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β-內酰胺類抗生素
第一節 青霉素類抗生素
一、β-內酰胺類抗生素分類
1.青霉素類
2.頭孢菌素類
3.非典型的β-內酰胺類抗生素
二、β-內酰胺類抗生素作用機制
(1)作用靶位:青霉素結合蛋白
(2)抗菌機制:1.抑制轉肽酶(細胞壁黏肽合成酶) 2.增加自溶酶活性
三、青霉素類
青霉素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
(一)天然青霉素(青霉素G)
青霉素G的產量高,性質穩定,作用強,毒性低,仍是目前治療敏感菌所致感染的首選藥。
【體內過程(藥動學)】
1.不耐酸不耐酶,需肌注給藥
2.體內分布較廣
3.t1/2:0.5-1hr,維持4-6hr
4.99%以原型經尿排泄
5.丙磺舒可競爭腎小管分泌
6.具有明顯的PAE
【抗菌作用】
(G+球菌、G+桿菌、G-球菌、螺旋菌等)
1.G+球菌殺菌作用,首選
2.G-球菌:腦膜炎奈瑟球菌、淋病奈瑟球菌
3.螺旋體:梅毒螺旋體、鉤端螺旋體
【臨床應用】
1.鏈球菌
2.腦膜炎雙球菌等引起的腦膜炎
3.螺旋體引起的鉤端螺旋體病、梅毒、回歸熱、放線菌病等
4.革蘭陽性桿菌:破傷風、白喉、炭疽病,同時加用相應的抗毒素,因其對桿菌產生的外毒素無效。
【不良反應】
局部刺激、過敏反應
過敏反應:常見過敏反應、過敏性休克
1.原因:青霉噻唑酸和青霉烯酸
2.注意事項:青霉素皮膚過敏試驗
3.急救辦法:腎上腺素
4.皮下或肌注0.1%腎上腺素0.5~1ml,嚴重者應稀釋后緩慢靜注或滴注,
必要時可加糖皮質激素和抗組胺藥。
(二)半合成青霉素
1.耐酸:青霉素V、非奈西林
特點:(1)抗菌譜與青霉素相同
(2)耐酸、可口服
(3)不耐酶(β-內酰胺酶)
(4)抗菌活性比青霉素弱
2.耐酶青霉素(抗金葡菌青霉素)(合成青霉素)
特點:(1)耐酸、可口服(甲氧西林例外)
(2)耐酶,用于耐藥金葡菌引起的感染
3.氨芐西林類(廣譜青霉素)
特點:(1)抗菌譜廣
對G+菌的抗菌作用<青霉素
對G-桿菌的抗菌作用強
(2)耐酸、可口服
(3)對耐藥金葡菌無效
氨芐西林(+氯唑西林→氨氯西林 )
阿莫西林 口服吸收迅速完全,生物利用度大。
4.抗銅綠假單孢菌青霉素
特點:
(1)對銅綠假單孢菌有效
(2)對變形桿菌有較強的活性
(3)對厭氧菌有一定作用
5.主要用于革蘭陰性菌的青霉素
美西林、匹美西林
特點:(1)對G-桿菌作用好
(2)對G+球菌效差
(3)對流感桿菌作用一般
(3)對沙雷菌和銅綠假單孢菌耐藥
替莫西林
特點:(1)對大多數β-內酰胺酶穩定
(2)對產酶或耐慶大霉素的腸桿菌效強
(3)對G+菌、銅綠假單孢菌、厭氧菌效差
(4)組織分布廣
第二節 頭孢菌素
一、頭孢菌素類
1.頭孢類母核:7-氨基頭孢烷酸(7-ACA)
2.作用特點:
廣譜、對厭氧菌有效、過敏反應少、耐酸、耐酶
3.作用機制:
轉肽酶抑制細菌的細胞壁合成
4.頭孢類四代之間的比較
(1)對G+菌作用: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
(2)對G-菌作用:第三代>第二代>第一代
(3)酶穩定性:第四代>第三代>第二代>第一代
(4)腎毒性:第四代<第三代<第二代<第一代
(5)第三代、第四代對銅綠假單孢菌、厭氧菌有效
(6)藥動學特點改善:t1/2變長、血藥濃度高、分布廣
5.四代頭孢菌素中常用的可口服的藥物
第一代:頭孢氨芐(先鋒Ⅳ)
頭孢羥氨芐
頭孢拉定(先鋒Ⅵ)
第二代:頭孢克洛(頭孢克羅、頭孢氯氨芐)
對銅綠假單孢菌有效的藥物
第三代:頭孢克肟
第四代頭孢類
第三節 非典型β-內酰胺類抗生素
一、單環β-內酰胺類
(一)、氨曲南
單環β-內酰胺類抗生素、抗菌范圍類似氨基苷類
特點:
1.對銅綠假單孢菌、流感嗜血桿菌、淋球菌效佳
2.耐酶
3.對青霉素無交叉過敏
4.常作為氨基糖苷類的替代品,與氨基糖苷類合用可加強對銅綠假單胞菌和腸桿菌屬的作用。
二、β-內酰胺酶抑制劑
(一)克拉維酸(棒酸)
1.天然、廣譜β-內酰胺酶不可逆的競爭型抑制劑
2.奧格門汀——克拉維酸鉀+阿莫西林
3.替門汀——克拉維酸鉀+替卡西林鈉
(二)舒巴坦(青霉烷砜)
1.半合成,β-內酰胺酶不可逆的競爭型抑制劑
2. 舒他西林——舒巴坦+氨芐西林(1:2)
3.舒普深(舒巴哌酮)——舒巴坦+頭孢哌酮(1:1)
(三)他唑巴坦
他唑西林——他唑巴坦+哌拉西林(1:8)
三、碳青霉烯抗生素類
亞胺培南 美羅培南 比阿培南 帕尼培南
特點:1.抗菌譜最廣
2.抗菌作用最強
3.對β-內酰胺酶高度穩定
(一)亞胺培南(p64)
特點:1.抗菌譜廣(大多數G+、G-、厭氧)
2.耐酶
3.無交叉耐藥性
4.泰能——亞胺培南+西司他丁(腎脫氫肽酶Ⅰ抑制劑),腎脫氫肽酶Ⅰ也叫作二肽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