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護士資格證重點輔導第一章 第15節 臨終病人的護理(2)
時間:2012-04-23 15:52
來源:護士資格考試 作者:lengke
點擊:次
二、臨終病人的護理
臨終關懷是向臨終病人及其家屬提供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的完整照顧,以控制病人癥狀,緩解其痛苦,保護其自尊,提高生存質量,使臨終病人平靜、安寧、有尊嚴地度過人生的最后階段,同時減輕臨終病人家屬的精神壓力。
(一)臨終病人的軀體狀況和心理反應
1.臨終病人的軀體狀況
(1)循環與呼吸方面:臨終病人多有循環和呼吸功能減退。常表現為脈搏快而弱、不規則并逐漸消失,血壓下降或測不出;病人呼吸頻率逐漸減慢,呼吸表淺,可有潮式呼吸、間斷呼吸,出現呼吸困難,多有痰鳴音等。
(2)飲食與排泄方面:病人常表現為惡心、嘔吐、食欲缺乏、腹脹、便秘及口干、脫水,可出現大小便失禁、尿潴留等。
(3)皮膚與骨骼方面:病人常表現為皮膚蒼白、濕冷、四肢冰涼、發紺、肌張力降低、肢體軟弱無力,不能進行自主活動。
(4)面容及感知覺方面:瀕死病人常表現為希氏面容,即面肌瘦削、面部呈鉛灰色、嘴微張、下頜下垂、眼眶凹陷、雙眼半睜呆滯、瞳孔固定。病人視力逐漸減退,視力模糊至喪失。語言逐漸混亂、發音困難。而聽覺通常最后消失。
(5)神經系統方面:病人常有意識改變,表現為嗜睡、意識模糊、昏睡、昏迷等。
(6)臨近死亡的體征:病人各種反射逐漸消失,肌張力減退、喪失,脈搏快且弱,血壓逐漸降低甚至測不到,呼吸困難、急促,出現潮式呼吸、間斷呼吸、點頭樣呼吸等。皮膚濕冷,瞳孔散大。通常病人呼吸先停止,隨后心跳停止。
2.臨終病人的心理反應 臨終病人因疾病的折磨及對生的渴望、對死的恐懼,故心理反應十分復雜。美國醫學博士伊麗莎白·庫勒·羅斯在觀察了400位臨終病人的基礎上,將臨終病人的心理反應過程分為五個階段,即否認期、憤怒期、協議期、憂郁期與接受期。
(1)否認期:當病人得知自己病重即將面臨死亡時,常常沒有思想準備,其心理反應為“不,不可能,不會是我!一定是搞錯了!這不是真的!”以此來極力否認,拒絕接受事實。繼而會四處求醫,懷著僥幸的心理,希望是誤診。此期持續時間因人而異,大部分病人能很快度過,也有些人會持續否認直至死亡。
(2)憤怒期:病人通常會生氣、憤怒、怨恨、嫉妒,產生“這不公平,為什么是我!”的心理反應。內心的不平衡,使病人常常遷怒于周圍的人,向醫護人員、家屬、朋友等發泄憤怒。
(3)協議期:病人希望盡可能延長生命,以完成未盡心愿,并期望奇跡出現,常常表示“如果能讓我好起來,我一定……”。此期病人變得非常和善、寬容,對病情抱有一線希望,能積極配合治療。
(4)憂郁期:病情進一步惡化,治療已經無望時,病人往往會產生很強烈的失落感,表現為情緒低落、消沉、退縮、悲傷、沉默、哭泣等,甚至有輕生的念頭。病人常要求會見親朋好友,希望有喜愛的人陪伴,并開始交代后事。
(5)接受期:此時,病人對死亡已有所準備,一切未完事宜均已處理好,因而變得平靜、安詳。病人因精神和肉體的極度疲勞和衰弱,故常常處于嗜睡狀態,情感減退,靜等死亡的來臨。
(二)臨終病人的護理措施
1.軀體支持性護理
(1)改善循環和呼吸功能:嚴密觀察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的變化以及皮膚顏色、溫度等。如病人四肢冰冷,應注意保暖,提高室溫,必要時用熱水袋;如病人呼吸困難,應立即吸氧,以糾正缺氧狀態,并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吸痰。如病情允許,可采取半坐臥位或抬高頭及肩,以擴大胸腔容量,減少回心血量,從而改善呼吸困難;對昏迷的病人,可采取側臥位或仰臥位頭偏向一側,以利呼吸道分泌物的引流,防止窒息或發生肺部并發癥。
(2)促進食欲,增進營養:護士應了解病人的飲食習慣,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少量多餐,以增進食欲;給予流質、半流質飲食,以利于吞咽;適當喂食、喂水,必要時通過鼻飼或完全胃腸道外營養,以保證營養供給。
(3)促進舒適
1)協助病人漱口,必要時作好口腔護理,每日2~3次,以保持口腔清潔。
2)加強皮膚護理,防止發生壓瘡。如病人不能活動,應幫助其采取舒適體位,定時翻身,避免局部長期受壓;按摩受壓部位,以促進血液循環;保持皮膚及床單位的整潔、干燥,如病人大小便失禁,應注意會陰、肛門部的清潔干燥,如大量出汗,應及時擦洗,勤換衣褲。
3)幫助病人保持頭發清潔、發型美觀。
(4)減輕感、知覺改變的影響
1)提供安靜、空氣新鮮的環境,保持適宜的光照,以增加安全感。
2)注意眼部的清潔,及時拭去眼部分泌物,如病人雙眼半睜,應定時涂金霉素、紅霉素眼膏,并用生理鹽水濕紗布覆蓋,以防發生角膜潰瘍或結膜炎。
3)因聽覺通常最后消失,故護理中應注意語言親切、柔和、清晰,避免在病人床旁討論病情,以減少不良刺激。如病人視力減退,可配合觸摸等非語言性交流,使其感到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不孤獨。
(5)對意識障礙的病人應保障安全,必要時使用保護具。
(6)控制疼痛觀察疼痛的部位、性質、程度、持續時間等,協助病人選擇最有效的方法以減輕疼痛。
2.心理護理
(1)否認期的護理:護士應以真誠的態度,保持與病人的坦誠溝通。既要維護病人的知情權,也不要輕易揭穿其防衛機制,使病人逐步適應。同時,對病人的病情,醫護人員及家屬應注意保持口徑一致。經常陪伴病人,使病人感到護士的關心,并坦誠、溫和地回答病人的詢問,傾聽其訴說,維持病人適當的希望。
(2)憤怒期的護理:護士應清楚地認識到病人的發怒是一種有益于健康的正常行為。故應允許病人發怒、抱怨,給病人機會以宣泄心中的憂慮和恐懼;并認真傾聽病人的心理感受,理解其不合作的行為;必要時輔以藥物,穩定病人情緒;同時做好病人家屬的工作,給予寬容、關愛、理解等心理支持。
(3)協議期的護理:護士應主動關心病人,盡量滿足其要求,指導病人更好地配合治療,以控制癥狀,減輕病人的痛苦;創造良好的環境,指導、協助病人完成角色義務,實現病人的愿望,使其充實地度過生命的最后歷程,提高生命質量。
(4)憂郁期的護理:護士應經常陪伴病人,更多地給予同情和照顧,允許病人表達其悲哀的情緒。精神上給予病人支持,盡量滿足病人的合理要求,可以安排親朋好友會面,讓家屬陪伴在身旁等。同時,應注意安全,觀察有無自殺傾向,預防意外發生。
(5)接受期的護理:護士應尊重病人,不強迫與其交談,減少外界干擾,給病人提供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繼續陪伴病人,并加強生活護理,使臨終病人平靜、安詳地離開人間。
------分隔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