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毒物與職業中毒
[目的要求]
1.掌握生產性毒物與職業中毒的概念,生產性毒物存在的形態和接觸機會。
2.掌握影響毒物對機體作用的因素和預防原則。
3.掌握鉛、汞、錳、刺激性氣體(Cl2 、 NOX)和窒息性氣體(CO、HCN 、H2S)、有
機溶劑(苯、甲苯、二甲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苯胺、TNT)、高分子化合物
生產中的毒物(氯乙烯 、二異氰酸甲苯酯)、農藥(有機磷,擬除蟲菊酯類)的理
化特性、接觸機會、中毒機制及預防措施。
4.了解毒物侵入機體的途徑、中毒的主臨床表現、治療的特效藥物及診斷處理原則。
[學時分配] 18 h
[學習要點]
一、概述(3學時)
(一)概念
1.毒物。在一定條件下外來化學物質以較小劑量即可引起機體的功能或器質性損害,甚至危及生命,此種化學物質稱為毒物 (toxicant)。
2.中毒。機體受毒物的作用引起一定程度損害而出現的疾病狀態稱中毒 (poisoning).
3.職業中毒。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由于接觸毒物發生的中毒稱為職業中毒 (occupational poisoning).
(二)毒物的存在狀態與接觸機會
1.生產性毒物的來源與存在形態
(1) 生產性毒物的來源。
生產性毒物的來源可有多種形式,同一毒物在不同行業或生產環節中又各有差異,可來自于原料、中間產品(中間體)、輔助原料、成品、夾雜物、副產品或廢物。
(2) 生產性毒物的存在形態。
在生產環境中的毒物可以固體、液體、氣體或氣溶膠(煙、霧、塵)的形式存在。
了解生產性毒物的來源及其存在形態,對于空氣樣品的采集、分析及制訂相應防護策略均有重要意義。
2.接觸機會
接觸生產性毒物主要有兩個環節,即原料的生產和其應用。
(1)原料的開采與提煉。材料的加工、搬運、儲藏,加料和出料,以及成品的處理、包裝等。
(2)在生產環節中,有許多因素也可導致作業人員接觸毒物,如化學管道的滲漏,化學物的包裝或儲存氣態化學物鋼瓶的泄漏,作業人員進人反應釜出料和清釜,物料輸送管道或出料口發生堵塞,廢料的處理和回收,化學物的采樣和分析,設備的保養、檢修等。
(3)有些作業雖末應用有毒物質,但在一定的條件下亦可接觸到毒物,甚至引起中毒。例如,在有機物堆積且通風不良的狹小場所 (地窖、礦井下廢巷、化糞池等)作業,可發生硫化氫中毒;塑料加熱可接觸到熱裂解產物。
(三)影響毒物對機體毒作用的因素
生產性毒物作用于機體,并非一定會引起職業中毒。毒物對機體的毒作用受很多因素的影響。
1.毒物的特性
(1) 化學結構
化學物質的毒性與其化學結構有一定的關系,目前已獲的了一些規律。例如,脂肪族直鏈飽和烴類化合物的麻醉作用,從丙烷至辛烷,隨碳原子數增加而增強。據此,可推測某些新化學物的大致毒性和毒作用特點。
(2) 理化性質
毒物的理化性質對其進人機體的機會及其在體內的過程有重要影響。如:毒物的分散度、揮發度、溶解度等。
2.劑量、濃度和接觸時間
不論毒物的毒性大小如何,都必須在體內達到一定量才會引起中毒?諝庵卸疚餄舛雀撸佑|時間長,若防護措施不良,則進入體內的量大,容易發生中毒。由于作業時間一般來說,相對固定,因此降低空氣中毒物的濃度,減少毒物進人體內的量是預防職業中毒的重要環節。
3.聯合作用
(1)毒物的聯合作用
在生產環境中常有幾種毒物同時存在,并作用于人體。此種作用可表現為獨立、相加、協同和拮抗作用。毒物的拮抗作用在實踐中并無多大意義。進行衛生學評價時應注意毒物的相加和協同作用,還應注意生產性毒物與生活性毒物的聯合作用。
(2)生產環境和勞動強度
環境中的溫、濕度可影響毒物對機體的毒作用。在高溫環境下毒物的毒作用一般較常溫高。高溫環境還使毒物的揮發增加,機體呼吸、循環加快,出汗增多等,均有利于毒物的吸收;體力勞動強度大時,毒物吸收多,機體耗氧量也增多,對毒物的毒作用更為敏感。
4.個體感受性
毒物對人體的毒作用有很大的個體差異,接觸同一劑量的毒物,不同個體所出現的反應可相差很大。造成這種差異的個體因素很多,有年齡、性別、健康狀況、生理變動期、營養、內分泌功能、免疫狀態及個體遺傳特征等。
(四)職業中毒的預防
職業中毒的預防應采取綜合治理的措施。由于其病因的根源來自職業環境中的生產性毒物,故必須從根本上消除、控制或盡可能減少毒物對職工的侵害。在預防上,遵循 "三級預防"原則。防毒措施的具體方法有很多,但就其作用可分為以下幾代人個方面。
1. 根除毒物
從生產工藝流程中消除有毒物質,可用無毒或低毒物質代替有毒或高毒物質,例如,用苯作為溶劑或稀釋劑的油漆,稀料改用二甲苯等。但此種替代物不能影響產品質量,目前還不能完全做到。
2. 降低毒物濃度
減少人體接觸毒物水平,以保證不對接觸者產生明顯健康危害是預防職業中毒的關鍵。其中心環節是要使環境空氣中毒物濃度降到低于最高容許濃度。因此,要嚴格控制毒物逸散到作業場所空氣中的機會,避免操作人員直接接觸逸出的毒物,防止其擴散,并需經凈化后排出。
3. 個體防護
個體防護在預防職業中毒中雖不是根本性的措施,但在有些情況下,例如在狹小船艙中、鍋爐內電焊,維修、清洗化學反應釜等,個體防護是重要輔助措施。個體防護用品包括防護帽、防護眼鏡、防護面罩、防護服、呼吸防護器、皮膚防護用品等。選擇個人防護用品應注意其防護特性和效能。在使用時,應對使用者加以培訓;平時經常保持良好的維護,才能很好發揮效用。
在有毒物質作業場所,還應設置必要的衛生設施如盥洗設備、淋浴室及更衣室和個人專用衣箱。對能經皮吸收或局部作用危害大的毒物還應配備皮膚洗消和沖洗眼的設施。
4. 工藝、建筑布局
生產工序的布局不僅要滿足生產上的需要,而且應符合衛生上的要求。有毒物逸散的作業,區域之間應區分隔離,以免產生疊加影響;在符合工藝設計的前提下,從毒性、濃度和接觸人群等幾方面考慮,應呈梯度分布。有害物質發生源,應布置在下風側。對容易積存或被吸附的毒物如汞,或能發生有毒粉塵飛揚的廠房,建筑物結構表面應符合衛生要求,防止沾積塵毒及二次飛揚。
5. 安全衛生管理
管理制度不全、規章制度執行不嚴、設備維修不及時及違章操作等常是造成職業中毒的主要原因。因此,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來消除可能引發職業中毒的危險因素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應做好管理部門和作業者職業衛生知識宣傳教育,提高雙方對防毒工作的認識和重視,共同自覺執行有關的職業安全衛生法規。
6. 職業衛生服務
健全的職業衛生服務在預防職業中毒中極為重要,除上面已提及的外,應定期或不定期監測作業場所空氣中毒物濃度。對接觸有毒物質的職工程技術人員,實施上崗前和定期體格檢查,排除職業禁忌證,發現早期的健康損害,以便及時處理。
此外,對接觸毒物的人員,合理實施有毒作業保健待遇制度,適當開展體育鍛練以待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抵抗力。
二、金屬與類金屬(3學時)
(一)鉛(Pb)
原子量:207.2
1.理化特性
鉛為一種質地較軟、具有易鍛性的藍灰色金屬。比重11.3,熔點327C,沸點1525C。加熱至400一5000C時,即有大量鉛蒸氣逸出,在空氣中氧化成氧化亞鉛,并凝集為鉛煙。隨著熔鉛溫度升高,還可逐步生成氧化鉛、三氧化二鉛、四氧化三鉛。所有鉛氧化物都以粉末狀態存在,并易溶于酸。
2.接觸機會
(1) 鉛礦開采及冶煉 、 熔鉛作業 均可接觸鉛煙、鉛塵或鉛蒸氣。
(2)鉛氧化物常用于制造蓄電池、玻璃、搪瓷、鉛丹、鉛白、油漆、顏料、釉料、防銹劑的生產中。
3.毒理
在生產環境中,呼吸道是主要吸收途徑,其次是消化道。
血循環中的鉛早期主要分布于肝、腎、腦、皮膚和骨骼肌中,數周后,鉛由軟組織轉移到骨,并以難溶性的磷酸鉛形式沉積下來。人體內90%一95%的鉛儲存于骨。
中毒機制,鉛中毒機制在某些方面尚有待研究。鉛作用于全身各系統和器官,主要累及血液及造血系統、神經系統、消化系統、血管及腎臟。
(1)鉛對紅細胞,特別是骨髓中幼稚紅細胞具有較強的毒作用,形成點彩細胞增加。
(2)在鉛作用下,骨髓幼稚紅細胞可發生超微結構的改變,如核膜變薄,胞漿異常,高爾基復合體及線粒體腫脹,細胞成熟障礙等。
(3)鉛在細胞內可與蛋白質的琉基結合,干擾多種細胞酶類活性,如鉛可抑制細胞膜三磷酸腺苷酶,導致細胞內大量鉀離子喪失,使紅細胞表面物理特性發生改變,壽命縮短,脆性增加,導致溶血。
(4)鉛可使大腦皮層興奮與抑制的正常功能發生紊亂,皮層-內臟調節障礙,使末梢神經傳導速度降低。
(5)鉛可致外周血管痙攣和腎臟受損。
到目前為止,在鉛中毒機制研究中,對鉛所致卟琳代謝紊亂和影響血紅素合成的研究最為深入,并認為出現卟琳代謝紊亂是鉛中毒重要和較早的變化之一。鉛對卟琳代謝和血紅素合成的影響,見教材圖4—1。
卟淋代謝和血紅素合成是在一系列酶促作用下發生的。在這個過程中,目前比清楚的是 鉛抑制δ-氨基-γ-酮戊酸脫水酶 (ALAD)和血紅素合成酶。其結果是:
(1) ALAD受抑制后,ALA 形成膽色素原受阻,使血ALA增加,并由尿排出。
(2)血紅素合成酶受抑制后,二價鐵離子不能和原卟琳結合,使血紅素合成發生障礙,同時紅細胞游離原卟琳(FEP)增加,使喚體內的Zn離子被絡合于原卟琳IX,形成鋅原卟琳 (ZPP)。
由于ALA合成酶受血紅素反饋調節,鉛對血紅素合成酶的抑制又間接促進ALA合成酶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