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學教學精品課程 第十章 疼痛治療(2)
時間:2009-12-01 15:35
來源:外科主治醫師考試 作者:lengke
點擊:次
一、 診療范圍
在疼痛門診經常診治的慢性疼痛包括:①頭痛 ②腰背痛和頸肩痛③四肢慢性損傷性疾病④神經痛和神經炎⑤周圍血管病缺血性疼痛⑥癌性疼痛⑦心理性疼痛等。
二、常用的診療方法
(一)藥物治療 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一般慢性疼痛病人需長時間用藥,為了維持治療水平的血漿藥物濃度,應定時定量服用。藥物治療包括非甾類消炎藥、阿片類藥、抗驚厥藥、局部麻醉藥、抗抑郁藥、作用于興奮性氨基酸受體的藥物、α2腎上腺素受體激動藥以及激素等。
1、 非甾體類抗炎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
NSAIDs是臨床上最常用的藥物,通過抑制環氧化酶(COX)使前列腺素E減少,降低對外周傷害性感受器的刺激而產生鎮痛作用,通常用于輕至中度疼痛,選擇性抑制COX-2的活性則可以達到治療目的而無明顯的副作用如昔布類。
2、 阿片類鎮痛藥
傳統觀念認為阿片類藥具有成癮性,長期使用不僅鎮痛效果差而且不安全,因此主要用于慢性晚期癌癥疼痛。不論慢性非癌痛的病因如何,其他藥物和方法均無法緩解病人的疼痛,而使病人失去生活信心者,在這部分病人中長期使用阿片類鎮痛藥不僅有效,而且安全,以上觀點改變主要由于對阿片類藥物的依賴性、耐受性和成癮性三個不同概念理解水平的提高。
依賴性指藥理特性,隨著用藥時間的延續,同樣劑量的阿片類藥物產生的鎮痛作用逐漸降低。耐受性是持續阿片類藥物應用后突然停藥產生的一些戒斷癥狀。成癮性是盡管知道濫用藥物以后有極其不良的后果但仍不擇手段想方設法獲取藥物,屬于一種精神依賴,是一種社會性問題。慢性疼痛病人雖可發生阿片耐受,但極少發生阿片成癮現象。大劑量阿片類藥物應用明顯改善某些病人的情緒和生活質量,使用阿片類藥物,定時小劑量開始達到最低有效濃度,可以將副作用降低到最低。有報道此類病人應用時間最長可以達到6年,最大劑量可以達到每天2g,一般劑量為每天200mg。
阿片類藥物治療非癌痛適應證為:中到重度疼痛;診斷明確的非癌痛,尤其注意查明疼痛的病理原因是傷害性或神經源性疼痛;年齡≥40歲;NSAIDs和弱阿片藥無效或理療等綜合治療方法失敗嚴格監控下使用強阿片藥治療。
3、 輔助型鎮痛藥
輔助型鎮痛是指其主要適應癥不是疼痛,但可以治療某些疼痛性疾病,尤其是慢性神經性疼痛,如糖尿病神經痛、三叉神經痛、帶狀皰疹后神經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復雜性區域疼痛綜合癥(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s,CRPS)等,輔助型鎮痛藥已作為一線治療用藥。
(1)抗抑郁藥
可分為三環類抗抑郁藥(TCAD)、選擇性血清素攝取抑制藥(SSRI)、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攝取抑制藥(SNRI)、單胺氧化酶抑制藥(MAOI)等。
三環類抗抑郁藥如阿米替林和去甲替林對于各種不同的疼痛,尤其是神經性疼痛具有廣泛的作用,不良反應較強是其主要缺陷。對持續進展性疼痛、撕裂痛和痛覺高敏一樣有效,但疼痛很少能完全消除, 在鎮痛的同時產生抗抑郁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部分患者的情緒。
(2)抗驚厥藥
抗驚厥藥是治療神經源性疼痛如三叉神經痛、幻肢痛等較為有效的藥物之一,苯妥英鈉和卡馬西平最為常用,但其副作用較大,病人有時難以耐受。加巴噴丁是新一代的抗驚厥藥,臨床應用顯示其能十分有效地控制包括帶狀皰疹后神經痛在內的神經源性疼痛,其副作用較小,大多數患者即使在服用大劑量其它類藥物的同時,對加巴噴丁也能耐受。
(3)α2-腎上腺素能受體激動劑
α2-腎上腺素能受體激動劑可樂定是目前此類藥中唯一可供臨床應用的藥品。研究顯示可樂定全身用藥、局部用藥及硬膜外和鞘內用藥都有鎮痛作用,然而鞘內給藥效果最好,表明可樂定活性位點主要在脊髓,可用于慢性神經痛以及與癌癥相關的神經痛等。
4、其他
(1)氯胺酮 是一種NMDA受體拮抗劑,鎮痛效果確切。有報道長期口服氯胺酮治療PHN達四年之久,也有將氯胺酮持續皮下輸注用于PHN治療,均收到良好效果;小劑量氯胺酮合并嗎啡靜注對術后痛和神經源性疼痛均有協同作用;小劑量氯胺酮復合強阿片類或局麻藥全身或椎管運用有超前鎮痛作用。在慢性神經源性疼痛,觸覺疼痛過敏或周圍神經受壓、損傷者,鎮痛效果尤為良好。主要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癢感、局部硬結以及惡心、疲勞及頭暈等癥。
(2)利多卡因 靜脈輸注可緩解中樞性疼痛,有些慢性神經性疼痛病人對利多卡因貼片反應良好。
(3)曲馬多 弱的阿片受體激動藥,對μ受體親和力為嗎啡1/6000,同時抑制中樞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的釋放和再吸收,增強中樞對疼痛下行性傳導抑制。兩種機制相加,單胺源性作用拮抗μ受體呼吸抑制,主要不良反應是惡心嘔吐。
(二)神經阻滯
神經阻滯(nerve block)是指對腦和脊神經末梢、神經叢和交感神經節等注入藥物或以物理方法阻斷或破壞神經傳導功能。主要適用于以下鎮痛如腹腔神經叢和盆腔神經叢破壞等,可以用來治療各種有明確定位的晚期癌性疼痛,還有如交感神經緊張性疼痛(sympathetic maintained pain,SMP)、復雜區域疼痛綜合癥(CRPS)、幻肢痛、帶狀皰疹后疼痛(PNH)、缺血性疾病、腰背痛和三叉神經痛等。
1、 暫時性神經阻滯
(1)神經阻滯的作用
藥物保守治療無效或出現副作用時,而又不適合于手術療法,選擇神經阻滯療法治療時,則能獲得良好的效果。以三叉神經痛為例,如果藥物抗驚厥療法出現副作用時而又不采用顱內神經血管減壓術等的手術療法,可改用神經阻滯療法。對那些不能選用手術療法的病例,還是以神經阻滯療法為首選方法。
(2) 神經阻滯療法與激素。
顳動脈炎、面神經麻痹、帶狀皰疹等是適合類固醇激素療法的疾病,由于越來越關注其激素療法副作用問題,改用神經阻滯可取得良好效果。
皮質類固醇加低濃度局麻藥和神經營養藥硬膜外注射,可減輕神經根周圍的炎癥、粘連,尤其是新近出現壓迫引起的神經根周圍炎癥和粘連效果特別好。治療慢性腰腿痛,硬膜外激素治療仍然是首選的治療方法之一。
(3)神經阻滯有助于疼痛的診斷和治療 神經阻滯有助于定位疼痛的起源,在實行永久性神經阻滯前必須先做暫時性神經阻滯。
2、永久性神經阻滯
對一根神經實施化學或物理的破壞手段來產生長期或永久性的神經傳導阻滯,最常用的化學方法用酒精、酚甘油和苯酚等,物理方法有冷凍療法、射頻或激光療法等。
(1) 無水酒精、酚甘油和苯酚 使神經破壞變性壞死,從而達到長期鎮痛目的但可能發生如肢體肌無力、尿潴留、大小便失禁等嚴重并發癥,故只有各種療法均失敗才考慮使用,苯酚的常用濃度為3%-12%。
(2) 冷凍療法 用冷凍探頭產生極低溫度阻滯外周神經,或用極低溫破壞神經末梢,達到疼痛緩解。
(3) 射頻熱凝損傷 射頻熱凝療法是利用可控溫度作用于神經節、干、根等部位,使其蛋白質凝固變性,阻滯神經沖動的傳導,是一種物理性的神經阻滯療法,如治療慢性三叉神經痛的病人可以采用此種方法。
(4) 脊髓神經電刺激 通過放置硬膜外電極,提供電刺激作用于脊髓后根稱脊髓神經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可解除一些神經性疼痛患者的嚴重疼痛。
3、交感神經阻滯和切斷
臨床常用的非破壞性阻滯方法有交感神經局麻藥阻滯、α-腎上腺能藥物靜脈區域交感神經阻滯(IRSB)和交感神經阿片類藥物阻滯(GLOA)。
交感神經阻滯是CRPSⅠ型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障礙(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最有效的治療方法。許多疾病的疼痛與交感神經有關如偏頭痛、幻肢痛、血管閉塞性脈管炎、帶狀皰疹后疼痛等均可通過交感神經阻滯進行治療。常用的交感神經阻滯有:星狀神經節阻滯和胸、腰交感神經阻滯。交感神經阻滯的指征有:①急性疼痛的早期治療。②慢性疼痛藥物療法顯效前的暫時處理。③為縮短病程的早期干預,如帶狀瘡疹后神經痛。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持續12個月以上,或者某些缺血性疾病疼痛為改善癥狀等可以考慮采用交感神經破壞或切斷。
(三)心理治療
慢性疼痛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如焦慮、緊張、抑郁、異常人格特性甚至自殺傾向。所以必須熟悉、掌握并重視心理治療,注意病人的情緒變化,根據不同的情況實施相應的心理治療。
(四)痛點注射 慢性疼痛疾病如:肩周炎、緊張性頭痛、狹窄性腱鞘炎、肱骨外上髁和腰肌勞損等均在疼痛處有明顯的壓痛點,可進行痛點注射治療。
(五)針灸按摩療法 針灸有確切的止痛效應,對急慢性疼痛有很好的療法,按摩則是在病人身體的一定部位和穴位沿經絡運行路線施以各種手法改善器官功能狀況。
(六)物理療法 電療、光療、磁療等起到消腫、止痛、解痙、改善血液循環和提高組織新陳代謝等。
(七)化學療法 如針對患者的不同患位實施盤外注射膠原酶治療椎間盤突出癥引起疼痛。盡管髓核中膠原纖維約占髓核干重的20%~25%,但注入膠原酶可溶解突出髓核中的骨架成分膠原纖維,使突出髓核變軟,減輕或解除對神經的壓迫。
(八)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慢性疼痛方法很多如交感神經切斷術、周圍神經切斷術、脊髓前外側束切斷術、脊神經后根切斷術和脊髓前連合切斷術等。
------分隔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