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概述
一、器官移植的發展概況
器官移植是治療各類終末期臟器功能衰竭的有效手段。目前常見的實質性器官移植包括腎臟、肝臟、胰腺、小腸、心臟、肺移植等,其中腎移植1年存活率達95%以上。心、肝移植也分別達到90%和80%以上。大器官的移植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發展。20世紀初Carrell建立了血管吻合術,奠定了移植外科技術基礎;60年代起,對移植免疫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1978年環孢素A的應用,基本解決了移植的免疫排斥問題,大大提高了移植的成功率;80年代初,新型器官保存液體的研制成功,使供體器官保存時間大大延長,增加了移植手術的安全性,并有利于供器官遠距離的運送; 90年代后,移植技術、移植免疫學及藥理學、遺傳學和基因工程技術不斷發展,器官移植醫學日臻完善。目前歐美等國均成立了供器官分配共享協調機構,通過網絡平等而有效地確定器官的最佳受體,最經濟有效地利用了有限的供體器官。
二、器官移植的分類
根據供受體之間的差異,移植可分成以下類型:①同系移植(isograft):供受體之間基因型與抗原結構完全相同,如同卵雙生之間的移植;②同種異體移植(allograft):供體與受者屬于同一種系中的不同個體,如最常見的人與人之間的移植;③異種移植(xenograft):不同種屬之間的移植。根據移植位置可分為:①原位移植(orthotopic transplantation):將移植物植入到受體被替代器官的解剖位置;②異位移植(heterotopic transplantation):移植到另一位置。
根據移植器官數量的不同,可分為單器官移植和多器官聯合移植(combined transplantation,multiple organ transplantation),如心肺、肝小腸、胰腎聯合移植等。
根據供體來源不同,移植供體可分為尸體供體移植與活體供體移植。尸體供體一般來自于腦死亡病人,但供體來源數量有限。在保證供體生命安全與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供體自愿捐獻自身器官或器官的一部分稱為活體供體移植(living donor transplantation)。當活體供體與受體有血緣關系時,又稱親屬間活供體,親屬間移植具有遺傳成分相近,排斥反應較弱的優點。無血緣關系的稱非親屬活體供體移植,如夫妻間的移植。
三、移植器官的保存
供體器官獲取,一般要經過低溫灌洗與保存過程,以降低細胞的代謝,維持細胞的活性和功能。器官保存液可分為細胞內液型與細胞外液型。細胞內液型保存液中的離子濃度與細胞內成分相似,并利用高分子物質保持滲透壓,可以防止保存過程中細胞與細胞器的水腫,減少細胞膜兩側的Na+,K+離子的交換,維持細胞內鉀離子的濃度。常用的細胞內液型保存液有Collins液及改良的Euro-Collins液,為含高鉀、高鎂、低鈉的保存液。UW液是一種更為理想的細胞內液型保存液,其成分特點也是高鉀低鈉,其中的羥乙基淀粉維持膠體滲透壓,乳糖鹽與棉子糖維持滲透壓;谷胱甘肽與腺苷通過減少氧自由基的產生發揮細胞保護作用。UW液對肝臟、胰腺及腎臟的保存效果甚佳,理論上可達24小時。細胞外液型保存液的成分與細胞外液相似,常見如乳酸鈉林格氏液等,一般僅作為供體器官獲取時的灌洗之用,長時間保存器官會引起組織細胞水腫與損傷。另外,新近開發的HTK液,其成分中離子濃度與細胞內液與細胞外液均不同,應用于器官保存也有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