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排便的護理
一、概 述
(一)大腸的解剖結構與生理功能
1.大腸的解剖結構
大腸是人參與排便運動的主要器官。大腸全長約1.5m,起自回腸末端,止于肛門,分為盲腸、闌尾、結腸、直腸和肛管五個部分。
2.大腸的生理功能
(1)吸收水分和電解質,參與機體對水、電解質平衡的調節。
(2)吸收由結腸內細菌產生的維生素B和維生素K。
(3)形成、暫時貯存糞便,并排出體外。
3.大腸的運動
(1)袋狀往返運動。
(2)分節或多袋推進運動。
(3)蠕動。
(4)集團蠕動。
(二)排便過程
二、排便活動的評估
(一)影響排便因素的評估
1.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是影響排便的重要因素。當情緒緊張、焦慮時,迷走神經興奮,使腸蠕動增加。可導致吸收不良、腹瀉。當精神抑郁時,腸蠕動減少,可導致便秘。
2.生活習慣 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希望在安靜、無人打擾、一隱蔽的環境中排便,都有自己習慣的排便時間、便具等。當這些習慣改變時,可影響到正常排便。
3.文化背景 不同人群對排便環境有不同的理解和要求,社會的文化教育程度影響個人排便觀念和習慣。排便是個人的隱私的觀念已經被大多數社會文化所接受。在喪失隱私情況下,個體就可能壓抑排便需要,引起排便功能異常。
4.攝入飲食和液體情況 均衡膳食與足量液體是維持正常排便的重要條件。富含纖維素的食物不但能提供必要的糞便容積,加速食糜通過腸道,還可以減少水分在大腸內再吸收,使糞便軟且易排出。每天攝入足量液體,可以液化腸內容物,使食糜順利通過腸道。當攝入食物和液體量不足或缺少纖維素時,無法產生足夠的糞便容積和液化食糜,食糜通過回腸的速度減慢,水分的再吸收增加,導致糞便硬結、排便次數減少,發生便秘。
5.年齡 3歲以下的嬰幼兒,神經肌肉系統發育不完善,不能控制排便。有些老年人隨著腹壁肌肉張力下降,胃腸蠕動減慢,肛門括約肌松弛,導致對糞便控制能力下降,出現排便功能異常。
6.疾病與治療 腸道本身的病變,如:大腸癌、結腸炎可以使排便次數增加。其他系統的病變,如:脊髓損傷、腦卒中可出現便失禁。某些治療,如:腹部或肛門手術會因為腸壁肌肉暫時麻痹或傷口疼痛而造成排便困難。
7.藥物 緩瀉藥可以刺激腸蠕動,減少腸道水分吸收,促進排便;治療腹瀉的收斂藥,服用劑量和時間掌握不正確,可以導致便秘。長時間服用抗生素,可以抑制腸道正常菌群而導致腹瀉。
(二)對糞便的評估
1.次數 排便次數因人而異。正常成年人每天排便1~3次;嬰幼兒每天排便3~5次。成年人每天排便>3次或每周<3次,視為排便異常。
2.量 排便量與攝入食物種類、數量、液體量、消化道功能、排便次數等有關。正常成年人每天排便量約100~300g。攝入高蛋白等精細食物者,糞便量少;攝入大量蔬菜、水果等粗纖維食物者,糞便量多。
3.顏色 正常成年人糞便的顏色呈黃褐色或棕黃色。嬰兒糞便呈黃色或金黃色。正常情況下因攝入食物和藥物種類不同,糞便的顏色可隨之變化,如:攝入動物血或含鐵制劑,糞便可呈無光黑色便;攝入大量綠色蔬菜,糞便可呈暗綠色。非正常情況若出現糞便顏色改變可提示消化系統疾病的存在,如:暗紅色便提示下消化道有出血;柏油樣便提示上消化道有出血;白陶土色便提示有膽道梗阻;糞便表面有鮮血提示患有痔瘡和肛裂;果醬樣便見于腸套疊、阿米巴痢疾;白色“米泔水”樣便見于霍亂、副霍亂。
4.形狀 正常成年人糞便為成形軟便。便秘時糞便堅硬,呈栗子狀;消化不良或急性腸炎時呈稀便或水樣便;腸道部分梗阻或直腸、肛門有狹窄時,糞便可呈扁條形或帶狀等。
5.氣味 糞便氣味因攝入食物種類不同而異,其強度由腐敗菌的活性及動物蛋白攝入量而定。食肉者氣味重,食素者氣味輕。嚴重腹瀉病人的糞便呈惡臭味;惡性腫瘤及下消化道潰瘍病人的糞便呈腐臭味;柏油樣便呈腥臭味等。
6.內容物 糞便的內容物包括食物殘渣、脫落的腸上皮細胞、細菌及機體代謝后的廢物等。若糞便中混有或糞便表面附著血液、膿液或肉眼可見的黏液,提示消化道發生了感染或出血。有腸道寄生蟲的病人,糞便可見蛔蟲、蟯蟲及絳蟲節片。
習題:
A.暗綠色
B.暗紅色
C.無光樣黑色
D.柏油色
E.陶土色
1.膽道完全阻塞時,糞便顏色是
『正確答案』E
2.下消化道出血時,糞便顏色是
『正確答案』B
(三)常見的異常排便
正常情況時個體排便活動受意識控制,自然、無痛苦、無障礙。但許多因素可以導致排便功能異常。
1.便秘 指正常的排便形態改變,排便次數減少,排出的糞便過干過硬,且排便不暢、困難。
(1)原因:引起便秘的因素很多,如:排便習慣不良;某些器質性病變;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直腸、肛門手術;強烈情緒反應;緩瀉藥、栓劑等藥物不合理使用;飲食結構不合理、飲水量少;長期臥床或活動減少等。
(2)癥狀與體征:糞便干硬不易排出伴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無食欲、全身乏力、舌苔厚,觸診時腹部較硬實且緊張,有時能觸及包塊,肛診時能觸及糞塊。
2.糞便嵌塞 指糞便持久滯留堆積在直腸內,堅硬不能夠排出。常發生于慢性便秘病人。
(1)原因:便秘未得到及時解除,滯留在直腸內糞便的水分被持續吸收,乙狀結腸排下的糞便又不斷加入,最終使糞便塊又大又硬不能排出,導致糞便嵌塞。
(2)癥狀與體征:腹部脹痛,直腸、肛門疼痛,病人有排便沖動,肛門處有少量液化糞便滲出,但不能排出糞便。
3.腹瀉 指正常排便形態改變,頻繁排出松散稀薄的糞便甚至水樣便。短時間的腹瀉可以幫助機體排出刺激物質和有害物質,是一種保護性反應。若是持續嚴重的腹瀉,可以使機體內的大量水分和胃腸液喪失,導致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加之機體無法吸收營養物質,長期腹瀉會導致機體營養不良。
(1)原因:飲食不當,如食入被細菌污染過的食物;使用瀉劑不當;消化系統發育不完全;情緒焦慮、緊張;胃腸道疾病;某些內分泌疾病,如甲亢等均可導致腸蠕動增加,發生腹瀉。
(2)癥狀與體征;腹痛、腸痙攣、腸鳴、惡心、嘔吐、疲乏無力、有急于排便的需要和難以控制的感覺。糞便松散或呈水樣便。
4.排便失禁 指肛門括約肌不受意識控制而不自主地排便。
(1)原因:神經肌肉系統病變或損傷,如:癱瘓,胃腸道疾病,精神障礙等。
(2)癥狀與體征:病人不自主地排出糞便。
5.腸脹氣 指胃腸道內有過量氣體積聚,不能排出。通常胃腸道內氣體有150ml左右。胃內的氣體可以通過口腔嗝出;腸內的氣體一部分被小腸吸收,其余通過肛門排出。個體不會感覺不適。
(1)原因:產氣性食物食入過多;吞入大量空氣;腸蠕動減少;腸道梗阻;腸道手術后。
(2)癥狀與體征;腹部膨隆、腹脹、痙攣性疼痛、呃逆、肛門排氣過多,叩診腹部呈鼓音;當腸脹氣壓迫膈肌和胸腔時,可出現氣急和呼吸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