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在线观看视频_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_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婷婷月色_日韩欧美精品在线不卡

免費注冊 找回密碼

外科學教學精品課程 第三章 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2)

時間:2009-11-24 17:03來源:外科主治醫師考試 作者:lengke 點擊:
  
三、鉀的正常代謝和失調
(一)鉀的正常代謝
鉀約98%分布在細胞內,在細胞外液僅70mmol左右,與鈉主要為細胞外液陽離子的情況恰好相反。鈉和鉀在體液間隔中的這種差異,是由細胞膜Na-K-ATP酶(泵)來維持的,它以3 : 2的比率運轉Na+出細胞外并使K+入細胞內。全身鉀總量儲存于肌肉較多,占70%,皮膚或皮下組織占10%,其余大部分在腦脊髓和內臟中。
鉀不能在體內產生,主要依靠食入的鉀鹽。成人每天平均從食物和飲料中攝入鉀鹽約100mmol(相當于7.4g氯化鉀),在小腸以耗能的主動彌散方式被動吸收。消化道的分泌液中含有大量鉀鹽,在胃腸疾病中,可有大量的鉀丟失。90%的鉀由腎臟排泄,其余通過汗腺和糞便排除。從腎小球濾過的鉀全部被重吸收,但由于鈉鉀交換的存在,仍有部分鉀在遠端腎小管細胞被分泌。雖然機體有很強的保鈉能力,但保鉀作用相對較低。當鉀食入減少或停止食入后,每日仍有50mmol的鉀繼續排泄。
影響鉀在細胞內外分布的因素很多,鹽皮質類固醇,如醛固酮,以促鉀與鈉交換的形式增加鉀的分泌,而保留鈉。胰島素、葡萄糖可促進鉀向細胞內轉移。細胞在合成糖原、蛋白質時均需鉀的參與。嚴重創傷、燒傷、感染或饑餓引起細胞與(或)蛋白質分解旺盛時,可致大量鉀釋入細胞外液。酸中毒時,氫離子(H+)在血內增多,鉀從細胞內移出與氫交換,減輕酸中素毒;同時,在遠端腎小管內,氫和鉀競爭對鈉交換時,由于氫多于鉀,故氫與鈉交換增多,因此尿中排氫增多,使尿呈酸性,而鉀在血中增高。堿中毒時,發生的情況正相反。
鉀是生命必需的電解質之一,其生理作用主要包括:維持細胞新陳代謝、調節滲透壓和酸堿平衡、保持細胞應激功能等。
(二)鉀代謝失調
1.低鉀血癥 血清鉀的正常范圍為3.5~5.5mmol/L。通常以血清鉀低于3.5mmol/L稱低血鉀,嚴重低血鉀至2.0mmol/L以下。常見的病因有: ①長期禁食或偏食、厭食,而靜脈又輸入無鉀溶液; ②長期或大量使用利尿劑、糖皮質激素及腎功能不全的多尿期; ③嘔吐、持續胃腸減壓、腸瘺、腹瀉、輸尿管乙狀結腸吻合術等; ④體內分布異常,此時體內總鉀量并不低,而是由于細胞代謝和酸堿失衡而引起鉀在細胞內外移動所致。
臨床表現:最早出現的臨床癥狀是肌無力,表現為肌肉軟弱、收縮無力,甚至癱瘓、腸蠕動減弱以至腸麻痹; 心臟受累主要表現為傳導和節律異常。典型的心電圖改變早期出現T波降低、變寬、雙相或倒置,隨后出現ST段降低、QT間期延長和U波。應當注意,低血鉀的臨床表現和血鉀降低程度和速度有關,但有個體差異。伴有嚴重細胞外液減少時,低鉀血癥的臨床表現可以很不明顯,而僅出現缺水、缺鈉所致的癥狀,一旦缺水糾正后,由于鉀進一步被稀釋,才出現低鉀血癥的癥狀。
治療:首先應盡快去除病因,減少鉀的繼續丟失并同時補鉀。可參考血清鉀測定結果初步確定補鉀量。血清鉀<3mmol/L,給K+200~400mmol,一般才能提高血清鉀1mmol/L。血清鉀為3.0~4.5mmol/L,補K+100~200mmol,即可提高血清鉀1mmol/L。補鉀原則: ①速度不宜過快,如果從靜脈中輸入K+速度過快,血鉀在短時間內劇增,可引起致命后果,因此補鉀速度一般限制在10~20mmol/h; ②濃度不宜過高,一般不超過40mmol/L,切不可靜脈推注,否則會致心臟驟停; ③有尿才能補鉀,尿量在30~40mL/h或500mL/d以上方可補鉀; ④劑量不宜過大,一般限制在80~100 mmol/d。輕度缺鉀可口服氯化鉀,并鼓勵病人進食含鉀豐富的水果、蔬菜和肉類。缺鉀較重又不能口服,或出現嚴重心律紊亂,神經肌肉癥狀者,可靜脈滴注氯化鉀。方法是將10%氯化鉀10~15mL稀釋在500mL液體中緩慢滴入。
2.高鉀血癥 血清鉀>5.5mmol/L時,即稱高鉀血癥。其原因多與腎功能減退,不能有效地從尿內排除鉀有關。常見的原因有①腎衰、鹽皮質激素不足,鉀不能有效地從尿中排出; ②進入體內或血液內的鉀增多,如口服或靜脈輸入氯化鉀,服用含鉀藥物,組織損傷或大量輸入庫存血等; ③酸中毒、應用琥珀酰膽堿,輸注精氨酸等使鉀在體內分布異常。
臨床表現:早期癥狀無特異性,常有肢體異常、麻木感覺、極度疲乏、肌肉酸痛等。嚴重時可出現皮膚蒼白、青紫、血壓降低等。當血鉀超過7mmol/L時,幾乎均有心電圖改變,早期為T波高尖,QT間期延長,隨后出現 QRS增寬,PR間期延長,病人出現心律不齊、心跳緩慢,甚至驟停。
治療:與低鉀血癥相比較,高鉀血癥的處理較困難。原則是:①立即停止鉀鹽的攝入;②積極防治心律失常; ③迅速降低血清鉀濃度;④積極及時處理原發疾病和恢復腎功能。
方法有:靜脈注射5%碳酸氫鈉50~100mL,使血溶量增加,鉀得到稀釋,又使鉀移入細胞內或從尿中排出。用25%葡萄糖溶液250mL加胰島素20U,可使血鉀移入細胞內,必要時3~4h重復給藥。腎衰時因不能補液過多,可用10%葡萄糖酸鈣10ml、11.2%乳酸鈉溶液50mL、25%葡萄糖溶液1000mL、胰島素30U,持續靜滴24h,每分鐘6滴。應用陽離子交換樹脂,每日口服4次,每次15g,可從消化道帶走較多的鉀離子。靜注10%葡萄糖酸鈣20mL,有緩解K+對心臟的毒性作用。上述方法仍不能降低血清鉀濃度時,可采用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
四、鈣、鎂、磷的正常代謝和代謝失調
(一)鈣的正常代謝
成人約需鈣0.5~1.0g/d;兒童、妊娠及哺乳者需要量較大,約1.0~1.5g/d。新鮮奶乳制品含鈣豐富,肉類及大多的蔬菜含鈣較少。鈣的吸收率一般在25%~70%左右,主要在酸度較強的十二指腸和空腸上段被吸收。正常人排泄鈣量的80%在糞便中,尿中僅占20%。
(二)鈣的代謝失調
體內鈣大部分以磷酸鈣或碳酸鈣的形式貯存于骨骼中,血清鈣濃度正常值為2.2~2.7mmol/L,高于2.7mmol/L稱高鈣血癥,低于2.2mmol/L為低鈣血癥。
1.低鈣血癥 多發生在急性胰腺炎、壞死性筋膜炎、腎衰、胰瘺或小腸瘺和甲狀旁腺受損的病人。主要臨床表現為神經肌肉興奮性改變,如容易激動、口周和指(趾)麻木、手足抽搐、肌肉和腹部絞痛及腱反射亢進。Chvostek征和Truosseau征陽性,心臟收縮減弱,QT間期延長,血清鈣測定低于2mmol/L時即可確診。治療上應積極糾正原發病,同時用10%葡萄糖酸鈣20mL或5%氯化鈣10mL靜脈注射,可重復給藥。對需長期治療的病人可口服乳酸鈣,同時應補充維生素D。
2.高鈣血癥 主要發生在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骨轉移癌,特別是接受雌激素治療的骨轉移性乳癌。腹部外科病人發生高鈣血癥的機會極少。早期癥狀無特異性,常有疲乏、無力、食欲減退、惡心嘔吐。治療時應積極處理原發病,補液以糾正失水及增加鈣的排泄,還可采用速尿、糖皮質類固醇激素、磷酸鹽及乙胺四乙酸(EDTA)等,以暫時降低血鈣濃度。
(三)鎂的正常代謝
血清鎂濃度正常值為0.70~1.20mmol/L。日常鎂攝取量約2/3以上來自蔬菜和糧食,其余來自肉和乳類。食物中的鎂約占30%~40%。在腸道經消化解離后吸收,腎臟是排泄鎂的重要器官,吸收的鎂大部分由腎臟排出。
(四)鎂的代謝失調
1.低鎂血癥 血清鎂低于0.7mmol/l,稱低鎂癥。引起鎂缺乏的病因主要有嚴重腹瀉、脂肪瀉、短腸綜合征、潰瘍性結腸炎、Crohn病、膽道疾病與壞死性胰腺炎等。長期應用靜脈高營養補鎂血不足,也是引起低鎂癥的重要原因之一。
低鎂血癥常見癥狀與低鈣表現相似,常出現神經緊張、易激動、煩躁不安、手足徐動等。若懷疑低鎂血征,而注射鈣劑不能緩解者,應考慮鎂缺乏的存在。血清鎂濃度的測定一般確診價值不大,因為鎂缺乏不一定出現血清鎂過低,而血清鎂過低也不一定表現有鎂缺乏。應做鎂負荷試驗,正常人靜注氯化鎂或硫酸鎂0.25mmol/kg后,注入量的90%從尿中排出;而在低鎂血癥的病人注入相同量的鎂劑后,40%~80%的鎂仍保留在體內,尿中每日僅排出1mmol。
常用補鎂的藥物有氯化鎂或硫酸鎂溶液。一般按0.25mmol/(kg/d)的劑量補鎂,嚴重缺鎂時,可給予1mmol/kg/d,用量以每公斤體重給10%硫酸鎂0.5mL計算。完全糾正鎂缺乏需時較長,在解除癥狀后仍應補鎂1~3周。可使用5%硫酸鎂5~10mmol(2.5~5mL),肌注或稀釋后靜脈注射。
2.高鎂血癥 主要發生在腎功能不全時,因子癇而接受硫酸鎂治療的母嬰可發生高鎂血癥。此外,早期燒傷、大面積損傷或外科應激反應、嚴重細胞外液不足和酸中毒時,亦可引起血清鎂增高。
高鎂血癥易被忽視,血清鎂>2mmol/L時,會出現鎂過量的癥狀和體征。主要是鎂離子對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的作用。血清鎂>5mmol/L時,對神經肌肉結合部有箭毒樣作用,可出現腱反射消失,周圍血管擴張,血壓下降,心率減慢或驟停。心電圖示QRS增寬,ST段低平,T波高聳。因此當腎功能不全病人出現神經肌肉癥狀及心電圖示傳導障礙,而不能用血鉀、鈣、磷異常解釋時,應想到本癥。
因Ca2+與Mg2+在藥理上有拮抗作用,治療時可用10%葡萄糖酸鈣10~20mL溶于等量葡萄糖溶液靜注,10~20min注完,同時積極糾正失水和酸中毒,經治療后血清鎂仍無明顯下降可早行透析療法。
(五)磷的正常代謝
正常人體內含磷約600g,85%左右存在于骨中。血清磷的正常值為1.0~1.6mmol/L。食物中的磷易于吸收,吸收主要在空腸,吸收率約為70%,低血磷時吸收率可達90%。腎臟是排泄磷的主要器官,由腎臟排出的約占60%~80%,由糞便排出的約占20%~40%。
(六)磷代謝失調
1.低磷血癥 血清磷低于1.0mmol/L時稱低磷血癥。引起低磷血癥的主要病因是:慢性腹瀉、吸收不良綜合征、維生素D缺乏、腎小管性酸中毒及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等。長期使用靜脈高營養而未及時補磷者,也可致低磷血癥。
輕度低磷血癥臨床表現不明顯。當血清磷<0.4mmol/L時癥狀較突出,常可出現乏力、眩暈、煩躁、口吃、肌無力、四肢異樣感覺、抽搐等。這些表現常被原發病電解質紊亂、營養不良等并發癥所掩蓋。處理上,除積極治療原發病外,可用磷酸二氫鈉或酸二氫鉀緩沖液200mg/d靜滴,3~7d即可糾正。
2.高磷血癥 血清磷>1.6mmol/L時稱高磷血癥。多發生于腎功能不全、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癥、酸中毒、淋巴瘤及白血病等用細胞毒性化療藥物治療的病人,腹部外科病人發生高磷血癥較少。
針對病因治療,同時用腸道磷結合藥物,如氫氧化鋁凝膠。腎功能衰竭引起高血磷者,可作透析治療。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發表評論
請自覺遵守互聯網相關的政策法規,嚴禁發布色情、暴力、反動的言論。
評價:
表情:
驗證碼:點擊我更換圖片
 
招生方案 | 免費試聽 | 報名演示
課件更新 | 網校介紹 | 答疑周刊
網校學員——快速注冊通道
衛生資格考試培訓

外科主治醫師考試視頻課程

--------------------------------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仁布县| 湄潭县| 茂名市| 肇州县| 五大连池市| 阜阳市| 宜城市| 古交市| 浪卡子县| 孙吴县| 南京市| 澄江县| 陆良县| 东阳市| 海晏县| 溧阳市| 德庆县| 安乡县| 南开区| 呼和浩特市| 柞水县| 金坛市| 和顺县| 谷城县| 介休市| 清水县| 曲周县| 宽城| 大港区| 凤翔县| 株洲市| 平阳县| 巫山县| 确山县| 广宗县| 江安县| 额尔古纳市| 什邡市| 牙克石市| 玉山县| 吉木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