒素:黃曲霉素、鐮刀菌素
白血病、肺癌等
皮膚癌、陰囊癌等
膀胱癌、乳腺癌等
肝癌等
食管癌、胃癌等
肺癌、前列腺癌等
食管癌、肝癌等
肝癌、食管癌等
行為因素
煙草
酒精
熱裂解產物:煎烤食物
肺癌等
肝癌等
食管癌等
物理因素
電離輻射
紫外線
電磁波
白血病
皮膚癌
腦瘤
病毒因素
嗜肝病毒
EB病毒
皰疹病毒
乳頭狀瘤病毒
肝癌等
鼻咽癌、Burkitt淋巴瘤等
宮頸癌等
宮頸癌等
內在因素
遺傳因素
內分泌因素
免疫因素
視網膜母細胞瘤等
乳腺癌等
白血病等
四、病理
(一)腫瘤病理常用術語
了解腫瘤病理診斷的常用術語,不僅有利于對腫瘤基本概念的認識,而且對臨床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是十分重要的。常用的術語有:
1. 增生(hyperplasia) 一般指由于實質細胞數量增多而造成的組織、器官的體積增大。它是在某種因素作用下,引起有絲分裂活動增強的結果,一旦原因素去除,可以恢復到正常狀態。
2. 不典型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 其主要表現為核膜增厚,細胞核相對增大,核形不規則,染色質增多,核漿比例增大,但尚未達到惡性腫瘤的程度。在某種因素繼續作用下,可以轉變為惡性腫瘤。
3. 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 不典型增生的上皮細胞進一步發展時,細胞核的異形性更加明顯,異形的上皮細胞已累及上皮的全層,但末侵犯基底膜。它是最早期的癌,是不可逆轉的。
4. 化生(metaplasia) 通常指一種細胞或組織,在某些因素作用下,轉化為另一種相似性質的分化組織。例如,當宮頸重度糜爛時,宮頸管被覆的柱狀上皮或腺上皮可轉變為鱗狀上皮,稱為鱗狀上皮化生。
5. 瘤樣病變(tumor-like lesion)非真性腫瘤,形態上類似腫瘤,如瘢痕疙瘩、脂肪墊、膜鞘炎、瘤樣纖維組織增生等。
5. 分化(differentiation) 一種組織的細胞從胚胎到發育成熟,要經過各種分化階段,一般而言,細胞愈是原始,分化的潛力愈大。根據瘤細胞分化水平的不同,常常將惡性腫瘤分為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與末分化。
6. 癌前病變與癌前情況(premalignant disorders and premalignant conditions)前者為一種獨立疾病,這種疾病在某種因素作用,可以變成癌癥,如胃潰瘍、著色性干皮病等。而后者并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常常為疾病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在某些因素持續作用之下,可變成惡性腫瘤,如果該因素去除,又可能恢復到正常狀態,如不典型增生、交界痣等。
7. 交界瘤(borderline tumor) 是介于良性與惡性腫瘤之間的—大類病變,治療后易復發,如果病變繼續發展,可變為惡性腫瘤,如卵巢交界性乳頭狀囊腺瘤等。
8. 擴散與轉移(spread and metastasis) 惡性腫瘤的擴散和轉移方式有直接蔓延、淋巴道轉移、血行轉移以及種植轉移等。①直接蔓延:腫瘤細胞自原發灶向周圍的組織擴散生長,如膽囊癌侵及肝臟;②淋巴道轉移:是惡性腫瘤的主要轉移途徑,一般首先為局部淋巴結轉移,如乳腺癌同側腋窩淋巴結轉移;在某些腫瘤也可出現淋巴結“跳躍性”轉移;③血行轉移:如大腸腫瘤可經門脈系統轉移到肝,肺癌可隨動脈系統轉移到骨、腦;④種植性轉移:為腫瘤細胞脫落后在體腔或空腔臟器內表面繼續生長,如胃癌破壞漿膜后種植到卵巢。
(二)腫瘤的大體形態
1. 腫瘤的外形 腫瘤的形態多種多樣,外形常受部位及鄰近組織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與生長方式及良惡性行為有關。良性腫瘤一般界限清楚,呈結節狀、蕈傘狀、息肉狀、乳頭狀或絨毛狀等,而惡性腫瘤呈浸潤性生長,形態不規則。
2. 腫瘤的顏色與性狀 腫瘤的顏色多為灰白色或灰紅色,但因瘤組織中血液供應、有無變性、壞死以及是否含有色素而呈不同顏色。癌的切面常呈粗顆粒狀,常有壞死與出血。肉瘤的切面常呈魚肉樣。纖維瘤與平滑肌瘤常為編織狀結構。
3. 腫瘤的硬度 腫瘤的硬度取決于實質的比例以及有無變性壞死。脂肪瘤一般較軟,纖維瘤與平滑肌瘤一般較硬。實質多于間質的腫瘤一般較軟,反之則較硬。
4. 腫瘤的體積 腫瘤的體積與腫瘤性質、生長時間和發生部位有關。
(三)腫瘤的組織形態特點
任何腫瘤都由實質及間質兩部分構成。腫瘤實質是腫瘤的主要成分,決定了腫瘤的性質,瘤細胞在不同程度上與其起源的組織相似,瘤細胞分化愈高,其形態和結構與其來源的組織愈相似;細胞間質由結締組織及脈管構成,除起腫瘤的支架作用以外,還通過血管為瘤細胞提供營養,間質中的淋巴細胞及巨噬細胞是瘤細胞的反應性細胞成分,是機體對腫瘤生長的一種細胞免疫反應。
五、臨床表現
早期腫瘤多無明顯癥狀,晚期腫瘤由于出血、梗阻、臟器功能衰竭等出現相應的癥狀。
(一)全身癥狀
貧血、低熱、消瘦是腫瘤常見的全身癥狀,而惡液質是惡性腫瘤終末期全身衰竭的表現。某些部位的腫瘤可呈現相應的功能亢進或低下,如腎上腺嗜鉻細胞瘤引起高血壓;功能性胰島細胞瘤出現低血糖癥狀。
(二)局部表現
1. 出血 出血是腫瘤的重要表現,往往是促使患者就醫的原因。如消化道腫瘤出現便血;肺癌出現痰中帶血。
2. 疼痛 早期腫瘤疼痛不明顯,或無特異性,而晚期腫瘤常常出現劇烈疼痛,如胰腺癌侵犯腹膜后神經叢,引起腰背部疼痛。
3. 腫塊 位于體表或淺在的腫瘤,腫塊往往是首發癥狀,如乳腺癌。位于深在或內臟者,若出現腫塊,常提示是為進展期腫瘤。
4. 梗阻 腫瘤生長可引起空腔臟器梗阻,如大腸癌引起腸梗阻,胃竇癌引起幽門梗阻。
5. 臟器功能衰竭 腫瘤進展可引起相應臟器功能衰竭,如晚期肝癌引起肝功能衰竭。
6.轉移癥狀 腫瘤局部或遠處轉移引起相應癥狀,如椎骨轉移可有疼痛或截癱。
六、診斷
由于腫瘤早期缺少特異性癥狀,以及缺乏有效的早期診斷指標,腫瘤的早期診斷較為困難。結合病史與體檢,利用現有的檢查手段進行綜合診斷是目前常用方式。
(一)病史
1. 年齡 一般而言,兒童腫瘤多為胚胎性腫瘤或白血病,癌多發生于中年以上,但目前癌癥有年輕化的趨勢,應特別注意,以免誤診。
2.病程 良性者病程較長,惡性者較短。需要注意的是短期內生長迅速的良性腫瘤往往提示惡變可能。
3.既往史 某些腫瘤與一些疾病或生活習慣相關,如慢性肝炎與肝癌;鼻咽癌與EB病毒感染;肺癌與吸煙等。
4. 家族史 有些腫瘤有家族多發史或遺傳史,如家族性結腸息肉病。
(二)體格檢查
除腫瘤局部及全身一般常規體檢外,對于頸、鎖骨上、腹股溝等淋巴結要詳細檢查,體檢時要注意腫塊的部位、性狀、活動度等,為鑒別良惡性腫瘤以及制定治療方案提供依據。
(三)實驗室檢查
1.常規化驗 包括血、尿及糞便常規檢查。消化道腫瘤可伴貧血及大便隱血,白血病患者血象明顯改變,泌尿系統腫瘤可見血尿。
2.血清學檢查
(1)酶學檢查 堿性磷酸酶(AKP)升高見于肝癌、骨肉瘤;前列腺癌時酸性磷酸酶升高。
(2)腫瘤標志物 原發性肝癌患者可出現甲胎蛋白(AFP)升高;胃腸道癌CEA升高;乳腺癌患者可出現CA-153升高。對大多數腫瘤,目前尚缺少理想的腫瘤標志物,這將是今后需要研究的重點。
(3)激素類 不同激素器官腫瘤可出現不同激素分泌增加,如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在絨毛膜上皮癌患者中明顯升高。
3.基因診斷 隨著腫瘤基礎研究的進展,以及基因芯片技術的發展,使腫瘤的基因診斷成為可能,但目前多處于臨床前期研究階段。
(四)影像學檢查 是目前腫瘤診斷的重要措施,根據影像學檢查不但可以判斷腫瘤的性質,對治療方案的選擇也至關重要。
1.X線檢查 肺腫瘤、骨腫瘤等X線平片上可見腫塊影;上消化道氣鋇雙重造影檢查可以發現早期胃癌;肝動脈血管造影是鑒別肝臟腫瘤的有效手段;乳腺鉬靶X線檢查不但是判斷乳腺腫瘤性質的有效手段,尚可在X線定位下穿刺或定位活檢。
2. 超聲顯像 具有安全、簡便、無損傷等特點,廣泛應用于腫瘤的普查與診斷,被譽為外科醫生的“聽診器”。另外,在超聲引導下,可以對實質性腫瘤進行穿刺活檢。
3. 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 是診斷實質性腫瘤的重要手段之一。隨著CT顯像技術的不斷發展,目前已可以完成三維成像、血管造影等。
4. 磁共振成像(MRI) 常用于神經系統、軟組織腫瘤及實質性腫瘤的診斷,如核磁膽道造影可清楚顯示膽道梗阻的部位,對梗阻性黃疸的鑒別具有重要意義。
5. 放射性核素顯像 常應用于骨腫瘤診斷,可較早地發現骨轉移腫瘤,但假陽性較高。
(五)內鏡檢查
內鏡檢查的最大優點是可獲得細胞或組織學診斷,對早期病變可行內鏡下切除。常用的有食管鏡、胃鏡、纖維結腸鏡、氣管鏡、腹腔鏡、縱隔鏡、膀胱鏡、乳管鏡及陰道鏡等。
(六)病理形態學檢查
是腫瘤診斷的最可靠依據,包括細胞學與組織學檢查。
1. 細胞學檢查 腫瘤細胞易于脫落,胸水、腹水、痰液與陰道涂片、食管拉網、宮頸刮片及內鏡下腫瘤表面刷脫細胞,均可供臨床應用。淺表腫瘤可通過細針穿刺涂片或超聲導引穿刺涂片。
2. 病理組織學檢查 可經小手術切除或切取活檢,或通過超聲或CT導引下穿刺活檢,術中切取組織行冷凍切片檢查是外科常用的手段。
------分隔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