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節 病情觀察和危重病人的搶救
危重病人是指病情嚴重,隨時可能發生生命危險的病人。
一、病情觀察和危重病人的支持性護理
(一)病情觀察
1.一般情況
(1)面容與表情:疾病可使人的面容和表情發生變化,觀察病人的面部表情有助于了解疾病的性質、病情的輕重緩急和病人的精神狀態。如急性病容,病人表現為面色潮紅、呼吸急促、興奮不安、口唇干裂、表情痛苦等,見于急性熱病的病人;慢性病容,病人表現為面色蒼白或灰暗、面容憔悴、精神萎靡、雙目無神等,見于肺結核、惡性腫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病人。
(2)飲食與營養:危重病人機體分解代謝增強,能量消耗大,應注意觀察病人的食欲是否降低、進食量是否能滿足機體需要,以及飲食習慣、進食后反應等;并通過皮呋、毛發、皮下脂肪和肌肉發育情況來綜合判斷其營養狀況。
(3)姿勢與體位:病人的姿勢和體位常與疾病有密切關系,多數病人可采取主動體位;極度衰竭或昏迷的病人呈被動體位;急性腹痛病人常雙腿蜷曲,以減輕腹部疼痛,呈被迫體位等。
(4)皮膚與黏膜:應注意評估病人皮膚的顏色、彈性、溫度、濕度及完整性,觀察有無發紺、黃疸、出血、水腫、皮疹、壓瘡等情況。
(5)休息與睡眠:觀察病人休息的方式、睡眠的習慣,有無睡眠型態、時間的變化,是否有難以入睡、易醒、失眠、嗜睡等現象。
(6)嘔吐:注意觀察嘔吐的時間、方式、次數及嘔吐物的顏色、量、性質、氣味等,必要時留取標本,及時送檢。
(7)排泄物:包括尿液、糞便、痰液、汗液等,應注意觀察其性狀、顏色、量、次數、氣味等。
2.生命體征 動態觀察生命體征,及時發現并處理其異常改變,對危重病人的護理具有重要意義。
(1)體溫的變化:體溫突然升高,多見于急性感染的病人;體溫低于
(2)脈搏的變化:應注意觀察病人脈搏的頻率、節律、強弱的變化,如出現脈率低于60次/分或高于140次/分,以及間歇脈、脈搏短絀、細脈等,均表示病情有變化。
(3)呼吸的變化:應注意觀察病人呼吸的頻率、節律、深淺度、音響等的變化,如出現呼吸頻率高于40次/分或低于8次/分,以及潮式呼吸、間停呼吸等,均是病情危重的表現。
(4)血壓的變化:應注意監測病人的收縮壓、舒張壓、脈壓的變化,特別是觀察高血壓及休克病人的血壓具有重要意義。如收縮壓持續低于70mmHg或脈壓低于20mmHg,多見于休克病人;如收縮壓持續高于180mmHg或舒張壓持續高于100mmHg,是重度高血壓的表示。
3.意識狀態 意識是大腦高級神經中樞功能活動的綜合表現,是人對環境的知覺狀態。意識正常的病人,其反應精確、語言清楚、思維合理、情感正常,對時間、地點、人物的判斷力及定向力正常。意識障礙是指個體對外界環境的刺激缺乏正常反應的精神狀態。根據其輕重程度可分為:嗜睡、意識模糊、昏睡、昏迷,也可出現譫妄。譫妄是一種以興奮性增高為主的高級神經中樞的急性失調狀態。
4.瞳孔 瞳孔變化是顱腦疾病、藥物中毒、昏迷等許多疾病病情變化的重要指征。瞳孔的觀察應注意其形狀、大小、對稱性及對光反應等方面。
(1)瞳孔的形狀及大小
1)正常瞳孔:在自然光線下,瞳孔直徑為2.5~
2)異常瞳孔:判斷標準:瞳孔直徑小于
(2)瞳孔對光反應正常情況下,雙側瞳孔經光線照射立即縮小,移去光源后又迅速復原,稱為對光反應靈敏。如瞳孔經光線照射后,其大小不隨光線的刺激而變化,稱為對光反應消失,常見于深昏迷或危重病人。
5.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是指病人進行自我照顧的能力。通過觀察病人的活動能力、活動耐力、有無醫療限制以及對日常生活料理的能力,如進食、如廁、清潔、上下床、穿衣等,可了解病人的自理程度,確定需要幫助的等級。
6.心理狀態 危重病人由于病情危重、采取多種急救措施等,常會產生多種心理反應。護士可通過病人的語言表達、面部表情、情緒狀態、飲食及睡眠等方面的變化,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動。危重病人常見的心理反應包括:緊張、焦慮、悲傷、抑郁、恐懼、猜疑、絕望等。
7.治療后反應的觀察
(1)藥物治療后反應的觀察:護士不僅要遵醫囑準確地完成給藥,還應注意觀察藥物療效和毒、不良反應。如高熱病人在給予藥物降溫后,應注意觀察病人用藥后的情況,如有無出汗及虛脫等,且30分鐘后測量體溫并記錄。
(2)特殊治療后的反應:危重病人經常進行一些特殊的治療,如吸氧、吸痰、輸血、導尿、手術等,使用后均應細致觀察。如吸氧后觀察缺氧程度的改善;吸痰前后觀察病人缺氧的情況;手術后觀察血壓的變化、傷口的愈合、切口的滲血等情況。
(二)危重病人的支持性護理
1.密切觀察生命體征 根據病人病情定時測量并記錄生命體征的變化,有條件可使用監測儀器進行持續監測,以便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如病人出現呼吸及心搏驟停,應立即通知醫生,進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壓等搶救措施。
2.保持呼吸道通暢 指導并協助清醒病人定時做深呼吸、變換體位或輕叩背部法,以促進痰液排出。昏迷病人應將頭偏向一側,并及時用吸引器吸出呼吸道分泌物,以防誤吸而導致呼吸困難,甚至窒息。
3.確保安全 對譫妄、躁動不安、意識喪失的病人,應合理使用保護具,以防墜床或自行拔管,確保病人安全。對牙關緊閉或抽搐的病人,可用牙墊或壓舌板(裹上數層紗布)放于上、下臼齒之間,以防舌咬傷;同時,室內光線宜暗,工作人員動作宜輕,以避免外界刺激而引起病人抽搐。
4.加強臨床護理
(1)眼的護理:對眼瞼不能自行閉合的病人,可涂金霉素眼膏或覆蓋凡士林紗布,以防角膜干燥而導致角膜炎、結膜炎或潰瘍的發生。
(2)口腔護理:保持病人口腔清潔,每日做口腔護理2~3次,可預防口腔疾病,增進病人的食欲。
(3)皮膚護理:對長期臥床的病人,定時協助病人翻身、擦洗、按摩,保持皮膚清潔干燥,保持床單平整。避免局部組織長期受壓,預防發生壓瘡。
(4)肢體活動:長期臥床的病人,如病情允許,應指導并協助病人做肢體的被動運動或主動運動,每日2~3次,同時進行按摩,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肌肉張力,防止出現肌肉萎縮、關節強直、靜脈血栓等并發癥。
5.補充營養和水分 保證病人有足夠的營養及水分的攝入,以增強抵抗力。對自理缺陷的病人,應協助其進食;對不能經口進食的病人,可采用鼻飼法或給予靜脈營養;對各種原因造成體液不足的病人,應注意補充足夠的水分。
6.維持排泄功能 協助病人進行大小便。如出現尿潴留,可先采取誘導的方法,必要時進行導尿,以減輕病人痛苦;如進行留置導尿,應保持引流通暢,妥善安置引流管和集尿袋,防止泌尿系統感染。如病人便秘,可進行簡易通便或灌腸。
7.保持引流管通暢 危重病人身上常會安置多種引流管,如胃腸減壓管、留置導尿管、傷口引流管等,應注意妥善放置,防止扭曲、受壓、脫落,以確保引流通暢。
8.心理護理 護士應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和心理特點,關心、同情、理解、尊重病人,通過耐心細致的工作,恰當地利用語言及非語言的功能,消除不良因素的影響,使病人以最佳的心理狀態配合治療和護理,盡快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