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在线观看视频_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_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婷婷月色_日韩欧美精品在线不卡

免費注冊 找回密碼

外科學教學精品課程 第一章 緒論

時間:2009-11-24 17:01來源:外科主治醫師考試 作者:lengke 點擊:
  

外科學(surgery)是醫學的一個分支,它應用各類科學的成果、藥物、手法、手術來研究與診治疾病。是臨床醫學的二級學科,Surgery來自拉丁文Chirurgia,又由希臘文Chir(手)和ergon(工作)組成,指以手術或手法為主要特點的醫療方法,因之,在醫學的發展中,外科包括以手術或手法治療為主的臨床學科。隨著醫學的發展,臨床分工愈來愈細,外科又分為普通外科、骨科、胸科、神經外科、泌尿外科、燒傷整形科等,還可根據專業的發展分出血管外科、肝臟外科、膽道外科、胃腸外科、脊椎外科、內分泌外科……等等。現代外科學不再包含眼科、耳鼻喉科、頜面外科和婦產科等這些也以手術為主要治療方法的專科。
一、外科學的發展史
醫學是人們在與自然作斗爭時產生的實用性學科,外科更是如此,在人們與自然作斗爭時,機體常受到損害,如組織的破損、被野獸撕咬,需要處理而逐步產生一些治療方法,匯集起來經過整理,升華成為專門的技術。
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記載,在我國商代(公元前1300年)已有人體解剖部位名稱和各部疾病如“齲齒”、“疥”、“瘡”。周代(公元前1066-481)有“金瘍”與“瘍醫”、“瘍科”之分,主治未潰腫物,已潰瘡瘍,刀槍箭傷及骨傷等人體外部傷。漢代的外科著作(五十二病方)中強調預防破傷風,對腹股溝疝的治療已有敘述。
公元前500年扁鵲有用毒酒作麻醉進行外科手術的記載。華陀(141-203年)使用酒服麻沸散為病人進行死骨剔除術,剖腹術等,危亦林(1337年)主張在骨折或脫臼的整復前用烏頭、曼陀羅等藥先行麻醉。明代王肯堂將“川烏,草烏,南星,半夏和川椒為末調擦”,用于局部手術,開創了局部麻醉的先河。
南北朝龔慶宜著《劉渭子鬼遺方》(483年)是中國最早的外科學專著,其中“金瘍專論”充分反映了當時處理外科的經驗。隋代巢元方著《諸瘍源候病》(610年)對癭瘤、丹毒、疔瘡、癰疽,痔瘡、蛛毒病及皮膚病都有詳細記載。巢元方還記述腸吻合術,大網膜結扎切除術,血管結扎術等外科手術方法和步驟。孫思邈《千金要方》(652年)中應用手法整復下頜關節脫位。張仲景(196-204年)描述了腸癰(闌尾炎),肺癰(肺膿瘍),陰吹(陰道直腸瘺)。宋代王懷隱著《太平圣惠方》(992年)記載用砒霜治療痔核。明代陳實功著《外科正宗》中記敘刎頸切斷氣管,應急用絲線縫合切口。孫志宏著《簡明醫觳》記載著先天性肛門閉鎖的治療方法、清末高文晉著《外科圖論》(1865年)是一本用圖解為主的中醫外科學。
解剖知識在商周(公元前400前)《史記?扁鵲包公列傳》就有記載。《黃帝內經》(公元前305-240年)一書對血循環概念已有認識。公元190年《難經》對人體解剖作了較詳細的描述。1777年王清任解剖犯人的尸體,撰寫了《醫林改錯》一書糾正前人解剖中的許多錯誤。
公元前460-377年古希臘醫學家Hippocrates對骨折、脫位和創傷的治療創立了許多新方法,成為西方外科學最初奠基人。至今,Hippocrates仍為醫學界所尊重。Celstts描述的炎癥四大癥狀,即紅、腫、熱、痛仍沿用至今。
歐洲在15世紀末16世紀初,資本主義開始萌芽,解剖學、物理學和化學的迅速發展對外科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1731年在巴黎成立了第一所外科學院。1761年,Morgagni出版了《用解剖學研究疾病的部位和原因》一書,1766年Desault開始用繃帶治療骨折,1794年Hunter的《論血液,炎癥和創傷》一書,炎癥逐漸成為外科第一病理變化,他還提出在正常部位結扎血管治療股動脈或腘動脈的動脈瘤。
英王喬治三世在1800年特許成立倫敦皇家外科學院;1843年維多利亞女王特許改為英國皇家外科學院。
外科的一些治療,原由理發員兼任,處理關節脫臼、骨折,對扭傷進行推拿等。在我國民間現仍有保留這種習俗者。14世紀后英國外科醫學和理發員曾分別屬于兩個行會,但至1540年又統一成立一個行會。1745年外科醫生才有自己的獨立團體。
醫學的發展除有本身的動力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他學科發展的影響與推動。在外科學的發展中能使手術成為一種治療手段的基礎是解決了無菌技術,麻醉,人體解剖,病理生理與手術基本操作技術。
(一)抗菌、無菌術
在19世紀初已開始有手術,但術后感染甚為嚴重,手術死亡率甚高,產婦的死亡率亦高,匈牙利產科醫生Semmelweis(1818-1904年)提出產褥熱是感染性疾病,并要求醫生在接生前必須用漂白粉洗手,產婦的死亡率即由10%降到1%,這是最開始的抗菌術。英國的Lister(1827-1912年)應用石碳酸作為殺菌劑浸泡器械,噴灑手術室,使截肢術后病人的病死率由45%降至15%,他被公認為在外科應用抗菌術的創始人。法國化學家Pasteur(1822-1895年)提出疾病的細菌學理論,德國細菌學家Kock(1843-1910年)發現傷口感染的病原菌, Bergmann(1836-1907年)創用蒸氣滅菌法,美國外科醫生Halsted(1852-1922年) 提出手術時用滅菌橡皮手套,使手術的無菌術逐步完善。
(二)麻醉
手術時,病人感到疼痛不能耐受手術, 1800年Davy應用笑氣作麻醉劑,1842年美國Long開始使用乙醚,1846年Morton報告乙醚的應用。1847年蘇格蘭醫生Simpson介紹了氯仿的應用,從此,手術成為一種實際可行的治療手段。
(三)解剖學
手術必須以人體結構為基礎,有關較完整的人體解剖的發展卻是起源于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要求了解人體的精細結構,人體解剖得以實施。比利時Vesaluis(1514-1564年)專心從事人體結構的研究,成為16世紀最有造詣的解剖學家,并開創了在外科醫學教授解剖學。1895年英國的H.Gray發表的“描述和外科的解剖學”,其后經不斷更新、充實,至今仍是世界上具有權威性的解剖學教科書。
(四)病理學、生理學
手術治療必須與疾病的病理改變,病人的生理改變相結合。Morgagi(1682-1771年)認為臨床觀察必須和死后檢查結合, Hunter(1728-1793年)主張解剖學、生理學和病理學知識相結合,開展了實驗外科,解決臨床外科遇到的問題。美國醫學史家Garrison對他極為推崇,他在Hunter的墓碑上寫著“Hunter的降臨使外科不再僅是一種治療手段,而開始立足于生理學和病理學,成為醫學科學的一個分支”。
外科學和生理學的結合使外科醫學的視野從局部擴展到整體,隨著對生理學的了解,生理學與外科學的相結合的重要性越來越被重視,應用越來越廣泛。1952年與1959年美國外科學家Moore提出了外科手術的代謝反應與代謝管理的問題。加強了外科病人手術前后的代謝處理,改善了手術效果,使外科學與生理學的相結合更深入了一步。
(五)手術基本操作技術 手術的基本操作是切開,分離,止血,縫合,現在的外科操作技術在不斷的進步,很多新技術及設備代替了完全用手操作的方法,然而,在手術基本操作技術建立之初都是一點一滴匯集起來成為現在的規范化的操作方法。如手術中出血最早采用燒熱的烙鐵燙的方法,以后逐漸有止血鉗及絲線結扎血管,應用指壓或止血帶預先控制大血管再手術的方法。空腔器官如腸管斷端連接起來的縫合技術,以及各種組織應該按層縫合的理論,組織間或體腔中的滲出物應引流至體外的理論與引流物的設計都是保證手術成功的基本原則,也正是這些基本操作理論與方法的發展使手術能按設計、按要求進行、完成。
二、現代外科學的發展
在19世紀,外科學雖已形成獨立的學科,然而,對人體疾病的治療僅處于初步階段,由于缺乏足夠的知識與必要的器械,人體的許多部位都不能進行手術操作,成為“禁區”,許多疾病不能應用外科手術治療。但是在20世紀,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外科學有了極迅速的發展,它的發展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敘述。
(一)概念的創立
1、圍手術期處理
圍手術期處理是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在此以前,將手術分為三個階段,手術前,手術與手術后,在醫師的認識中,手術前與手術后是為手術服務的,手術成為注意的集中點。其實手術固然重要,但是必須認識到手術前、中、后是一個整體,缺一不可,現代許多高難度的手術并不單依靠手術這一步驟能完成,致有“手術成功,治療失敗”的謔言,器官移植的成功充分說明圍手術期這一概念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沒有移植前的配型、受體與供體的準備,沒有移植后的免疫抑制治療、抗感染處理,就難以有移植手術的成功。圍手術期這一概念的提出,促進了手術技術的發展,提高了手術成功率。概括地說,圍手術期處理的要求是:手術前處理是使病人與手術組人員以最佳狀態進入手術;手術中處理是保障病人能夠全面地接受手術,以保證手術成功;手術后處理是使病人能盡早地順利康復。
2、微創概念(concept of minimally invasion)
外科手術的目的是治愈疾病或減輕癥狀,但它是一種創傷性治療。在治療疾病的同時,對機體造成一定程度的創傷,導致一系列的反應,如組織的喪失,生理擾亂,器官功能損害等。在18世紀外科學發展之初,著名的外科醫師Kocher明確提出“輕柔外科”以減少組織損傷為目的,不片面追求高速度。以較小的創傷而取得較大的效果,是外科治療中努力追求的目的。要求手術操作動作細致、輕柔、愛護組織,器官組織結構的重建要符合生理,是外科手術中應遵守的原則。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醫學的進步,對疾病認識的深入,高技術的新型手術、醫療器械、儀器,使病人遭受較小創傷而能獲得較好效果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微創的概念深入到各個治療領域,為各手術專科所重視。
腫瘤切除手術方式的改變,也反映了微創概念的深入發展。手術切除腫瘤是首選的治療方法,以往是手術越做越大,以為切除得越廣泛,腫瘤就能被切除得越“徹底”,治愈的概率越高,復發率越低。其實不然,其效果并不如所期望的那樣。大范圍的切除有時反而損害了病人的免疫機能,增加了器官、組織的破壞程度,加重了機體生理與功能障礙。腫瘤是一全身性疾病,手術僅是總體治療的一部分,減少手術對機體的創傷,有利于病人的康復,也有利于控制腫瘤,手術的范圍不再過分強調“擴大”、“徹底”。同時,診斷方法的進步,使腫瘤早期發現率有所提高,綜合治療方法的有效性與種類也在增加。因此,腫瘤手術的范圍已考慮到創傷的危害與功能、形態的保存。乳腺癌的手術就經歷了這樣的演變過程,由局部到全乳切除,根治切除,擴大根治切除,現又回復到局部切除。當然,現代的局部切除與以往的小范圍切除的基礎有所不同,現代有早期發現與綜合治療的基礎。腫瘤手術的改變還僅是習用手術的改變,而治療策略、手術器械、治療手段的改變更能說明微創概念的深入發展。
為使病人承受最小創傷,而獲得預定的結果,在外科各種操作中,都應貫穿微創的概念,這一概念是通過各種技術來完成的,因此,微創技術并不局限在某一種或某一類疾病上的應用,而是涉及到每一專科,每一操作。隨著微創概念被人們廣泛、深入的認識,科學技術的進步,微創技術將會有更多的發展,是當代外科學的一大進展,它的發展促進了外科學的進步,是外科學的發展方向。
病人接受治療時,除肉體將遭受創傷、疼痛外,在心理上還將承受壓力、恐懼,慮及疾病的發展、手術的風險、效果、以后的工作、家庭的影響等等,醫生除注意到減少病人機體所受的創傷外,還應注意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使病人保持穩定的心理狀態,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機體與心理上都僅有“微創”。
3、循證外科學(Evidence-based surgery)
醫學是一門生命科學,它的工作對象是人,許多藥物、治療方法、手術等是經動物實驗取得證據后應用到臨床。雖然,其中的許多結果可以作為在人體應用的依據。但是,人與動物間存在很大的差異,藥物和治療方法在人與動物的應用并不能完全一致甚至相差甚大。并且,很多人的疾病不可能在動物體上模擬出來、制成模型供實驗研究。因此在醫學治療中,有很多方法是經驗的積累,常出現同一藥物或同一治療方法在不同時期,不同的病程,經不同的醫生治療同一種疾病而出現不同的結果,文獻中的報道結果常是相互矛盾,有的更是只有專家權威的獨家經驗,難以判斷、選擇。
為了了解某一藥物或某一方法的臨床應用效果、不良副作用等,常采取隨機、分組、對照的研究方法(randomize controlled trial, RCT)并且還采取多個中心進行臨床研究、驗證,再分析研究,以求獲得足夠的在人類應用的準確證據來指導臨床的治療,最初這一種驗證主要用于藥物的研究,其后逐漸在臨床的各有關方面推廣應用。20世紀70年代以后,醫學上很重視用這種客觀、細致的方法來評價一個藥品,一種治療方法,甚至診斷方法的效果、安全性等等。20世紀末期這種概念擴展被命名為“循證醫學”(或證據醫學Evidence based medicine)。顧名思義,醫學應以證據為基礎,其經典定義為“慎重,準確和明智地應用當前所能獲得的研究依據,結合醫生個人的專業技能和臨床經驗,同時考慮病人的價值和愿望,將三者完美地結合,制定出病人最優化的治療措施。”
循證醫學所指的證據主要是指人體驗證的研究結果,包括病因、診斷、預防、治療、康復和預后等。證據來自各種信息,根據不同來源信息的力度可概括分為五個等級,第一級最有說服力,以后等級的說服力度依次遞減。
第一級:來自有多個設計良好、隨機、雙盲,有對照的多個中心臨床研究的系統性評定--薈萃分析(meta-analysis)。
第二級:來自單個設計良好,隨機,雙盲(有可能),有對照的多中心研究報告。
第三級:來自設計良好的無隨機,有對照的,多中心臨床研究報告,如隊列對比等非隨機研究的結果。
第四級:來自設計良好的其他的非隨機,有對照的臨床研究。
第五級:臨床病例研究報告、來自專家的個人意見、動物實驗研究報告。
循證醫學實踐中的另一重要概念是“后果”評估(outcome evaluation or clinical audit)是評估以包括死亡率、并發癥發生率、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等為代表的臨床終點指標(end point),這些指標能真實可靠地反應治療后患者病情的轉歸,也就是“預后”或“后果”評估。
外科治療同樣有診斷、藥物、非手術治療等,更有手術方式的問題,也需要按照循證醫學的要求去選擇最佳的方法,遂有“循證外科學”(Evidence based Surgery)之稱。
“循證外科學”的研究范疇可概括為三類:(1)在外科治療中應用的藥物或非手術治療方法;(2)手術方式的對比;(3)手術治療與非手術治療的對比。
第一類的研究可嚴格的按照隨機、雙盲、有對照的前瞻性研究,這一類型是當前文獻中報告較多的一類,約占55.9%。第二類研究應是循證外科研究中的重點,但是很難按要求去進行研究,首先是無法做到雙盲,手術者完全知道哪一組病人是接收了哪一術式,及一些有關的問題,文獻中僅占3.4%。第三類也很難實行,因為病人有權利選擇手術或非手術治療。因此,臨床研究既不能是隨機選擇也不能做到雙盲,醫生與病人都知道做了那一類手術。此外,外科治療還有一些問題,阻礙了外科進行RCT的研究。手術不像藥物有恒定的效果,它可隨手術者實施的情況而定,手術者對一種手術有由不熟練到熟練的過程,在熟練的技術操作下,手術效果與并發癥較之技術操作生疏時有著不同的結果,如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在開展之初,其并發癥明顯高于普遍開展、技術熟練之后就明顯減少了。再就是有些手術的效果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隨訪觀察始能確定,如腹股溝斜疝修補術有多種方式,那一種方式的復發率低,需要經過2年以上的隨訪。腫瘤手術需要5年或更長時間。更重要的是病人有權利知道和選擇那種治療方法或手術方式,如乳房癌的保乳手術與根治術間的選擇。這些問題無疑都為外科術式的臨床驗證對比帶來了困難,因此,外科文獻報告中很少有關手術術式RCT的報告,也就是少有第一級可靠性信息。
雖然如此,循證外科學仍然是使外科學進步,使病人獲得適合治療的基礎,在我們日常的外科醫療工作中,也有許多治療與手術應遵循“循證外科學”的原則去選擇合適的治療策略與方法。也可按“循證外科學”的要求在臨床工作中收集信息,雖不能按隨機、雙盲、對照(RCT)的要求去做,但也可以有良好的設計、對比、隨訪、前瞻性研究的結果。
(二)診斷技術的進步
1.影像學
隨著電子學、光學、器械學的進展,醫學診斷設備有迅速的改革與創造,使人體的大體組織結構與細微改變都能得到直觀或相似的成像,顯示組織結構有無異常,準確地顯示病變的所在部位,形態與大小。進而在術前能夠作出較準確的診斷,選擇合適的手術方案,提高了手術治療的合理性與治療效果。常用的有計算機X線斷層掃描(CT),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ECT),磁共振成像(MRI),B型超聲檢查等。
CT是常用的一種診斷方法,能將機體作斷面顯像,具有直觀的效果。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能按要求顯示某一部位或某一器官組織的血管影像,圖像經計算機處理,使血管的顯像更為清晰,不但能顯示該區域血管的情況,也能顯示出供應器官的影像。
B型超聲檢查操作簡便,已成為腹部疾病的常規檢查,能顯示器官有無占位病變,有無腫大或縮小,膽囊內有無結石形成,腹腔內有無積液等等,還可在剖腹手術探查腹腔內器官。
2.內窺鏡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后,微電子學的發展,計算機信息處理和實時成像、三維結構重建等技術的應用,各式各樣的內窺鏡與腔鏡都創造出來,可以說機體上有腔隙的部位,不管是有腔器官或有間隙的組織幾乎都有相應的窺鏡進行直接觀察。電子成像、可曲折的鏡體代替了以往的硬質金屬管狀鏡,使病人易于耐受,創傷小,效率高,提高了診斷與治療效果,病變可直接觀察,取檢。還可經腔鏡進行手術治療,如經腹腔鏡行膽囊切除術,手術創傷明顯減少。現在,將近90%的膽囊切除已由腹腔鏡施行,病人在術后2-3天即可出院,甚至有上午手術晚間即出院者。
3.免疫學診斷
隨著分子生物學、免疫學的發展,檢測方法得到了改進,尤其是腫瘤的早期診斷有了明顯的進步,使早期治療得以實現,許多的腫瘤標志物如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 AFP),血清癌胚抗原(CEA),胃癌相關抗原,CA-19-9等對原發性肝細胞癌,結腸癌及胃癌,胰腺癌等的診斷提供線索。
(三)治療方法的進步
1、微創技術
當前,隨著高科技的發展,創造了許多器械、設備,使治療手段、方法微創化,按所用器械、設備等的不同,這些微創技術(minimally invasion technique)可以概括為:①顯微技術,②介入技術,③窺鏡技術④其它。科學的發展,新器械、新設備、新方法的創造,將有更多的微創技術、方法,甚至是“零創傷”技術也并非不可能。
顯微手術(microsurgery) 應用顯微鏡或放大鏡將手術部位加以放大,進行操作。手術操作可以很精細,創傷也小。斷肢再植術的小血管吻合,即具有代表性,毫米級的血管都可以準確地加以吻合,顯微技術在神經外科也用得很多,使手術創傷得以減少。除外科系統外,眼科,耳鼻喉科,也都在使用顯微技術。
介入技術(intervention technique) 最初使用介入技術是在X線透視的幫助下,將導管經血管送到需治療的部分,送入注射藥物或某些物質以達到治療的目的。如經股動脈插入導管經選擇到達腸系膜上動脈或其分枝,注入血管收縮劑治療腸管某一部位的出血。介入技術的發展,簡化了手術治療,如腹主動脈瘤可以采用經股動脈置入可擴展的帶膜支架,使動脈瘤不再擴張,也不致有動脈瘤的破裂,避免了以往復雜的剖腹動脈瘤切除術或瘤內人造血管植入術。又如先天性動脈導管末閉,可用介入法加以閉塞而不需手術。
窺鏡技術(scope technique) 窺鏡可以分為兩大類:①通過自然孔道進入體腔進行操作的稱內鏡,如氣管鏡、支氣管鏡、食管鏡、胃十二指腸鏡、直腸鏡、結腸鏡、小腸鏡、膀胱鏡、輸尿管鏡等,②通過人工通道進入體腔進行操作的稱腔鏡,如腹腔鏡、胸腔鏡、關節鏡、膽道鏡、腦室鏡、血管鏡等。經窺鏡不但可以窺看、取活檢作診斷、還可以進行治療,如經腹腔鏡行膽囊切除、腸切除、胃切除、肝葉切除,經胸腔鏡行肺葉切除術等,都是20世紀后期發展起來的腔鏡技術。
其它技術 對腫瘤施行冷凍,微波固化,X光片,伽瑪刀,也都可屬于微創技術的范疇。
2.器械的改進與代用品的應用
器械制造,仿生學,電子學等與醫學相結合制造了許多器械與設備使手術操作的準確性、有效性為之提高,從單純的手工操作逐步向半自動化與自動化發展,在19世紀Lembert建立了漿膜對漿膜的吻合方法,使腸管的斷端吻合連接起來,而現在有應用訂書機原理的胃腸吻合器,也有關閉腸斷端或支氣管斷端的閉合器。電子計算機控制的機器手可施行腦部或腹部的手術。體外震波可以粉碎腎結石,避免了手術創傷。
組織缺失修復有困難,一些組織代用品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如人工血管,人工瓣膜,人工腎,人工關節等以及高分子織物(聚丙烯、四氟乙烯)修補腹壁缺損。當代興起的組織工程學,更是生物工程與高分子化學相結合,以生物相容性良好,并可被機體逐漸降解和吸收的高分子物質作基質,將組織細胞吸附于其上,塑造組織代用品如耳廓的再造,人工肌腱,軟骨等既是一人工代用品但又具有生物活性、功能,如能持續發展,將有人造腸,人造心的出現。
3.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是20世紀醫學的一大進展,它的成功使外科治療學上出現了一個新起點,以往外科治療疾病是切除病變或者修復,重建已損壞的組織器官,它的基點是建立在組織、器官自身的修復、重建上。而器官移植則是更換已損毀的組織、器官,因此是器官組織功能損壞至不可逆轉程度的理想治療方法。有如一臺機器的某一部件損壞,予以更換。自20世紀60年代,腎臟移植成功后,大器官如心、肺、脾、腸都相繼獲得成功,數量不斷增加,腎移植全球已超過80萬例,我國每年也近2000例,移植后的功能成活率也呈大幅度增加,腎、心、肝一年移植成活率分別達95%,90%與80%,并有不少存活10年、甚至20年,并有著很好的生活質量。移植器官也從單一器官移植到肝腎、胰腎,心肺甚至多器官聯合移植,也有一個供體移植至兩個受體,如一肝兩受體。供體的獲取也從尸體到活體,如腸、腎、肝等,擴大了供體的來源,但仍不能滿足眾多等待器官移植病人的需要,在克隆技術迅速發展的當代,有望從轉基因的動物體上獲得供體,器官移植將從同種異體向異種異體發展。
器官移植雖然現仍屬于外科學治療的范疇,實際上它的成功是多學科技術成就的匯集,是一系統工程,外科醫師應用這些成果于病人,成為臨床一種新的治療方法,挽救了大量器官功能衰竭不可逆轉的病人。預期在21世紀器官移植將有更大范圍的應用與進展,重點是改進移植后病人的生活質量,提高移植器官的功能存活率。
(四)藥物的創新
感染是外科手術治療一重點問題,如手術合并感染就會失敗。雖然,操作時重視無菌技術,預防感染的發生。但是并不能完全阻止感染的發生,20世紀40年代青霉素、磺胺藥的出現,為控制感染提供了有效的藥物,20世紀的后半世紀,抗菌藥物的發展極為迅速,抗生素的發展尤其顯著,還有喹諾酮等藥物的應用。減少了手術后感染的發生,提高了手術的成功率。
器官移植的成功是各類技術的綜合結果,手術技術是其中之一,而占著很大比重的是免疫抑制劑的問世,這類藥物的應用促進了器官移植范圍的擴大與效果的提高。
生物工程,重組技術的應用制造了許多生物制劑,各種細胞因子制劑,激素制劑促進了組織的愈合與機體的反應,如重組人生長激素可促進蛋白質的合成,組織愈合,細胞的生長,又如重組活化因子Ⅶ對手術后的大量滲血有效,新生產的有效藥甚多,改善了手術的操作條件與效果。
三、外科與內科的關系
外科與內科是臨床醫學的兩個分支,在醫學發展的初期,醫學并無分支,在外科發展史中已敘及,為適應病人治療的需要,為了掌握技術的發展,逐漸出現分工,所用治療手段相似的歸納在一起形成一個行業。隨著醫學的發展,對疾病認識的加深,治療方法的增多,原包括在Surgery含意的操作都難以劃分在那一分支的范圍,如現在的導管介入操作,內科、外科與影像診斷都可施行。一種疾病的治療也不能完全固定地歸入那一學科,如冠狀動脈原用藥物治療,現在可以用介入治療進行擴張與置入支架,還可以行血管搭橋手術。十二指腸潰瘍可以用藥物治療,有并發癥時可用手術治療。腎臟病先用藥物治療,待功能衰竭至不可逆轉時需行腎移植。可見只能按疾病的發展過程應用不同的治療手段,而治療手段在各科之間可有共同處,有相近之處,藥物治療等在各科都有相同之處,早在20世紀中期,權威性的Christopher外科學教科書中即提出外科醫師是內科醫師加手術治療。1937年Ochsner與Wangensteen提出“內科與外科之間已經不存在清楚的界限,內外科之間的界限不是固定的,而是在不斷地變更,當疾病不能采用內科方法進行有效治療時,就需要努力尋找外科方法。與此同時,也要不斷尋求內科療法以替代有效的但是猛烈的手術治療”。
為了求得對疾病治療的連貫性,在部分治療機構中,已實行按系統分工,如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等。這或許可能是將來醫學發展的一種模式。
四、怎樣學習外科學
任何事物的成功在于對它的決心,在于它有明確的目的,因此,要學好外科學首先是要明確學習的目的——掌握它,應用它為病人解除痛苦,恢復健康。
談到外科學,就必然聯想到手術,聯系到怎樣使用“這把刀”,因之就有“一把刀”“天下一把刀”的“贊譽”聲,其實不然,一個外科病人治療的成功決不是單純依靠手術,手術只是其中的一種治療方法。因此,學習外科學不是單純學怎樣施行手術,而是學習在治療病人的過程怎樣使用手術這一治療手段。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學習有關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操作。
基本知識是包括基礎醫學知識和其他臨床各學科的知識,如解剖,病理和病理生理以及臨床診斷學等。
基礎理論是促使外科學發展的基礎,20世紀外科學能夠迅速地發展,主要是深入發展的基礎理論應用到外科學的結果,免疫學闡明與解決了組織器官移植排斥的問題,更新了機體對外來侵害發生的全身性反應的問題,基因學的發展使人們認識到某些疾病的發生,與人體對同一損害有不同反應的癥結所在。
基本技能是外科臨床日常進行的一些技術操作,諸如病史采取與記錄,體格檢查,創面處理,各種穿刺,置管等,雖是一些日常的操作,卻是外科處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正確、熟練的操作可減輕病人的痛苦改善治療效果,一個不正確、生疏的操作卻可加重病人的痛苦甚至預后,如在氣胸病人,正確熟練的胸腔穿刺可治愈氣胸,反之,胸腔穿刺可損傷肺,導致血氣胸,加重病人的病情。切開、結扎、分離、縫合,是外科手術的基本技能,必須正確熟練地加以掌握。
手術是外科學中占主要地位的治療方法,手術主要包含切除、修復、重建三個主要步驟,各種手術方式均按此程序進行,切除是切除病變部分,修復是修復被損破的組織、器官,重建是重建組織、器官的功能。這三者在各種手術方式中所占的比重因手術目的不同而異。手術方式的設計必需基于基礎知識,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一個手術的完成無異于一個藝術家完成了一個作品,要少損外觀,精細少創與取得完美的功能。雖然,每一手術方式都有具體的步驟,但不可葫蘆畫瓢,而必需懂得每一步驟的含義。要有解剖、生理、病理知識的依據,現代外科學是以生理學、生物學為基礎的外科學,每一個病人的情況各異,施行手術方式可以是大同小異,而這一小異常常使手術出現截然不同的結果。因此,學習外科手術方式,主要是學習這一手術方式的目的,設計原理,對機體生理功能的影響,做到“知其然與其所以然”決不是學一種方法,學一種式樣或手技,是醫師而不是手術師。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發表評論
請自覺遵守互聯網相關的政策法規,嚴禁發布色情、暴力、反動的言論。
評價:
表情:
驗證碼:點擊我更換圖片
 
招生方案 | 免費試聽 | 報名演示
課件更新 | 網校介紹 | 答疑周刊
網校學員——快速注冊通道
衛生資格考試培訓

外科主治醫師考試視頻課程

--------------------------------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门市| 那坡县| 堆龙德庆县| 遵义市| 高密市| 称多县| 榆林市| 左贡县| 阿城市| 云龙县| 香港| 林西县| 普陀区| 太原市| 江安县| 磐石市| 汤原县| 台北县| 连城县| 治多县| 阿图什市| 泰州市| 定安县| 宁海县| 芦溪县| 正镶白旗| 台北市| 额济纳旗| 朝阳市| 绩溪县| 准格尔旗| 博兴县| 乌拉特前旗| 老河口市| 唐河县| 平潭县| 绵阳市| 灵璧县| 阳江市| 德阳市| 滦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