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食管癌
食管癌(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是常見的惡性腫瘤。食管癌的世界調整死亡率以中國為最高,男性食管癌列為惡性腫瘤死亡的第二位,僅次于胃癌;女性食管癌則占第三位,次于胃癌和宮頸癌。
(一)病因:
1.飲食因素與食管慢性刺激一般認為食物粗糙、質硬,進食過燙、過快,飲用濃茶、烈酒,攝食辣椒、蒜、醋等刺激性食物及吸煙等可能和食管癌的發生有關。缺乏營養、動物蛋白質、脂肪、新鮮蔬菜與水果等,維生素A、C、E、核黃素、煙酸攝入不足也有利于食管癌的發生。某些食管病變如食管賁門失弛緩癥、慢性食管炎、食管良性狹窄、食管白斑病、食管憩室、食管裂孔疝等的食管癌發病率較高。
2.亞硝胺及其前體亞硝胺是已被公認的一種化學致癌物,其前體包括硝酸鹽、亞硝酸鹽、二級或三級銨等普遍存在于食管癌高發區人民的食物、飲水中。這些前體在胃內酸性條件下,合成亞硝基化合物,成為體內亞硝胺的主要來源,特別是在維生素C攝入不足情況下,因這種維生素具有抗氧化作用而可阻斷亞硝胺合成,故更有利于體內亞硝胺的積聚。另一方面,當地居民喜食霉變食物,如酸菜、蘿卜干、豆醬、薯干、玉米面等,食物中的真菌如串珠鐮刀菌等可使上述前體轉化為亞硝胺,且已檢出酸菜等酶變食物中含有苯并芘、多環芳香烴、Roussin紅甲酯等,均已證實為致癌物。真菌還能分解食物的蛋白質而增加二級銨含量,從而提供更多前體來合成亞硝胺。
3.微量元素食管癌高發區水土中的鉬、硒、鋅、鎂、鈷、錳等微量元素含量偏低,調查證明食管癌高發區土壤缺鉬,已受到更多重視,因為鉬是硝酸鹽還原酶及一些氧化酶的結構成分,缺鉬時植物中硝酸鹽積聚,則可增加食物中的亞硝胺前體;此外,由于銅對鉬有生理拮抗作用,如果銅和鉬的比例增高,則可使缺鉬的影響更明顯。另據食管癌高發區居民頭發硒含量調查,發現明顯低于低發區,認為硒是某些酶生成不可缺少的元素,能催化致癌物代謝,從而有抑癌作用,硒缺乏可為食管癌發病條件之一。研究還發現缺鋅引起食管上皮角化,可增加亞硝胺致癌的發生率。
4.遺傳因素本病有陽性家族史者達27%~61%。這種家族聚集現象除上述環境因素外,遺傳易感性問題已引起重視。遺傳因素在食管癌的發病中占有一定地位。
(二)病理食管鱗狀上皮細胞增生和食管癌的關系密切。食管癌的發生由基底層開始,上皮細胞增生或不典型增生可進而發展為原位癌。食管癌高發區食管上皮增生的發生率高,食管上皮增生特別是不典型增生為食管癌前病變。
食管癌的發生部位以中段為最多,下段次之,上段最少,部分的食管下段癌腫由胃賁門癌延伸所致,常和食管下段原位癌在臨床上不易區別,故又稱食管賁門癌。
1.病理分期據1976年全國食管癌防治會議制訂的臨床病理分期標準,食管癌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指癌病變大小在3cm以下,范圍僅限于粘膜或粘膜下層;其中僅限粘膜層的原位癌稱為0期,已侵及粘膜下層者為I期。中期病變長度在3~5cm,已涉及肌層或局部有淋巴結轉移;其中又可分為Ⅱ期與Ⅲ期,Ⅱ期指病變侵犯肌層,但無局部淋巴結轉移,Ⅲ期系病變侵犯全肌層或有食管外浸潤,并有局部淋巴結轉移。晚期病變在5cm以上,有遠處轉移,又稱為Ⅳ期。
2.病理形態早期食管癌一般根據食管鏡或手術切除標本所見,分為四型:①隱伏型:是食管癌的最早期發現,僅見食管局部粘膜光澤較差,稍呈潮紅,或伴細顆粒狀,本型多經脫落細胞學普查發現,易在食管鏡檢查中被遺漏;②糜爛型:粘膜有局部糜爛,邊緣清楚,呈不規則地圖樣,糜爛面紅色,有細顆粒狀;③斑塊型:粘膜有色澤灰白的局部扁平隆起,有時伴隨糜爛;④乳頭型:病變呈結節、乳頭或息肉狀。以上各型以②與③型為較多見。
中晚期食管癌的病理形態也分為四型:①髓質型癌瘤呈坡狀隆起,侵及食管壁各層及其周圍組織,切面色灰白如腦髓,可伴有潰瘍,本型多見,惡性程度最高;②蕈傘型:癌瘤呈圓形或橢圓形,向食管腔內生長,邊緣外翻如蕈傘狀,表面常有潰瘍,屬高分化癌,預后較好;③潰瘍型:主要為較深的潰瘍,邊緣稍隆起,多不引起食管梗阻;④縮窄型:癌瘤呈環形生長,質硬,涉及食管全周徑,引起食管梗阻。
3.組織學分類絕大多數為鱗狀細胞癌,此外少數為腺癌,來自Barrett食管或食管異位胃粘膜的柱狀上皮。另有少數為惡性程度很高的未分化癌。
4.擴散與轉移食管癌的食管壁內擴散極常見,系通過粘膜下層淋巴管,主要縱行向上下擴散,達到距原發癌灶數厘米以外或更遠的范圍,可被誤認為多中心癌。也可通過局部淋巴管或血管擴散至肌層。由于食管無漿膜層,容易直接侵犯鄰近器官,如喉、氣管、支氣管、肺門、縱隔、心包、胸膜、膈、賁門和脊柱等處。經淋巴管轉移多累及左鎖骨上淋巴結。晚期可血行轉移至肺、肝、腎、骨、腎上腺、腦等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