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性潰瘍最常見的并發癥,DU并發出血的發生率比GU高,十二指腸球部后壁潰瘍和球后潰瘍更易發生出血。大約10%~20%的消化性潰瘍患者以出血為首發癥狀,在NSAIDs相關潰瘍者中這一比率更高。在上消化道出血的各種病因中,消化性潰瘍出血約占30%~50%.
出血量的多少與被潰瘍侵蝕的血管的大小有關。侵襲稍大動脈時,出血急而量多;而潰瘍基底肉芽組織的滲血或潰瘍周圍粘膜糜爛出血的量一般不大。潰瘍出血的臨床表現取決于出血的速度和量的多少。輕者只表現為黑便,重者出現嘔血以及失血過多所致循環衰竭的臨床表現,嚴重者可發生休克。消化性潰瘍患者在發生出血前常有上腹疼痛加重的現象,但一旦出血后,上腹疼痛多隨之緩解。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并發出血前可無癥狀。
根據消化性潰瘍的病史和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表現,診斷一般不難確立。但須與急性糜爛性胃炎、食管或胃底靜脈曲張破裂、食管賁門粘膜撕裂癥和胃癌等所致的出血鑒別。對既往元潰瘍病史,臨床表現不典型而診斷困難者,應爭取在出血24h-48h內進行急診內鏡檢查。內鏡檢查的確診率高,不僅能觀察到出血的部位,而且能見到出血的狀態。此外還可在內鏡下采用激光、微波、熱電極、注射或噴灑止血藥物、止血夾鉗夾等方法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