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與受體結合后產生效應,首先,藥物應具有親和力,即藥物能與受體結合;其次,藥物還應具有內在活性才能激動受體而產生效應。因此,只有親和力而沒有內在活性的藥物可與受體結合,但不能激動受體而產生效應。藥物的內在活性用常數α來表示。藥物與受體的親和力用解離常數KD表示,KD值越大,其親和力越小,兩者成反比。為方便表達,激動藥與受體的親和力大小常用pD2表示,即KD的負對數,初級藥士藥理學輔導精華其大小與親和力成正比。根據藥物與受體結合后所產生效應的不同,習慣上將作用于受體的藥物分為激動藥、部分激動藥和拮抗藥三類。
(一)激動藥
藥物對受體有很高的親和力和內在活性,與受體結合后產生最大效應Emax,稱為完全激動藥。激動藥的量效關系如圖3—4A所示,為直方雙曲線。如將藥物濃度改用對數值作圖,即橫坐標為lg[D],則得出一條對稱的S形曲線(圖3-4B)。若將縱坐標改用效應百分數的倒數,橫坐標改用藥物濃度的倒數,則為一條直線(圖3—4C)。
部分激動藥是指藥物對受體具有較強的親和力,但內在活性不強(α<1),量效曲線高度(Emax)較低,即使增加劑量,也不能達到完全激動藥那樣的最大效應;相反,卻可因它占領受體,而拮抗激動藥的部分生理效應。如激動藥嗎啡的內在活性α=1,部分激動藥噴他佐辛的內在活性α=0.25。當噴他佐辛恒定在不同濃度時,激動藥嗎啡的量效曲線將發生旋轉,這說明嗎啡在低濃度時兩藥的作用相加;當處于曲線的交叉點時,嗎啡所產生的效應相當于噴他佐辛的最大效應。此后,隨著噴他佐辛濃度增加,發生對嗎啡的競爭性拮抗。這表現了小劑量激動、大劑量拮抗的作用。
(二)拮抗藥
拮抗藥雖有較強的親和力,但缺乏內在活性(α=0),故不能產生效應,但由于其占據了一定數量的受體,反而可拮抗激動藥的作用。如納洛酮為阿片受體拮抗藥,普萘洛爾是β腎上腺素受體拮抗藥等。有些藥物以拮抗作用為主,但還有一定的激動受體的效應,則為部分拮抗藥,如氧烯洛爾是β腎上腺素受體部分拮抗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