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顫動
可分為:心房撲動(簡稱房撲)、心房顫動(簡稱房顫)
心室撲動(簡稱室撲)、心室顫動(簡稱室顫)。
(一)心房顫動
1.病因:房顫最常見于風濕性心瓣膜病尤其是二尖瓣狹窄
冠心病、高血壓性心臟病、甲亢、心肌病、心力衰竭、感染性心內膜炎、肺源性心臟病、健康人情緒激動、手術后、急性酒精中毒、運動后出現房顫
2.心電圖主要特征
1)為竇性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態及規律不一的基線波動(f波)
2)頻率350~600次/min
3)QRS波群形態正常
4)R-R間隔完全不規則,心室率極不規則,通常在100~160次/min

3.臨床表現
房顫心室率<150次/分鐘:可有心悸、氣促、心前區不適等。
心室率極快者>150次/分鐘:可因心排出量降低而發生暈厥、急性肺水腫、心絞痛或休克。
持久性房顫:易形成左心房附壁血栓,若脫落可引起動脈栓塞。如腦栓塞、肢體動脈栓塞、視網膜動脈栓塞。
心臟聽診
(1)心律絕對不規則
(2)第一心音強弱不一致
(3)脈搏亦快慢不均、強弱不等,發生脈搏短絀
(4)持久性房顫,易形成左心房附壁血栓,若脫落可引起動脈栓塞
4.治療要點:
(1)治療原發病及誘發原因
(2)急性期應首選電復律治療:
1)心室率不快,發作時間短暫者無需特殊治療
2)心率快,且發作時間長,可用洋地黃減慢心室率,維拉帕米、地爾硫卓等藥物終止房顫。
3)對持續性房顫:可用同步直流電復律或藥物復律;
也可應用經導管射頻消融進行治療。
(二)心室顫動
是最嚴重的心律失常,對血流動力學的影響相當于心室停搏。
1.病因 最常見于急性心肌梗死,洋地黃中毒、嚴重低血鉀、心臟手術、電擊傷
等也可引起。
2.臨床表現:室顫一旦發生,表現為:
(1)突然意識喪失、昏迷或抽搐;
(2)大動脈搏動消化(頸動脈、肱動脈、股動脈);
(3)心音消失,血壓測不到
(4)呼吸停止
(5)瞳孔放大
3.心電圖改變
QRS波群與T波消失,呈形狀、頻率、振幅高低各異、完全無規則的波浪狀曲線

4.治療要點:
室撲和室顫可致心跳驟停,一旦發生應立即作非同步直流電除顫,
配合胸外心臟按壓和口對口人工呼吸
經靜脈注射復蘇和抗心律失常藥物等搶救措施
順口溜熟記:房撲房顫宜電除,藥物首選洋地黃。維拉帕米地爾硫,房顫復律效果足,室撲室顫非同步,人工呼吸有幫助。
四、護理問題
1.焦慮:與嚴重心律失常導致的軀體及心理不適有關
2.活動無耐力:與嚴重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排出量減少有關
3.有受傷的危險:與心律失常導致的暈厥有關
4.潛在并發癥:心力衰竭、心跳驟停
五、護理措施
1.休息和活動。
2.心理護理:對過度煩躁、焦慮及精神敏感者可酌情使用鎮靜劑。
3.飲食:宜選擇低脂、易消化、營養飲食;
不宜飽食,少量多餐;
避免吸煙、酗酒、刺激性或含咖啡因的飲料或飲食。
4.病情觀察
引起猝死危險的心律失常
1)潛在的猝死危險:頻發(二聯律、三聯律)、多源性及落在前一搏動的T波之上(R on T)現象室性期前收縮等。
2)隨時有猝死危險:室性陣發性心動過速、室撲、室顫
5.用藥護理:
1)觀察藥物不良反應:
利多卡因:靜脈注射不可過快、過量,以免導致傳導阻滯、低血壓、抽搐甚至呼吸抑制和
心臟停搏
奎尼丁:有較強的心臟毒性作用,使用前須測血壓、心率,用藥期間應經常監測血壓、
心電圖
6.心臟電復律護理
(1)心臟電復律適應證:
非同步電復律:適用于室顫、持續性室性心動過速
同步電復律:適用于有R波存在的各種快速異位心律失常,如房顫、室性陣發性心動過速
(2)心臟電復律禁忌證:
病史長、心臟明顯擴大
同時伴Ⅱ度Ⅱ型或Ⅲ度房室傳導阻滯的房顫和房撲病人
洋地黃中毒
低血鉀病人
(3)操作配合:
放電過程中醫護人員注意身體的任何部位均不要直接接觸鐵床及病人,以防電擊意外
(4)電復律后:
嚴密觀察:心律、心率、呼吸、血壓
每半小時測量并記錄1次直至平穩
電擊局部皮膚如有燒傷,應給予處理
7.心臟起搏器安置術后護理
(1)術后可心電監護24小時
(2)絕對臥床1~3天,取平臥位或半臥位,不要壓迫植入側。6周內限制體力活動,植入側手臂、肩部應避免過度活動,避免劇烈咳嗽等以防電極移位或脫落。
(3)遵醫囑給予抗生素治療同時注意傷口有無滲出和感染。
(4)作好病人的術后宣教,如如何觀察起搏器工作情況和故障、定期復查的必要、日常生活中要隨身攜帶“心臟起搏器卡”等。
例題:
1.若用心電示波監護病人時,熒光屏上突然出現完全不規則的大波浪狀曲線,且QRS波與T波消失。你考慮下列哪項處理措施不妥
A.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B.可于心內注射利多卡因
C.可施行同步電除顫
D.可施行非同步電除顫
E.立即做胸外心臟按壓和口對口人工呼吸
『正確答案』C
2.心律絕對不規則,第一心音強弱不一致,脈搏短絀的心律失常是
A.竇性心動過速
B.房性期前收縮
C.心房顫動
D.室性期前收縮
E.心室顫動
『正確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