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學教學精品課程 第七章 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4)
時間:2009-11-24 17:07
來源:外科主治醫師考試 作者:lengke
點擊:次
第四節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
嚴重生理損傷可以造成急性呼吸困難, 1971年曾稱之為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后來發現ARDS可以發生在各年齡段,不僅限于成人,還包括兒童在內, 1994年將ARDS中的“A” 由“成人(adult)” 改為“急性(acute)”,命名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
一、發病原因 可分為肺的直接損傷和間接損傷。
(一)直接損傷:包括肺挫傷、溺水、誤吸胃內容物、毒性氣體或煙霧吸入,彌漫性肺部感染等。呼吸機使用不當也可造成肺的直接損傷。
(二)間接損傷: 非感染因素,如嚴重顱腦損傷,肺以外的創傷,大面積嚴重燒傷初期,早期出血性壞死性胰腺炎,嚴重全身性感染等均可發生SIRS,而SIRS釋放的大量細胞因子對肺可產生損害。休克引起的肺循環灌注不足,更是發生ARDS的高危因素。
二、發病機制
(一)吸入損害性物質,以及人工加壓呼吸對肺泡造成直接的損傷。
(二)肺泡及肺間質的內源性損傷:嚴重感染、創傷和休克引發SIRS時,肺間質有中性粒細胞積聚,被激活的中的性粒細胞及肺泡巨噬細胞,釋放多種細胞因子,如TNF? ,IL-1, IL-6, C(補體)3a,C5a, 激肽、組織胺,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栓素A2(TXA2)及脂質介質PLA2等,均能造成肺泡及微血管損傷,增加肺泡通透性,血液成分滲漏,產生肺間質水腫。肺泡表面活性物質減少,被透明膜和血性液體覆蓋,直接造成肺內氣體交換不全。細小支氣管內也可有透明物質和血性滲出物,引起小片肺不張。最終可形成肺實化。
(三)血管灌流不足:除全身循環不足的因素外,SIRS時肺血管內皮產生大量的血管內皮因子,具有強烈的收縮血管作用,導致肺血管收縮,可形成微血栓,致使動靜脈交通支開放,分流增加,加重氧交換的不足。
(四)肺間質炎癥可繼發感染,加重肺的病理改變。
三、臨床表現
(一)初期:呼吸加快,胸部憋悶,有呼吸窘迫感,采用一般的氧氣吸入不能緩解。病人無明顯呼吸困難和發紺,肺部聽診無啰音。X線胸片無異常發現。
(二)進展期:病人出現明呼吸困難和發紺,煩躁、譫妄,呼吸道分泌物增多,體溫可增高。肺部有啰音,X線胸片有廣泛性點、片狀陰影。白細胞計數增多。需氣管插管行機械性輔助呼吸,方能緩解缺氧癥狀。
(三)末期:在使用呼吸機的情況下,陷入深度昏迷,心率失常,乃至停跳而死亡。
四、診斷
ARDS發生前均有近期遭受創傷、感染、大手術、低血壓、休克以及肺部直接受到損傷等病史,或正處于危重狀態,這是診斷ARDS 前提。 外科危重病人,若呼吸 >30次/分,有呼吸窘迫感或煩躁不安等癥狀,應立即拍X線胸片,如無發現,應定期拍片復查,必要時作胸部CT。在胸片排除氣道阻塞、肺部感染、肺不張、急性心力衰竭以后,即可考慮ARDS,應及時做以下檢查。
(一)血氣分析:是診斷ARDS及判斷病情的重要指標。ARDS初期臨床癥狀不嚴重時,PaO2就可降低至60 mmHg。由于PaO2可隨吸入氧濃度(FiO2)增加而增高,故應以PaO2 / FiO2的數值表示呼吸功能障礙程度,以PaO2 / FiO2 ≤200mmHg作為ARDS的診斷標準之一。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正常參考值為40mmHg, ARDS初期由于呼吸頻率加快,可使PaCO2降低,如PaCO2逐漸增高,提示病情加重。
(二)呼吸功能監測
1、肺泡—動脈血氧梯度(A-aDO2),反映肺泡功能,正常值4.5~9.75 mmHg。用呼吸機時以 A-aDO2 / FiO2值表示。ARDS時增加,? 50mmHg 。
2、死腔—潮氣量比值(VD/VT), 反映肺排出 CO2的能力,可由PaCO2及呼氣CO2分壓測定推算。正常值0.3 ,ARDS時≥0.5 。
3、肺分流率(QS/QT), 反映肺血管變化對換氣的影響,需通過血流動力學監測結果推算。正常值為5% 。ARDS時升高。
4、有效動態順應性(EDC):反映通氣的能力,正常為100ml/100Pa 。ARDS時降低,≤20ml/100Pa。
5、功能殘氣量(FRC), 也是反映通氣的能力的指標,正常值為30~40ml/kg。在ARDS時降低。
(三)血流動力學監測:置入Swan-Ganz漂浮導管,監測肺動脈壓(PAP)、肺動脈楔壓(PAWP)、心排出量(CO)、混合靜脈血氧分壓(PvO2)等。可了解心功能狀態及缺氧程度,作為治療的參考。
對于依靠機械通氣超過2天,吸入氧濃度?0?5,動脈氧分壓(PaO2)? 60mmHg,需加用呼氣終末正壓通氣(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 , PEEP)和間歇性強制通氣(intermittent mandatory ventilation, IMV)維持呼吸者,則可確診為ARDS。
五、治療
主要是支持療法,幫助病人恢復。首先應注意原發疾病的治療,以去除病因。
(一)補充血容量并給予血管活性藥物:病人若有低血容量,則必須及時輸入晶體和膠體液,以維持正常循環,注意避免輸液過量而加重肺間質及肺泡水腫,酌情使用利尿劑。在ARDS最初幾天內設法使肺動脈楔壓維持在較低的水平,從而減輕肺水腫,但前提是維持血壓和心輸出量在恰當范圍內。必要時,可酌情給予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硝普鈉、硝酸甘油等血管活性藥物。
(二)呼吸支持:使用呼吸機和氧氣,施行定容、定壓的機械通氣,以糾正低氧血癥和改善肺泡換氣功能。初期可先通過面罩進行持續氣道正壓通氣,保持其呼氣相壓5~10 cmH2O,使肺泡復張,增加換氣面積,并增加吸入氧濃度(FiO2)。發展至進展期,動脈氧分壓(PaO2)不能維持在60mmHg水平,需行氣管插管,選用PEEP和IMV, PEEP目的是使肺泡在整個呼吸周期保持開放,使塌陷的肺泡重新通氣,水腫液可由肺泡內移向間質,從而改善肺的氣體交換功能。為了迅速糾正低氧血癥,開始使用呼吸機時需用較高濃度的FiO2, 然后可逐步降低至0.4 ,以免高濃度氧對肺產生損傷。通常PEEP調到5~15 cmH2O之間。潮氣量保持在10~15ml/kg。適當調節吸氣呼氣流速之比(約1:2),使通氣分布比較均勻。長時間使用較高的PEEP會降低心搏出量,影響循環,又可能造成肺氣壓傷,故應聯合采用IMV,以減輕對心臟的不良影響。
使用呼吸機過程中,應監測血氣變化,及時調節。正壓通氣可引起;①肺泡破裂,氣胸;②降低心排出量、影響肝腎功能;③顱內壓增高,加重腦水腫;④長時間吸入高濃度氧,尤其是FiO2 ≥0.8時,可引起氧中毒,使ARDS加重。應注意監測和防治呼吸機引起的并發癥及不良作用。
(三)藥物治療:有些藥物對ARDS的治療有一定作用。糖皮質激素如地塞米松、氫化可的松可減輕炎癥反應,但只宜短期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或加前列腺素E1和布洛芬,可改善肺的微循環。川芎嗪可減輕肺水腫。一氧化氮吸入,通過彌散進入通氣的肺血管,使肺血管擴張床,降低肺循環壓力,減輕肺水腫。
(四)預防肺部繼發感染,極為重要,感染必然加重ARDS的病情。
------分隔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