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本文簡稱“潰結”,是一種直腸和結腸性炎癥疾病病變,主要局限于大腸和粘膜下層,又稱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特發性結腸炎。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以20-50歲為多見。那么,潰瘍性結腸炎如何診斷治療、患者飲食方面又需要注意什么呢?請您仔細閱讀,便可找到答案……
·潰瘍性結腸炎是如何診斷的?
·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
·潰瘍性結腸炎的外科治療及手術方式
·潰瘍性結腸炎的飲食注意事項
潰瘍性結腸炎是如何診斷的呢?
潰瘍性結腸炎呈慢性過程,起病隱匿,病程遷延數年至十余年,常呈發作期(活動期)與緩解期(靜止期)交替。多數患者以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就診。腹瀉次數及便血與病變輕重程度有關: 輕者每日排便2~4次,便血少量或無; 重者每日10次以上,膿血顯見。患者多伴有腹脹、發熱、體重減輕。有典型臨床表現者,結合結腸鏡、鋇劑灌腸發現始于遠端結腸的黏膜連續性、糜爛潰瘍性炎癥可初步做出診斷。臨床上可分為慢性復發型、慢性持續型、暴發型和初發型等類型。嚴重程度可分為輕、中、重3度。病變范圍可累及直腸(>95%)、直乙結腸、左半結腸、全結腸。
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治療目的是控制急性發作、緩解癥狀、防止并發癥及預防復發。輕癥者以水楊酸制劑為主,必要時可輔以局部灌腸或給予中藥制劑; 重型者在使用水楊酸制劑和局部灌腸基礎上,需使用糖皮質激素藥物,效果差或不能耐受者加用免疫抑制劑或使用生物制劑。同時要加強全身營養和對癥治療,維持水電解質平衡,輸血及白蛋白,重癥及暴發型者需給予TPN或要素飲食。
潰瘍性結腸炎的手術適應癥有哪些?
潰瘍性結腸炎公認的手術適應證包括:(1)出現急性梗阻、大量出血、穿孔、中毒性巨結腸等并發癥者需急癥手術。(2)暴發型重癥病例,經內科治療一周無效。(3)慢性病變,反復發作,嚴重影響工作及生活者。(4)結腸已經成為纖維狹窄管狀物,失去其正常功能者。(5)已有癌變或粘膜已有間變者。(6)腸外并發癥,特別是關節炎,不斷加重。
潰瘍性結腸炎的外科治療方式有哪些?
(一)全結直腸切除,回腸造口術(二)結腸切除、回腸-直腸吻合術(三)全結直腸切除,Kock回腸造口術(四)結直腸切除、回腸貯袋-肛管吻合術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飲食應該注意什么?
潰瘍性結腸炎的飲食原則就是高熱能、高蛋白、高維生素、少油少渣膳食。以下幾項禁忌需要引起注意。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直腸和結腸慢性炎癥疾病。腹瀉、腹痛,大便中常伴有粘液和膿血是潰瘍性結腸炎的常見癥狀每日大便2~4次,嚴重者可達10次以上。病情輕重不等,多反復發作或長期遷延呈慢性經過。病人往往表現營養不良狀態、消瘦貧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