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小兒體格生長與評價
(一)體格生長指標
1.體重:個體差異平均體重±10%
體重增長的一般規律:
⑴新生兒體重:男孩出生體重平均為3.3+0.4kg,女孩少0.1kg。
⑵一歲以內體重增長規律,前半年增長最快,每月平均增長約600-800克,后半年平均每月增長300-400克,3個月時體重約為出生的2倍(6kg)。1歲體重為出生的3倍約9kg。2歲時體重4倍于出生體重(12kg)。
推算公式:
半歲前體重=出生時體重(kg)+月齡×0.7(kg)
7~12個月體重=6(kg)+月齡×0.25(kg)
2~12歲體重(每年平均增加2kg)=年齡×2+7或8(kg)
2.身長:足月初生兒的身長約為50厘米。前半年平均每月增長2.5cm,6個月時達65cm,后半年平均每月增長1.5cm,全年約增長25厘米,因此一歲時身長約為75厘米,一歲后增長減慢,全年增長10厘米,因此2歲小兒身長約85厘米,2歲以后增長更慢平均每年增長5-7厘米,故2~12歲小兒身長可按下列公式計算:
身高=年齡×7+70(cm)
身長可分為上部量及下部量。新生兒上部量和下部量的比例為60%:40%,中點在臍以上。2歲時中點在臍下,6歲時中點移至臍與恥骨聯合上緣之間,12歲時上下部量相等,中點在恥骨聯合上緣。
3.坐高:一般3歲以上小兒測坐高。出生時坐高占身長的67%,以后下肢增長比軀干快,4歲時坐高占身長的60%,14歲時坐高占身長的53%。
4.頭圍:出生為平均為33-34cm,第一年增長較快,前3個月和后9個月都增長6cm,1歲時46cm。
5.胸圍:出生時平均為32cm,1歲時胸圍與頭圍大致相等,1歲以后胸圍超過頭圍,其差數(cm)約等于其歲數減1。
6.腹圍:2歲時腹圍與胸圍約相等,2歲后則腹圍較胸圍小。
7.上臂圍:上臂圍是骨骼、肌肉和皮膚,皮下組織的綜合指標,可用以反映皮下脂肪厚度及營養狀況。主要用于早期發現營養不良。
(二)骨骼和牙齒的發育
1.顱骨的發育 顱骨隨腦的發育而長大,可通過頭圍和囟門大小以及骨縫閉合情況來衡量顱骨的發育。
2.脊柱的發育
3.長骨的發育
4.牙齒的發育 小兒乳牙一般多于6~7月開始萌出。乳牙共20顆,最晚于2歲半出齊。克汀病、佝僂病,營養不良等患兒出牙較晚。
乳牙數=月齡-6
恒牙于6歲時開始長出,7-8歲后乳牙按萌出順序逐個脫落換之以恒牙。12歲左右出第2磨牙,18歲后以后出第3磨牙(智齒),恒牙一般20-30歲出齊,共32個。
(三)生殖系統發育
青春期按發育特點可分為三個階段:
青春前期:女孩9-11歲,男孩11-13歲,體格生長明顯加速,出現第二性征。
青春中期:女孩13-16歲,男孩14-17歲,體格生長速度達高峰,第二性征全部出現,性器官成熟。
青春后期: 17-20歲,體格生長停止。
例:2歲到青春前期的體重計算方法為:
A.年齡×2+6(kg)
B.年齡×2+8(kg)
C.年齡×3+7(kg)
D.年齡×2+10(kg)
E.年齡×3+10(kg)
參考答案:B
解析:2~12歲體重(每年平均增加2kg)=年齡×2+7或8(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