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概 論
腫瘤(tumor)是機體在各種內在和外在致瘤因素作用下,引起細胞異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腫瘤細胞具有超過正常細胞增生的能力,根據腫瘤對人體的影響,可分為良性與惡性,惡性腫瘤細胞增生失去自限性,可無限生長,破壞正常組織與器官,并可轉移到其他部位。由于傳染病的逐漸控制,惡性腫瘤已成為人類死亡的第2位病因。
一、腫瘤的命名與分類
(一)腫瘤的命名
一般根據腫瘤的組織來源和良惡性行為,同時冠以腫瘤的發生部位。良性腫瘤的命名方式,一般由組織來源+瘤,如纖維瘤、脂肪瘤等。惡性腫瘤來源于上皮組織者,稱為“癌”,即組織來源+癌,如鱗癌、腺癌等;如果惡性腫瘤來自間葉組織,稱為“肉瘤”,即組織來源+肉瘤,如纖維肉瘤、脂肪肉瘤等。有些腫瘤來自胚胎組織,則冠以××母細胞瘤,如肝母細胞瘤、腎母細胞瘤等。有些腫瘤的組織來源不明,則冠以惡性××腫瘤,如惡性黑色素瘤、惡性間質瘤等。某些惡性腫瘤仍沿用傳統名稱“瘤”或“病”,如精原細胞瘤、白血病等。
(二)腫瘤的分類
根據腫瘤的組織發生的分類如下:
1. 上皮組織來源的腫瘤 上皮組織可來自外胚層(如皮膚)、中胚層(如泌尿、生殖)及內胚層(如胃腸)。良性腫瘤有乳頭狀瘤、腺瘤等。惡性者稱為癌,如鱗狀細胞癌、腺癌等。
2. 間葉組織來源的腫瘤 來自間葉組織,包括纖維組織、脂肪組織、脈管組織、肌細胞等,骨組織及軟組織發生的腫瘤也屬于間葉組織范圍以內。良性間葉腫瘤有纖維瘤、脂肪瘤等。惡性者統稱為肉瘤,如骨肉瘤、纖維肉瘤、脂肪肉瘤等。
3. 淋巴造血組織來源的腫瘤 淋巴造血組織屬于中胚層來源,由它發生的腫瘤包括淋巴組織腫瘤、骨髓原始造血組織腫瘤等,多屬于惡性腫瘤,如非霍奇金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等。
4. 神經外胚葉性腫瘤 神經外胚葉來源的腫瘤,包括來自神經纖維、神經鞘膜、神經節、神經母細胞及神經膠質細胞等的腫瘤,如室管膜瘤、神經纖維瘤及神經鞘瘤等,一般認為惡性黑色素瘤及APUD腫瘤也來自神經外胚葉。
5. 胚胎殘余組織來源的腫瘤 胚胎殘余組織可見于很多臟器及組織,它可導致腫瘤,如脊索瘤、腎母細胞瘤、肝母細胞瘤等。
6. 組織來源尚未完全肯定的腫瘤 對于這些腫瘤的組織來源,其來源不明確,如腺泡狀軟組織肉瘤、顆粒細胞肌母細胞瘤、上皮樣肉瘤、透明細胞肉瘤等。
在臨床上除良性與惡性腫瘤兩大類以外,少數腫瘤形態上為良性,但常呈浸潤性生長,治療后易復發,從生物行為上顯示為良性與惡性之間的類型,故稱交界性或臨界性腫瘤,如纖維瘤病等。
二、流行病學與病因學研究
腫瘤流行病學是研究惡性腫瘤在人群中的分布,闡明分布的原因,并采取相應對策和措施的一門科學,為惡性腫瘤的病因研究、預防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據。我國已開展了大量現場工作,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如江蘇啟東地區的肝癌、河南林州地區的食管癌、云南省個舊市的肺癌、廣東中山市的鼻咽癌、浙江省海寧市的大腸癌等。
惡性腫瘤的病因以及腫瘤的發生過程尚不十分明確,一般認為腫瘤是正常細胞在多因素作用下經多階段的改變而形成的病變。通過流行病學的調查研究及實驗與臨床觀察發現環境與行為因素對人類惡性腫瘤的發生有重要影響(表19-1),據估計約80%以上的惡性腫瘤與環境因素有關。同時機體內在因素在腫瘤的發生、發展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如遺傳、內分泌與免疫機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