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節 靜脈輸液和輸血法
靜脈輸液和輸血法是利用大氣壓和液體靜壓的原理,將大量無菌藥液或血液輸入靜脈的方法。
一、靜脈輸液法
(一)靜脈輸液的目的
1.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以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維持酸堿平衡。常用于各種原因導致的脫水、酸堿平衡失調等病人。
2.補充營養,供給熱能。常用于慢性消耗性疾病、不能經口進食等病人。
3.輸入藥物,達到控制感染、治療疾病的目的。常用于各種中毒、嚴重感染等病人。
4.補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環,維持血壓。常用于搶救嚴重燒傷、大出血、休克等病人。
5.輸入脫水劑,降低顱內壓,達到利尿消腫的目的。
(二)常用溶液和作用
1.晶體溶液
(1)葡萄糖溶液:常用的是5%葡萄糖溶液及10%葡萄糖溶液,可供給水分和熱能。
(2)等滲電解質溶液:供給水分、電解質,常用的有0.9%氯化鈉、5%葡萄糖氯化鈉、復方氯化鈉等溶液。
(3)堿性溶液:可糾正酸中毒,調節酸堿平衡,常用5%碳酸氫鈉、11.2%乳酸鈉溶液等。
(4)高滲溶液:用于利尿脫水,常用20%甘露醇、25%山梨醇、25%~50%葡萄糖等溶液。
2.膠體溶液
(1)右旋糖酐:常用的溶液分兩種:①中分子右旋糖酐:可提高血漿膠體滲透壓,擴充血容量;②低分子右旋糖酐: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環。
(2)代血漿:增加血漿滲透壓及循環血量,常用羥乙基淀粉(706)、氧化聚明膠和聚維酮等溶液。可在急性大出血時與全血共用。
(3)濃縮白蛋白注射液:可提高膠體滲透壓,補充蛋白質,減輕組織水腫。
(4)水解蛋白注射液:用以補充蛋白質,糾正低蛋白血癥,促進組織修復。
3.靜脈營養液用于供給病人熱能,維持正氮平衡,補充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常用復方氨基酸、脂肪乳劑等。
(三)常用靜脈輸液法
1.周圍靜脈輸液法包括密閉式輸液法、開放式輸液法、靜脈留置針輸液法。
(1)操作方法
1)密閉式輸液法
①根據醫囑,帶止血帶、輸液架至病人床旁,呼喚病人進行核對,向清醒病人解釋輸液的目的、注意事項,以取得病人合作,選擇合適的靜脈,調節輸液架高度,囑病人排便、排尿。
②護士洗手、戴口罩,根據醫囑填寫輸液卡、備藥。認真核對藥物的名稱、濃度、劑量和有效期,檢查瓶口有無松動、瓶身有無破裂現象,對光線檢查藥液的質量,觀察有無渾濁、沉淀、絮狀物等。去除鋁蓋中心部分,套上瓶套,常規消毒瓶口,按醫囑加入所需藥物后應再將藥液檢查一次。將填好的輸液卡倒貼在輸液瓶上。
③檢查輸液器在有效期之內,型號合適,外包裝無破損、密封良好;打開輸液器,關閉調節器,將輸液器針頭插入瓶塞至針頭根部,整理。再次查對,并請兩人核對。
④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再次核對病人,作好解釋。
⑤倒掛輸液瓶于輸液架上,進行第一次排氣。將茂菲滴管倒置,并用手擠壓,然后松開,待茂菲滴管內液面達1/3~1/2滿,關閉調節器(或用拇指反折滴管下的輸液管),將茂菲滴管順置后打開調節器(或松開拇指),使藥液順輸液管緩慢流下至輸液管與頭皮針相交處,關閉調節器。
⑥協助病人取舒適體位,選好輸液部位,墊小墊枕,扎止血帶,選擇靜脈,確定穿刺點,注意避開關節及靜脈瓣,松開止血帶。
⑦2%碘酊消毒穿刺部位皮膚,備輸液貼,在穿刺點上方
⑧再次查對,進行二次排氣。去除頭皮針針帽,打開調節器,排盡空氣,關閉調節器,檢查無氣泡。
⑨進行靜脈穿刺,見回血再將針頭平行進入少許,固定針柄,“三松”(松開止血帶和調節器,囑病人松拳)。如輸液通暢,即可用輸液貼固定。
⑩調節滴速:一般成人40~60滴/分,兒童20~40滴/分。
⑾協助病人取舒適臥位,再次查對,交代注意事項,如不可隨意調節滴速,注意保護輸液部位,如發現溶液不滴、輸液部位腫脹、疼痛及全身不適應,及時呼叫(將呼叫器放在病人易取處),以便及時處理。
⑿整理床單位,清理消毒用物。
⒀洗手,記錄輸液時間、滴速,護士簽全名。
⒁在輸液過程中應定時巡視,隨時觀察病人反應及輸液情況。
⒂如需連續輸液,應及時更換輸液瓶。其方法為:查對后,先去除鋁蓋中心部分,套上瓶套,常規消毒瓶塞后,按醫囑加入所需藥物,掛于輸液架上,從第一瓶內拔出輸液針頭,插入第二瓶內,待輸液暢通后方可離開病人。每次更換均應記錄。
⒃輸液完畢,關閉調節器,除去輸液貼,用無菌紗布輕按壓穿刺點上方,迅速拔出針頭,按壓片刻至不出血。
⒄安置病人,整理床單位,清理消毒用物,洗手,記錄。
2)開放式輸液法:此法能靈活變換輸液種類及數量,根據病情隨時加入各種藥物,但易被污染,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要求。常用于手術病人、搶救危重病人及患兒等。
①同密閉式輸液法核對、解釋,囑病人做好準備,放好輸液架。
②護士洗手、戴口罩,根據醫囑填寫輸液卡、備藥。核對、檢查后除去溶液瓶的鋁蓋,消毒瓶塞及瓶頸,拔松瓶塞備用。
③打開輸液包,一手持輸液瓶,折疊底部橡膠管,將接管夾于指縫中。另一手持溶液瓶,按倒無菌溶液法,倒入30~50ml溶液,沖洗輸液瓶和橡膠管,并將液體排出,以減少輸液反應。再向輸液瓶內倒入所需溶液,蓋好瓶蓋,掛好輸液瓶,排盡管內空氣,用止血鉗夾緊橡膠管,接針頭備用。
④同密閉式輸液法進行靜脈輸液。
⑤如需向輸液瓶中加入少量藥液,可先將藥液抽吸在注射器內,再取下針頭,打開瓶蓋,在距瓶口
3)靜脈留置針輸液法:靜脈留置針外套管的材料與血管相容性好,且柔軟、無刺激,可減少穿刺的次數,有利于保護靜脈,減輕反復穿刺給病人帶來的痛苦;保持靜脈的暢通,便于治療和搶救,從而提高護理工作的效率。適用于需長期靜脈輸液及靜脈穿刺困難的病人。
①按密閉式輸液法核對、檢查、準備,插好輸液器并排盡空氣。
②檢查靜脈留置針和敷貼的型號合適、在有效期內、包裝完好不漏氣,打開備用。
③協助病人取舒適體位,選好輸液部位,墊小墊枕,選擇粗、直、彈性好、清晰的靜脈,確定穿刺點,在其上方1Ocm處扎止血帶,常規消毒皮膚。
④取出靜脈留置針,把輸液器上的頭皮針全部插入肝素帽,取下護針帽,旋轉針芯,松動外套管,以免粘連,調整針頭斜面,并排盡空氣。
⑤囑病人握拳,使靜脈充盈,繃緊皮膚,手持針翼,以15°~30°角直接刺入血管,見回血后壓低角度再進針少許,撤針芯將外套管送入靜脈內,松開止血帶和調節器,囑病人松拳,待輸液通暢后退出針芯。
⑥用無菌透明敷貼妥善固定導管,并在透明膜上記錄留置日期、時間。
⑦整理與記錄同密閉式輸液法。
⑧輸液完畢,抽好封管液,正確封管。關閉調節器,將抽好封管液的注射器與輸液針頭相接,將封管液注入靜脈,一邊推注一邊退針,直至針頭全部退出,以確保正壓封管。
⑨再次輸液,常規消毒肝素帽膠塞,把排好氣的輸液器頭皮針全部刺入即可。
⑩輸液時要加強巡視,注意傾聽病人的主訴,并觀察局部靜脈有無紅、腫、熱、痛等,如有異常,及時處理。
⑾停止輸液,同密閉式輸液法拔針。
(2)注意事項
1)嚴格執行無菌操作,預防并發癥;嚴格執行查對制度,防止發生差錯。
2)對需要長期輸液的病人應注意保護靜脈,合理使用,一般先從四肢遠端小靜脈開始。
3)根據病情、用藥原則、藥物性質,有計劃地安排藥物輸液的順序。如需加入藥物,應注意配伍禁忌,合理安排,以盡快達到治療目的。
4)輸液前必須排盡輸液管及針頭內的空氣,輸液中應防止液體流空,及時更換輸液瓶及添加藥液,輸液完應及時拔針,以預防空氣栓塞。
5)進針后,應確保針頭在靜脈內再輸入藥液,以免造成組織損害。如需輸入對血管刺激性大的藥物,宜充分稀釋,并待穿刺成功后再加藥,輸完應再輸入一定量的0.9%氯化鈉溶液,以保護靜脈。
6)輸液過程中,應加強巡視,耐心傾聽病人的主訴,嚴密觀察輸液情況,注意有無局部或全身反應,以便及時處理輸液故障及輸液反應。
7)保持輸液器及藥液的無菌狀態,連續輸液超過24小時應每日更換輸液器。
8)防止交叉感染,應做到“一人一巾一帶”,即每人一塊治療巾(或小墊)和一條止血帶。
9)留置針一般可保留3~5天,最多不超過7天,并注意保護相應肢體,一旦發現針管內有回血,應立即用肝素液沖洗,以免堵塞管腔。
2.頸外靜脈插管輸液法 頸外靜脈是頸部最大的淺靜脈,其位置較固定,且行徑表淺,易于穿刺,可以輸液,但不宜多次穿刺。
(1)目的
1)需要長期輸液,而周圍靜脈不易穿刺的病人。
2)周圍循環衰竭的危重病人,用以測量中心靜脈壓。
3)長期靜脈內滴注高濃度的、刺激性強的藥物,或采用靜脈營養療法的病人。
(2)穿刺部位:在下頜角與鎖骨上緣中點連線的上1/3處,頸外靜脈外側緣進針。
(3)用物:注射盤:另加1%普魯卡因注射液、0.9%氯化鈉溶液、無菌手套、寬膠布(
(4)操作方法
1)按密閉式輸液法核對、檢查、準備,插好輸液器并排盡空氣。
2)協助病人取去枕平臥位,將頭部轉向對側,肩下墊小枕,以使頸部伸直,充分暴露穿刺點,選擇穿刺點并定位。
3)按常規消毒局部皮膚,打開無菌穿刺包,戴無菌手套,鋪好洞巾。
4)用1%普魯卡因在預定穿刺處作局部麻醉,用1Oml注射器抽吸0.9%氯化鈉溶液,以平針頭連接硅膠管,并排盡空氣備用。
5)穿刺前用刀片尖端刺破穿刺部位皮膚,以減少進針阻力。
6)助手以手指按壓頸靜脈三角處,以阻斷血流使靜脈充盈。操作者手持穿刺針與皮膚呈45°角進針,進入皮膚后改為25°角,沿頸外靜脈方向刺入,見回血后,立即用左手拇指按住針栓孔,右手持備好的硅膠管快速由針孔插入約1Ocm,插管同時助手持注射器,一邊抽回血一邊緩慢注入0.9%氯化鈉溶液。確定硅膠管確實在血管內,可退出穿刺針,撤去洞巾,接上輸液器及肝素帽,輸入液體。
7)用無菌透明敷貼覆蓋穿刺點,固定針栓及肝素帽;調節合適滴速。
8)輸液完畢,同靜脈留置針輸液法進行封管,并妥善固定。
9)再次輸液時,先要檢查導管是否在靜脈內,再常規消毒肝素帽,接上輸液器即可。
10)停止輸液需拔管時,應接上注射器,邊抽吸,邊拔管,以防殘留血塊及空氣進入靜脈。拔管后穿刺點應加壓數分鐘,最后用70%乙醇消毒穿刺點,覆蓋無菌紗布。
(5)注意事項
1)置管后,如發現硅膠管內有回血,應立即用肝素液沖洗,以免堵塞管腔。
2)每天更換敷料,并用碘附消毒穿刺點及周圍皮膚。
3)拔管時,應注意動作輕柔,以免硅膠管折斷。
(四)輸液速度的調節
1.調節輸液速度的原則
(1)輸液速度應根據病人的年齡、病情、藥物性質進行調節,一般成人40~60滴/分,兒童20~40滴/分。
(2)對年老、體弱、嬰幼兒、有心肺疾患的病人輸入速度宜慢;對嚴重脫水、心肺功能良好的病人輸液速度可適當加快。
(3)一般溶液輸入速度可稍快;而高滲鹽水、含鉀藥物、升壓藥物等輸入速度宜慢。
2.輸液速度的計算 在輸液過程中,溶液每毫升的滴數(滴/毫升)稱為該輸液器的滴系數。各廠家生產的輸液器滴系數不同,臨床常用的有10、15、20、50等幾種型號。靜脈輸液的速度及輸液所用時間的計算方法如下:
(1)已知輸入液體的總量和預計輸完所用的時間,求每分鐘滴數。
每分鐘滴數=液體的總量(ml)×滴系數(滴/毫升)/輸液所用時間(分鐘)
(2)已知輸入液體的總量和每分鐘滴數,求輸完液體所用的時間。
輸液所用時間(h)=液體的總量(ml)×滴系數(滴/毫升)/每分鐘滴數(滴/分)×60(分鐘)
3.輸液泵的使用 臨床上有些病人需嚴格控制輸入液量,如危重病人、心血管疾病病人的治療及搶救等。使用輸液泵可將藥液均勻、精確、持續地輸入病人體內,常用于輸入升壓藥物、抗心律失常藥物等。使用時,可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設定輸液速度、輸液總量,以達到調節滴速、控制入量、治療疾病的目的。
(五)常見輸液故障和處理
1.溶液不滴
(1)針頭滑出靜脈外:液體注入皮下組織,表現為局部腫脹、疼痛;應拔針并更換針頭,另選靜脈重新穿刺。
(2)針頭斜面緊貼靜脈壁:表現為液體滴入不暢或不滴;應調整針頭位置或適當變換肢體位置。
(3)確定針頭阻塞:表現為藥液不滴,輕輕擠壓輸液管有阻力,且無回血,可確定針頭阻塞;應拔針并更換針頭,重新穿刺。
(4)壓力過低:由于輸液瓶位置過低、病人肢體抬舉過高或周圍循環不良所致;可適當抬高輸液架高度,以升高輸液瓶,加大壓力,或放低病人肢體。
(5)靜脈痙攣:由于病人所穿刺肢體長時間暴露在冷環境中,或所輸入的藥液溫度過低,導致靜脈痙攣;可進行局部熱敷、按摩,使靜脈擴張,促進血液循環。
2.茂菲滴管內液面過高
(1)如滴管側壁無調節孔,可將輸液瓶取下并傾斜,使瓶內針頭露出液面,待滴管內液面降至所需高度時,即可掛回輸液架上,繼續輸液。
(2)如滴管側壁有調節孔,可夾閉滴管上端的輸液管,打開調節孔,待液面降至所需高度時,將調節孔關閉,并松開上端的輸液管。也可采用與滴管側壁無調節孔相同的方法進行處理。
3.茂菲滴管內液面過低
(1)不論滴管側壁有無調節孔,均可夾閉滴管下端的輸液管,用手擠壓滴管,待滴管內液面升至所需高度時,即可松開下端輸液管,繼續輸液。
(2)如滴管側壁有調節孔,還可夾閉滴管下端的輸液管,打開調節孔,當液面升高至所需高度時,即可關閉調節孔,松開下端輸液管,繼續輸液。
4.茂菲滴管內液面自行下降
輸液過程中,如茂菲滴管內液面自行下降,應檢查滴管上端輸液管與茂菲滴管有無漏氣或裂隙,必要時更換輸液器。
(六)常見輸液反應及護理
1.發熱反應
(1)臨床表現:多發生于輸液后數分鐘至1小時,主要表現為發冷、寒戰及發熱,輕癥病人體溫在
(2)原因:發熱反應是常見的輸液反應。常因輸入致熱物質所致,見于輸液器滅菌不徹底或再次被污染,有效期已過;輸入的液體或藥物制劑不純、消毒滅菌不徹底或已經過期、變質;輸液過程中未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等。
(3)護理措施
1)預防:嚴格執行查對制度和無菌操作原則。輸液前嚴格檢查藥液的標簽、有效期、外包裝及藥液質量;嚴格檢查輸液器的生產日期、有效期及外包裝是否完好、不漏氣。
2)反應輕的病人可減慢輸液速度或停止輸液,嚴重的病人應立即停止輸液,立即與醫生聯系。
3)密切觀察病情及體溫變化。
4)對癥處理:如有寒戰應注意保暖,可適當增加蓋被或給熱水袋;對高熱的病人應給予物理降溫。
5)遵醫囑給予抗過敏藥物或激素治療。
6)保留剩余藥液及輸液器,以便進行檢測,查找原因。
2.循環負荷過重(急性肺水腫)
(1)臨床表現:在輸液過程中,病人突然出現呼吸困難,感到胸悶、氣促,咳嗽、咯粉紅色泡沫樣痰,嚴重時痰液可由口鼻涌出,肺部可聞及濕啰音,心率快、心律不齊。
(2)原因:由于輸液速度過快,在短時間內輸入液體量過多,導致循環血量急劇增加,心臟負荷過重。
(3)護理措施
1)預防:輸液時應嚴格控制輸液速度及輸液量,對心肺功能不良的病人、年老體弱的病人和嬰幼兒更應慎重,并密切觀察。
2)發現肺水腫癥狀,應立即停止輸液,并通知醫生,進行緊急處理。
3)協助病人取端坐位,兩腿下垂,以減少下肢靜脈血回流,減輕心臟負擔。
4)給予高流量吸氧,使肺泡內壓力增高,從而減少肺泡內毛細血管滲出液的產生;同時,可將濕化瓶內放入20%~30%乙醇,再進行氧氣吸入,因為乙醇可以減低肺泡內泡沫的表面張力,使泡沫破裂消散,以此改善肺部氣體交換,減輕缺氧癥狀。
5)遵醫囑給予擴血管藥、平喘藥、強心劑、利尿劑等。
6)必要時進行四肢輪流結扎:即用止血帶或血壓計袖帶給四肢適當加壓,以阻斷靜脈血流(動脈血流保持通暢),可有效減少靜脈回心血量,要求每隔5~10分鐘輪流放松一側肢體的止血帶。當癥狀緩解后,再逐漸解除止血帶。
7)作好心理護理:支持安慰病人,以緩解其緊張情緒,使病人有安全感和信任感。
3.靜脈炎
(1)臨床表現:沿靜脈走向出現條索狀紅線,局部組織出現發紅、腫脹、灼熱、疼痛,可伴有畏寒、發熱等全身癥狀。
(2)原因:由于長期輸入高濃度、刺激性較強的藥液,靜脈內放置刺激性強的留置管,或導管放置時間過長,引起局部靜脈壁的化學性炎癥反應;也可因輸液過程中無菌操作不嚴,引起局部靜脈感染。
(3)護理措施:以避免感染,減少對血管壁的刺激為原則。
1)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原則,以防感染;對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藥物,輸液前應充分稀釋,并減慢輸液速度,防止藥物溢出靜脈外;靜脈使用應有計劃,經常更換輸液部位,以保護靜脈;使用靜脈留置針時,應選擇無刺激或刺激性小的導管,且留置時間不宜過長。
2)立即停止局部輸液,抬高患肢并制動,可在局部用95%乙醇或50%硫酸鎂進行熱濕敷。
3)用中藥如意金黃散外敷。
4)超短波理療。
5)如同時合并感染,可遵醫囑給予抗生素治療。
4.空氣栓塞
(1)臨床表現:輸液過程中,病人感覺胸部異常不適或胸骨后疼痛,隨即出現呼吸困難、嚴重發紺,伴瀕死感,心前區聽診可聞及響亮的、持續的“水泡聲”,心電圖可表現為心肌缺血和急性肺心病的改變。
(2)原因:由于輸液前管內空氣未排盡,輸液導管連接不緊密或有裂隙;連續輸液過程中,未及時添加藥液或添加后未及時排盡空氣;加壓輸液、輸血時,無專人在旁看守,均可導致空氣進入靜脈,發生空氣栓塞。
空氣進入靜脈,可隨血流先進入右心房,再進入右心室。如空氣量少,則隨著心臟的收縮被右心室壓入肺動脈,并分散到肺小動脈內,最后經毛細血管吸收,因而損害較小;如空氣量大,則空氣在右心室內阻塞肺動脈入口,使血液不能進入肺內進行氣體交換,引起機體嚴重缺氧,甚至導致病人死亡。
(3)護理措施
1)預防:輸液前,必須認真檢查輸液器的質量,并將輸液管內的空氣排盡;輸液過程中,應加強巡視,以便及時更換輸液瓶或添加藥液,發現藥液輸完及時拔針;當加壓輸液、輸血時,應安排專人看守,并嚴密觀察,不得擅自離開病人。
2)發生空氣栓塞,應立即停止輸液,通知醫生進行搶救,立即使病人取左側臥位和頭低足高位。因為頭低足高位在吸氣時可增加胸腔內壓力,而減少空氣進入靜脈;左側臥位可使肺動脈的位置低于右心室,使氣泡向上飄移至右心室尖部,以避開肺動脈入口,并隨著心臟的舒縮,空氣被混成泡沫,使較大的氣泡破碎,分次小量進入肺動脈內,逐漸被吸收。
3)給予高流量氧氣吸入。
4)密切觀察病情,發現異常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