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心律失常病人的護理
正常的沖動由竇房結產生,沿結間束、房室結、希斯束、左右束及普肯耶纖維傳導,最終到達心室而產生一次完整的心動周期,各種原因引起心臟沖動起源或沖動傳導的異常均可引起心臟活動的規律發生紊亂,稱為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按發生機制分為:
分類:
(一)激動起源異常:
1.竇性心律失常:1)竇性心動過速
2)竇性心動過緩
3)竇性心律不齊
2.異位心律失常:1)期前收縮 (房性、交界性、室性)
2)陣發性心動過速。(房性、交界性、室性)
3)撲動、顫動
4)逸搏心律
(二)激動傳導異常:
1.病理性的傳導:竇房阻滯、房內傳導阻滯、房室傳導阻滯、
心室內傳導阻滯。
2.激動傳導途徑異常:預激綜合征。
一、竇性心律失常
心臟的正常起搏點位于竇房結,其沖動產生的頻率是60 ~100次/分
心電圖特征:
P波在Ⅰ、Ⅱ、aVF導聯直立
aVR導聯倒置
PR間期0.12~0.20秒
1.竇性心動過速
成人竇性心律在100~150次/min
心電圖:竇性P波規律出現,頻率>100次/分
P-P間隔<0.6秒
治療原則 一般不需特殊治療。
2.竇性心動過緩
成人竇性心律<60次/min
心電圖特征:竇性P波規律出現,頻率<60次/分
P-P間隔>1秒
治療原則:無癥狀不需治療
藥物:阿托品、異丙腎上腺素,但不宜長期使用。
癥狀不能緩解:考慮心臟起搏治療
(三)竇性心律不齊
竇性心律在60~100次/min,快慢不規則
心電圖特征:竇性P波
P-P或R-R間隔長短不一
相差>0.12秒以上
二、期前收縮
1)分類:根據異位起搏點部位的不同,
可分為 房性
交界區性
室性期前收縮:室性早搏最常見
種類:單源性——期前收縮起源于一個異位起搏點
多源性——起源于多個異位起搏點
頻發性——頻繁出現(超過5次/min)
二聯律——每一竇性搏動后出現一個期前收縮
三聯律——每2個竇性搏動后出現一個期前收縮
成對期前收縮——每一個竇性搏動后出現兩個期前收縮
(一)病因
1.健康人:在過度勞累、情緒激動、大量吸煙和飲酒、飲濃茶、進食咖啡因等可引起期前收縮。
2.各種器質性心臟病:如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脫垂等可引起期前收縮。
3.電解質紊亂、應用某些藥物亦可引起期前收縮。
(二)心電圖主要特征
1.房性期前收縮
1)提早出現P波,其形態與竇性P波不同;
2)P-R間期≥0.12s
3)QRS波群形態與正常竇性心律的QRS波群相同,
4)期前收縮后有不完全代償間歇
*2.室性期前收縮:
1)QRS波群提前出現,形態寬大畸形,QRS時限>0.12s
2)其前無相關的P波;
3)T波常與QRS波群的主波方向相反;
4)期前收縮后有完全代償間歇
(三)臨床表現
偶發:期前收縮大多無癥狀,可有心悸或有心跳暫停感。
頻發:早搏使心排血量降低,引起乏力、頭暈、胸悶等。
脈搏檢查:可有脈搏不齊
聽診:期前收縮的第一心音常增強,第二心音相對減弱甚至消失。
(四)治療
頻發房性、交界區性期前收縮常選用維拉帕米(異搏定)、胺碘酮等;
室性期前收縮常選用利多卡因、美西律(慢心律)等。
洋地黃中毒引起的室性期前收縮應立即停用洋地黃,并給予鉀鹽和苯妥英鈉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