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望診
注意內、外踝下方,足背、跟腱兩側有否腫脹,這些都顯示踝關節、距下關節是否有病變。步態檢查時應包括距骨下關節、跗骨間關節、趾關節。
2.觸診
最重要的是檢查足背動脈,了解足和下肢的血循環狀態。一般可在足背第1、2跖骨之間摸到足背脈搏。
3.動診
足外緣與小腿垂直為中立位,即0°。踝關節背屈20°~30°;跖屈40°~50°;距骨下關節的內翻30°,外翻30°~35°。跖趾關節在足與地面平行時為中立位,即0°。背屈30°~40°;跖屈30°~40°。
4.量診
內外踝之間的距離為踝寬度。
各地 動態 |
全國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慶 | 河北 | 山西 | 貴州 | 黑龍江 | 遼寧 | 吉林 | 江蘇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 河南 | 山東 | 湖南 | 湖北 | 廣東 | 海南 | 四川 | 云南 | 內蒙古 | 廣西 | 陜西 | 甘肅 | 寧夏 | 青海 | 西藏 | 新疆 |
1.望診
注意內、外踝下方,足背、跟腱兩側有否腫脹,這些都顯示踝關節、距下關節是否有病變。步態檢查時應包括距骨下關節、跗骨間關節、趾關節。
2.觸診
最重要的是檢查足背動脈,了解足和下肢的血循環狀態。一般可在足背第1、2跖骨之間摸到足背脈搏。
3.動診
足外緣與小腿垂直為中立位,即0°。踝關節背屈20°~30°;跖屈40°~50°;距骨下關節的內翻30°,外翻30°~35°。跖趾關節在足與地面平行時為中立位,即0°。背屈30°~40°;跖屈30°~40°。
4.量診
內外踝之間的距離為踝寬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