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清創術與更換敷料
一、清創術
清創術是處理開放性損傷最重要、基本、有效的手段。通過清創,可使污染傷口變為清潔傷口,開放性損傷變為閉合性損傷,爭取傷口一期愈合,通常在局部浸潤或全身麻醉下施行。清創最好在傷后6~8小時內施行,這是手術的最佳時機。若傷口污染輕,位于頭面部的傷口,在早期應用有效抗生素的情況下,清創縫合時間可延長至傷后12小時或更遲;特殊部位傷口如面部、關節附近及有神經、大血管、內臟等重要組織或器官暴露的傷口,如果無明顯感染現象。盡管時間較長,原則上也應清創并縫合傷口。
清創術的步驟:
(1)清創前準備:根據損傷部位和程度選擇麻醉方式。無菌紗布覆蓋傷口,剃除創口周圍毛發,清除油污等。
(2)清洗消毒:用肥皂水洗傷口周圍皮膚,再以等滲鹽水洗凈皮膚。去除傷口內敷料,分別用等滲鹽水、3%過氧化氫溶液反復沖洗傷口,用無菌紗布擦干傷口周圍皮膚,術者更換無菌手套后常規消毒,鋪無菌巾。
。3)清創:仔細檢查傷口,去除血凝塊及異物,切除失去活力和已游離的組織,修剪創面和邊緣,隨時沖洗傷口各層,術中注意嚴格止血。
。4)修復組織:更換全部已用過的手術物品,重新消毒鋪單實施手術。對清創徹底的新鮮傷口,可按組織層次即時將傷口縫合,此為一期縫合;對傷口污染重,清創不徹底,感染危險大者,可觀察1~2日后延期縫合。清創術同時,可能還需行骨折內固定、關節復位、血管和神經吻合、肌腱縫合、器官切除等修復和功能重建性手術。清創后的傷口內應酌情放置各種引流物,如引流條、引流管等,以促使分泌物排出、減少毒素吸收、控制感染、促進肉芽生長。
。5)包扎:目的是保護傷口、減少污染、固定敷料和有助止血。包扎時應注意引流物的固定并記錄其數量,包扎后酌情使用外固定。
二、更換敷料
更換敷料又稱換藥,是對經過初期治療的傷口(包括手術切口)作進一步處理的總稱。其目的是動態觀察傷口變化,保持引流通暢,控制局部感染,使肉芽組織健康生長,以利于傷口愈合或為植皮做好準備。
。ㄒ唬⿹Q藥室的管理
1.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防止發生醫院內感染。
2.換藥環境和時間 換藥時室內空氣清潔,光線明亮,溫度適宜。一般在晨間護理時、病人進餐時、病人睡眠時、家屬探視時、手術人員上手術臺前不進行換藥。
3.換藥順序 先換清潔傷口,再換污染傷口,最后換感染傷口。特異性感染傷口應專人換藥。
4.換藥次數 按傷口情況和分泌物多少而定。清潔傷口一般在縫合后第3日換藥一次,至傷口愈合或拆線時,再度換藥;肉芽組織生長健康、分泌物少的傷口,每日或隔日更換一次;放置引流的傷口,滲出較多時應及時更換;膿腫切開引流次日可不換藥,以免出血,感染重、膿液多時,一天需更換多次,保持外層敷料不被分泌物浸濕。
(二)換藥方法
1.換藥前準備
。1)病人準備:向病人做好解釋,取得配合。幫助病人取舒適體位,充分暴露創面、便于操作,同時注意保暖。嚴重損傷或大面積燒傷病人,必要時在換藥前應用鎮靜劑或止痛劑。
(2)換藥者準備:按無菌操作原則戴口罩、帽子、穿工作服,操作前清潔雙手。先了解病人傷口情況,然后準備換藥用品。
。3)物品準備:無菌換藥碗(盤)、消毒棉球(有75%乙醇棉球和鹽水棉球,分置于治療碗兩側,勿混在一起)、敷料、繃帶、引流物及污物盤等,無菌鑷2~3把,一把用于傳遞無菌物品,一把用于操作、接觸傷口和敷料。必要時備探針、刮匙和剪刀等。
將另一空治療碗覆蓋在盛有敷料的治療碗上。特殊傷口需備上述所需溶液及藥品。
2.操作
。1)去除傷口敷料:用手揭去外層敷料,用無菌鑷除去內層敷料。撕膠布時方向與傷口縱軸方向平行,動作輕柔,膠布痕跡可用汽油棉簽浸濕后除去;最內層敷料干燥,與創面粘貼緊密時,可用生理鹽水浸濕軟化敷料后再揭除。防止用力揭開,引起疼痛、滲血及新生肉芽組織損傷。
。2)處理傷口:用雙手執鑷操作。先以乙醇棉球由外向內擦拭消毒傷口周圍皮膚,消毒范圍稍大于敷料范圍,避免拭入傷口內。再以生理鹽水棉球蘸吸除去傷口內的分泌物及膿液,拭凈分泌物、膿液和纖維素膜等,壞死組織和痂皮予以剪除,酌情取標本送細菌培養,根據傷口深度和創面情況置入引流物。一般淺部傷口常用凡士林紗布;分泌物多時用鹽水紗布,外加多層干紗布。
。3)包扎固定傷口:用乙醇棉球再次消毒周圍皮膚一遍,以無菌敷料覆蓋創面及傷口,用膠布或繃帶固定。
3.換藥后整理 換藥完畢,協助病人臥于舒適體位,整理床單位。整理用物,更換下來的各種敷料集中于彎盤,傾倒入污物桶內;所用器械浸泡在消毒液中預處理,再進一步消毒滅菌。特殊感染的敷料如破傷風、綠膿桿菌敷料應隨即焚燒銷毀,器械、器皿作特殊滅菌處理。
(三)不同傷口的處理
1.縫合傷口的處理 無引流物的縫合傷口,如無感染現象,可至拆線時更換傷口敷料。對于手術中滲血較多或有污染的傷口,傷口內常放置橡皮片或橡皮管引流,如滲血、滲液濕透外層紗布,應隨時更換敷料,引流物一般術后24~48小時取出。局部以70%乙醇消毒后,更換敷料。
傷口拆線時間:一般頭、面和頸部手術4~5日拆線,四肢手術10~12日拆線,其他部位手術7~8日拆線,減張縫合需14日拆線。年老體弱或營養不良者,應適當推遲拆線時間。
術后3~4日若病人自覺傷口疼痛或有發熱,應及時檢查傷口,是否有感染發生。如出現縫線反應,針眼周圍發紅,可用70%乙醇濕敷或紅外線照射,使炎癥吸收。出現線眼處小膿皰時,即刻拆去此針縫線并去除傷處膿液,再涂以碘酊。傷口感染初期給予物理療法,化膿時應拆除部分縫線,進行引流。
2.肉芽創面的處理 根據創面的變化采取不同措施。
(1)健康肉芽:為鮮紅色,較堅實,呈顆粒組織、分泌物少,觸之易出血,處理時先以生理鹽水棉球蘸吸除去分泌物,外敷等滲鹽水紗布或凡士林紗布。較窄的傷口可用蝶形膠布拉攏創緣,以利盡早愈合,減少瘢痕形成。面積較大的新鮮肉芽創面,應盡早植皮覆蓋,縮短愈合時間,增強傷口表層強度。
(2)肉芽生長過度:創面高于創緣,阻礙周圍上皮生長,應將其剪平,以棉球壓迫止血,或用硝酸銀燒灼后生理鹽水濕敷,數小時后肉芽可復原,再拉攏創緣或植皮。
。3)肉芽水腫:創面淡紅、表面光滑,質地松軟,觸之不易出血,宜用3%~5%高滲氯化鈉液濕敷,并注意病人全身營養狀況。
。4)傷面膿液量多而稀薄時用抗菌溶液的紗布濕敷。
(5)傷面膿液稠厚,壞死組織多,且有臭味者,應用含氯石灰硼酸溶液(氯亞明)等濕敷。
3.膿腔傷口的處理 傷口深而膿液多者,保持引流通暢,必要時沖洗膿腔。根據創面、傷口情況選用引流物,淺部傷口常用凡士林或液狀石蠟紗布;傷口較小而深時,應將凡士林紗條送達創口底部,但不可堵塞外口,個別小的引流口需再切開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