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學教學精品課程 第八章 麻醉學(2)
時間:2009-11-24 17:09
來源:外科主治醫師考試 作者:lengke
點擊:次
第二節 麻醉前準備和麻醉用藥
一、麻醉前準備
麻醉前準備(preanesthetic preparation)目的為保證病人在麻醉期間及圍手術期的安全,減少麻醉后的并發癥。麻醉前準備內容包括:評估病人對麻醉的適應能力及可能發生的生理或病理生理變化;根據擬施行手術的范圍和種類,決定麻醉方式與術中治療措施,并盡可能地減少其不良后果;外科病人中約有25%~40%還合并有內科或其它系統疾病,麻醉前準備應使病人的內科或其它系統疾病經過治療處于最佳狀態,從而適應麻醉與手術。
(一)病情評估
麻醉前一日須訪視病人,了解病情,詢問病史,了解既往的麻醉史與手術史以及用藥等情況,有無過敏等。全面體檢要著重了解心、肺功能及與麻醉操作有關情況,如張口度、牙齒、頸部活動等,胸腰椎有無畸形,皮膚有無感染等。參照化驗和各種特殊檢查,了解心、肺、肝、腎等實質器官功能。根據手術的緩急和病人的一般狀況,對病人耐受麻醉與手術的能力做出恰當的評估。
臨床上常參照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的分類方法對病情進行分類,具體分類方法如下:第一類(ASA-Ⅰ):病人無器質性疾病,發育正常,營養良好,能耐受麻醉和手術;第二類(ASA-Ⅱ):病人的心、肺、肝、腎等實質器官雖然有輕度病變,但代償健全,能耐受一般麻醉和手術;第三類(ASA-Ⅲ):病人的心、肺、肝、腎等實質器官病變嚴重,功能減低,尚在代償范圍內,對麻醉和手術的耐受稍差;第四類(ASA-Ⅳ):病人的上述實質器官病變嚴重,功能代償不全,威脅著生命安全,施行麻醉和手術需冒很大風險;第五類(ASA-Ⅴ):病人的病情危重,隨時有死亡的威脅,麻醉和手術非常危險。如系急診手術,則在病情分類后加E(emergency),以示區別。
(二)病人精神和體格方面的準備
病人精神方面的準備,著重于消除病人的思想顧慮和焦急情緒。因為情緒激動和焦慮失眠可致中樞神經或交感神經系統過度活動,削弱對麻醉和手術的耐受力。訪視病人時可向病人簡單介紹麻醉方案及安全措施,以消除其思想顧慮,取得病人的信任和合作。對于過度緊張的病人,可于術前數日給予安定類藥物。
麻醉前應盡量改善病人的營養狀況,糾正紊亂的生理功能與治療并發的內科疾病,使病人各實質器官功能處于最佳狀態。營養不良可致低蛋白血癥、貧血及維生素缺乏等,使病人耐受失血和休克的能力降低,抗感染能力下降,凝血功能異常。對不能進食病人或時間緊迫,可通過少量多次輸血及補充氨基酸和維生素等糾正,低蛋白血癥者最好給予白蛋白注射液。
病情復雜的病人,術前常已接受系列藥物治療,麻醉前要考慮藥物間的相互作用,防止麻醉中出現不良反應。正在服用洋地黃、胰島素、皮質激素和抗癲癇藥者需繼續服用至術前,但應核對調整劑量。正在施行抗凝治療的病人,術前應停藥并拮抗其殘余作用。長期服用某些中樞神經抑制藥,如巴比妥、單胺氧化酶抑制藥、三環類抗抑郁藥等,均可影響病人對麻醉藥的耐受性,麻醉中易誘發呼吸和循環意外,故術前均應停藥。
麻醉病人要特別注意呼吸道的管理,防止誤吸。因此,術前應常規排空胃。成人擇期手術麻醉前午夜后禁食,術前8小時禁飲;小兒術前6小時禁食,2小時禁飲。對于急診病人,如果手術時間不十分緊迫,麻醉前亦應做比較充分的準備。胃飽滿又必須在全身麻醉下施行手術者,可以考慮選擇清醒狀態下氣管插管,以主動地先控制呼吸道。此類病人即使施行區域阻滯或椎管內麻醉,也有發生誤吸的危險。
施行中等以上手術時,術前應查血型及血常規,準備一定數量的全血或成分血,做好交叉配血試驗。凡有水、電解質或酸堿失衡者,術前均應盡可能予以糾正。
病人準備充分與否和麻醉的安全性有密切關系。許多麻醉意外是在病人的病理生理狀態沒有得到改善的情況下倉卒手術發生的。在病人準備時也要顧及不耽誤外科手術治療如某些急診手術和惡性腫瘤病人手術的時機。
(三)麻醉用具和藥品的準備與檢查
為了使麻醉經過順利,防止麻醉意外事件的發生,麻醉前必須對麻醉用具和藥品進行檢查。即使是一個簡單的麻醉方法或較小的手術,也不應忽視。麻醉前應常規備好氣管插管,檢查喉鏡及麻醉機是否正常。此外,還需全面估計麻醉過程中可能發生的變化,準備好各種搶救器械和藥品。
二、麻醉前用藥
麻醉前用藥(premedication)的目的是使病人情緒穩定、合作;提高痛閾,增強止痛效果;預防及減少某些麻醉藥的副作用;降低基礎代謝率,消除不利的反射,從而使麻醉過程平穩。
(一)常用藥物
1.鎮痛藥 能提高痛閾,且能與全身麻醉藥起協同作用,從而減少全身麻醉藥的用量。常用的藥物有嗎啡(morphine)、哌替啶(pethidine)等,于麻醉前半小時肌注。
2.抗膽堿藥 能阻斷節后膽堿能神經支配的效應器上的膽堿受體,主要使氣道粘膜及唾液腺分泌減少,便于保持呼吸道通暢。阿托品還有抑制迷走神經反射的作用,能增快心率。成人劑量:阿托品(atropine)0.5~0.8mg,東莨菪堿(scopolamine)0.3~0.5mg,于麻醉前半小時肌注。
3.苯二氮卓類藥物(benzodiazepines) 有鎮靜、催眠、解除焦慮、遺忘、抗驚厥及中樞性肌肉松弛的作用,對局部麻醉藥的毒性反應也有一定的預防和治療作用。常用的藥物有地西泮(diazepam,安定)、咪達唑侖(midazolam)等。
4.巴比妥類藥物 主要抑制大腦皮層,有鎮靜、催眠和抗驚厥作用,并能預防局部麻醉藥的毒性反應。常用藥有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等。
5.H2受體阻斷藥 西咪替丁(cimetidine)或雷尼替丁(ranitidine)抗組胺作用強,術前60~90分鐘給病人口服,可使胃酸pH值明顯提高,同時容量減少。
(二)各種麻醉前用藥方法
麻醉前用藥應根據病人情況和麻醉方法,確定用藥的種類、劑量、給藥途徑和時間。手術前晚可口服鎮靜催眠藥,消除病人的緊張情緒。手術當日的麻醉前用藥根據麻醉方法大致如下:
1.全身麻醉 麻醉前30分鐘肌肉注射哌替啶50mg及阿托品0.5mg或東莨菪堿0.3mg。心臟病病人常用嗎啡8~10mg及東莨菪堿0.3mg肌注。
2.椎管內麻醉 術前一日睡前口服地西泮2.5~5mg或咪唑安定7.5~15mg。
麻醉前用藥劑量需根據病情和麻醉方法作適當調整:①一般狀況欠佳、年老、體弱、惡液質、休克和甲狀腺功能低下的病人,嗎啡、哌替啶及巴比妥類藥物劑量應酌減;呼吸功能不全、顱內壓升高或臨產婦,禁用嗎啡和哌替啶;②年輕、體壯、情緒緊張或甲狀腺功能亢進的病人,麻醉前用藥應適當增加劑量;創口劇痛者應給鎮痛藥;③心動過速病人、甲狀腺功能亢進者、高熱、暑天及熱帶地區,應不用或少用抗膽堿藥;④施行硫噴妥鈉或吸入含鹵素麻醉藥時,阿托品劑量應增大;⑤小兒對嗎啡的耐受性減小,劑量應酌減。但因腺體分泌旺盛,全麻前抗膽堿藥的劑量應略大;⑥多種麻醉前復合給藥時,劑量應酌減。
------分隔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