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特點
1.膽紅素生成較多 每日新生兒膽紅素生成約為成人的2倍以上,其原因:
(1)紅細胞破壞多:
(2)新生兒紅細胞壽命比成人短:早產兒70天,足月兒 80天,成人120天。
(3)血紅蛋白分解速度快:是成人2倍
(4)血紅素加氧酶在生后7天含量高
(5)旁路膽紅素來源多
2.結合運送膽紅素能力弱
3.肝臟對膽紅素攝取能力差
新生兒肝細胞內Y、Z蛋白含量低,出生后5~10天才可達到成人水平。早產兒血中白蛋白數量少,膽紅素的聯結運送更加延緩。
4.肝臟酶系統功能不完善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轉移酶的量少,生后1周才接近正常;
5.腸—肝循環特殊性 新生兒腸道內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較高,能將結合的膽紅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及未結合膽紅素
二、新生兒黃疸的分類
(一)生理性黃疸
由于膽紅素代謝特點,60%足月兒和80%以上早產兒在生后2—3天即出現黃疸,5~7天最重,10一14天消退,未成熟兒可延遲至3—4周,血清膽紅素足月兒不超過205.2μmol/L(12mg/d1),早產兒<257μmol/L(15mg/d1),但患兒一般情況良好,食欲正常。
(二)病理性黃疸(高膽紅素血癥)
高膽紅素血癥可分為高未結合膽紅素血癥與高結合膽紅素血癥,新生兒黃疸以前者多見。
1.特點 具備下列任何一項即可視為病理性黃疸。
(1)黃疸出現過早(24小時內)。
(2)黃疸程度重:血清膽紅素迅速增高,血清膽紅素>205μmol/L(12mg/d1)。
(3)黃疸進展快:每日上升>85μmol/L(5mg/d1)。
(4)黃疸持續時間過長或黃疽退而復現:足月兒>2周,早產兒>4周。
(5)血清結合膽紅素>34μmol/L(2mg/d1)。
2.病因
(1)感染性:
1)新生兒肝炎:巨細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為常見。
2)新生兒敗血癥、尿路感染:
(2)非感染性:
1)新生兒溶血:ABO系統和Rh系統血型不合最為常見。
2)膽道閉鎖:
3)胎糞延遲排出。
4)母乳性黃疸:發生率0.5%~2%。
5)遺傳性疾病:如紅細胞—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缺陷等。
6)藥物性黃疸:如維生素K3、K4、樟腦丸等。
7)其他:如低血糖、酸中毒、缺氧、內出血和失水等原因可加重黃疸。
三、臨床表現
1.生理性黃疸 生后2~3天出現,5—7天達到高峰,以后逐漸消退。在此期間,小兒的體溫、體重、食欲及大小便均正常。
2.病理性黃疸
新生兒溶血癥出生后24小時內出現黃疸,并迅速加重;感染引起的黃疸程度重、發展快,血清膽紅素迅速增高,且黃疸持續時間過長或黃疸退而復現。
3.膽紅素腦病 血清膽紅素>342μmo1/L(20mg/d1)
患兒出現精神反應差,食欲減退,拒乳,以后出現尖叫、凝視、角弓反張甚至抽搐等癥狀。臨床上分為4期:①警告期②痙攣期③恢復期④后遺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