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振動
振動(vibration)是指一個質點或物體在外力作用下沿直線或弧線圍繞于一平衡位置來回重復的運動。長期接觸生產性振動可對機體產生不良影響。
(一) 振動的分類與接觸機會
根據振動作用于人體的部位和傳導方式,可將生產性振動相對分為局部振動(local vibration 或segmental vibration)和全身振動(whole body vibration)。這兩種振動無論是對機體的危害還是防治措施方面都迥然不同。
1.局部振動
局部振動是指手部接觸振動工具、機械或加工部件,振動通過手臂傳導至全身。又稱手傳振動或手臂振動。接觸機會常見于使用風動工具(風鏟、風鎬、風鉆、氣錘、鑿巖機、搗固機、鉚釘機等)、電動工具(電鉆、電鋸、電刨等)、高速旋轉工具(砂輪機、拋光機等)的作業。
2.全身振動
全身振動是指工作地點或座椅的振動,人體足部或臀部接觸振動,通過下肢軀干傳導至全身。接觸機會常見于在交通工具(汽車、火車、船舶、飛機、拖拉機、收割機等)上的作業或在作業臺(鉆井平臺、振動篩操作臺等)上的作業。
(二) 振動對人體的影響
全身振動可以對全身個系統產生影響,甚至是暈動病,又稱暈車病。局部振動長期作用于人體,可以引起局部振動病,是我國法定職業病。
(三) 局部振動病
局部振動病(Segmental Vibration Disease) 是長期使用振動工具而引起的以末梢循環障礙為主的疾病,也可累及肢體神經及運動功能。發病部位多在上肢末端,其典型表現為發作性白指。
局部振動病患者的主訴多為手部癥狀和神經衰弱綜合征。手部的癥狀是麻、痛、脹、涼、汗、僵、顫。多汗一般在手掌,麻、痛多在夜間發作,影響睡眠。神經衰弱綜合征多表現為頭痛、頭暈、失眠、乏力、心悸、記憶力減退及記憶力不集中等。臨床檢查有手部痛覺、振動覺、兩點分辨覺減退。前臂感覺和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減慢。局部振動病的重要且有診斷意義的是振動性白指,以寒冷為誘因的間歇性手指發白或發紺。嚴重者還會出現骨骼、肌肉和關節的改變。
(四) 影響振動對機體作用的因素
1.振動本身的特性
(1)頻率 人體能夠感受得到的振動頻率在1-1000Hz,20Hz以下大振幅的振動全身作用時,主要影響前庭和內臟器官;而當局部受振時骨關節和局部肌肉組織受損較明顯。高頻率(40-300Hz)振動對末梢循環和神經功能損害明顯。
(2)振幅 在一定的頻率下,振幅越大,對機體的影響越大。大振幅、低頻率的振動作用于前庭,并使內臟移位。高頻率、低振幅的振動主要對組織內的神經末梢其作用。
(3)加速度 加速度越大,振動性白指的發生頻率越高,從接觸到出現白指的時間越短。
2.接振時間
接振時間越長,危害越大。
3.體位和操作方式
對全身振動而言,立位時對垂直振動敏感,臥位時對水平振動敏感。強制體位如手持工具過緊、手抱振動工具緊貼胸腹部時,使機體受振過大或血循環不暢,促使局部振動病的發生。
4.環境溫度和噪聲
寒冷和噪聲均可促使振動病的發生。
5.工具重量和被加工件的硬度
工具重量和被加工件的硬度均可增加作業負荷和靜力緊張程度,加劇對人體的損傷。
(五) 預防措施
振動的預防措施要采取綜合性措施,即消除或減弱振動工具的震動,限制接觸振動的時間,改善寒冷等不良作業條件,有計劃的對從業人員進行健康檢查,采取個體防護等項措施。
1.消除或減少振動源的振動
是控制噪聲危害的根本性措施。通過工藝改革盡量消除或減少產生振動的工藝過程,如焊接代替鉚接,水利清砂代替風鏟清砂。采取減振措施,減少手臂直接接觸振動源。
2.限制作業時間
在限制接觸振動強度還不理想的情況下,限制作業時間是防止和減輕振動危害的重要措施。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和工間休息。
3.改善作業環境
是指控制工作場所的寒冷、噪聲、毒物、高氣濕,特別是注意防寒保暖。
4.加強個人防護
合理使用防護用品也是防止和減輕振動危害的一項重要措施。如戴減振保暖的手套。
5.醫療保健措施
就業前查體,檢出職業禁忌證。定期體檢爭取早期發現手振動危害的個體,及時治療和處理。
6.職業衛生教育和職業培訓
進行職工健康教育,對新工人進行技術培訓,盡量減少作業中的靜力作用成分。
7.衛生標準
國家對局部振動作業制定了衛生標準,標準限值的保護率可達90%。所以通過預防性衛生監督和經常性衛生監督,嚴格執行國家標準,也可預防振動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