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病情判斷與療效考核、治療失敗
1、病情與療效考核 按病變的活動程度已知前述可分為進展期、吸收好轉期及穩定期。一般吸收好轉期及穩定期為病情好轉,進展期為惡化。其判斷應根據臨床癥狀、X線表示及排菌情況綜合分析。
(1)臨床癥狀:注意觀察有無午后低熱、夜間盜汗、食欲不振、全身不乏、體重下降等結核惡化癥狀及其程序變化。此類癥狀減輕或消失提示病情好轉;若癥狀顯著或由輕度變重則表明病情惡化。此外,咳嗽、咳痰、咯血等呼吸系統癥狀的變化亦可作為參考。
(2)X線檢查:是判斷病情不可缺少的指標,亦是監測病情轉歸的重要依據,對無明顯臨床癥狀的患者則主要依靠X線檢查,X線既可確定病灶位置、范圍、性質,又可前后對照觀察動態變化。云絮狀浸潤性病變吸收、消散、范圍縮小;或轉為密度增高、邊界清楚的增殖性病變如纖維化、鈣化;原有空洞縮小、閉合等均表示病情好轉或痊愈。反之,由增殖性病變轉為滲出性病變,或浸潤性病變范圍擴大,發生支氣管播散或急性、亞急性血行播散,出現干酪樣壞死病灶、空洞形成等均為病情惡化表現。
(3)痰菌:肺結核患者痰內排菌與否是判斷病情程序及考核療效的重要指標。且痰菌檢查特異性高較少受人為因素干擾。若痰菌持續陽性,則為開放性肺結核,提示病變活動程度高,且為結核病的社會傳染源,對周圍人群構成威脅。經治療后反復檢查,發現結核菌量少或陰性,表明為好轉期;如每月至少查痰1次,連續個月均陰性,則表明進入穩定期。此后若再次出現排菌,為病變惡化的表現。血沉加速提示病變活躍、惡化;但活動性肺結核并非均有血沉增速,而病變好轉,穩定期患者的血沉幾乎均正常。
2、治療失敗 療程結束時痰菌未能陰轉,或在療效中轉陽,X線顯示病灶未吸收、穩定,而進一步惡化,均說明治療失敗,形成所謂難治性肺結核。究其產生原因,除感染耐藥結核菌、用藥不規范、間斷用藥或單藥治療外,尚與部分患者對化療藥物過敏,不能使用化療藥物或因化療藥物的嚴重不良反應難以堅持治療、機體免疫力低下(HIV感染者)、體質極差等因素有關。
耐藥結核病(DR-TB)特別是耐多藥結核病(MDR-TB)的流行嚴重,正在使抗結核治療面臨新挑戰。1994年WHO及國際防癆肺病聯合會開始了抗結核藥物耐藥性監測全球規劃,歷時3年的工作結果顯示,代表全世界20%人口的五大洲中35個國家的監測發現雙耐HR的MDR-TB占2%~14%,大多數屬于單藥、不規則、不合理聯合方案治療等人為因素造成的繼發性多藥耐藥。在結核病控制工作薄弱的國家,原發性多藥耐藥亦呈上升趨勢。一旦發生耐藥結核病后,其所使用的化療藥物價貴、效差、不良反應嚴重,治療費用可為新涂陽肺結核患者的100倍。堅持合理使用化療方案,采取綜合防治措施,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等,有助于防止耐藥結核病的發生。
為有效地防止治療失敗,化療方案必須正確制訂,患者應在督導下堅持早期、適量、規律、全程聯用敏感藥物。只有在已發生嚴重不良反應或確已證實細菌已產生耐藥性的情況下,才改換新的化療方案。新方案應包括兩種以上敏感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