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結合內科主治醫考試《金匱要略》自己總結(5)
時間:2010-04-27 14:48
來源:內科主治醫師考試 作者:lengke
點擊:次
二十一、五臟病
1、肝著證見胸脅痞悶不舒,甚則脹痛、刺痛,其人常欲蹈其胸上,欲飲熱。
-旋覆花湯。
-行氣活血、通絡散結。
2、脾約:證見跌陽脈浮而澀,大便干結,小便頻數。
-麻子仁丸
-瀉熱潤燥,緩通大便。
3、腎著:證見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腹重如帶五千錢,口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
-甘姜苓術湯
-散寒化濕
4、心傷:勞倦即頭面赤下重,心中痛而自煩、發熱,當臍跳,脈弦。
5、癲狂:魂魄不寧,精神異常,其人畏懼,合目欲眠,夢遠行。
二十二、積聚:腹中有結塊,脹滿或疼痛。
鑒別積、聚病都可以出現膻中結塊、脹滿或疼痛的癥狀,但兩者不同,積為臟病,結塊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處,多屬血分,病情較重,病程較長,治療較難;聚為腑病,聚散無常,聚時結塊,散則無形,走竄移動,痛無定處,時作時止.多屬氣分,病情較輕,病程較短,治療較易。
二十三、消渴:以口渴多飲,多食易饑,小便頻多,久則身體消瘦為臨床特征。
病因病機:胃熱、腎虛及肺胃津傷。
上消脈證為“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中消脈證為“跌陽脈數,胃中有熱,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堅,小便即數”。
下消脈證為“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
二十四、小便不利
1、膀胱氣化不利: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
-五苓散
-發汗利水。
2、上燥下寒水停:小便不利,其人苦渴
-栝樓瞿麥丸(栝樓矍麥山藥茯苓附子)
-潤燥生津,溫陽利水。
3、水熱互結傷陰: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
-豬苓湯(二苓澤瀉滑石阿膠)
-滋陰潤燥,利水除熱
4、濕熱夾瘀,脾腎虧虛
1)蒲灰散(蒲灰、滑石)
-小便不利'或短赤,或有血尿,溲時莖中艱澀疼痛如刺,少腹拘急,痛引臍中等。
-濕熱瘀結,膀胱氣化不行
-涼血化瘀,泄熱利濕
2)滑石白色散(滑石、亂發、白魚)
-熱性的小便不利兼有少腹脹滿之證,即后世所謂血淋。
-涼血化瘀,清熱利濕
3)茯苓戎鹽湯(戎鹽、茯苓、白術)
-溲時輕微刺痛,或尿后余瀝不盡,或少量血尿等。
-中焦脾虛濕盛,下焦腎虛有熱
-益腎清熱,健脾利濕
二十五、黃疸病
濕熱發黃:“脾色必黃,瘀熱以行”
寒濕黃疸:“陽明病脈遲”
1、分類
1)谷疸:于脾胃濕熱熏蒸所致,
主癥為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煩;但也有脾虛寒濕所致,癥見脈遲無力,納差,頭眩,小便不利,腹滿或大便溏薄,神疲肢倦,苔白膩,色黃晦暗。
2)酒疸由于長期飲酒過度,酒熱傷胃引起,主癥是心中懊惱或熱痛。
3)女勞疸多為房勞傷腎所造成,具體癥狀是日晡發熱而反惡寒,膀胱急,小便自利,額上黑,足下熱,大便必黑,時溏。
4)黑疸:日久不愈,血分瘀滯。癥見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齏狀,大便正黑,皮膚抓之不仁,脈浮弱,皮膚黑而微黃。
2、證治:
1)
茵陳五苓散證,屬于濕勝的黃疸;
2)
大黃硝石湯、梔子大黃湯證,屬于熱勝的黃疸;
3)
茵陳蒿湯證,屬于濕熱俱勝的黃疸。
4)
脾虛寒濕所致黃疸,治宜溫中散寒化濕,用理中、四逆等方加茵陳。
5)
女勞疽,有兼瘀用硝石礬石散;若不兼瘀者,偏腎陰虛者,可用六味地黃丸,偏于腎陽虛者,可用八味腎氣丸。
------分隔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