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評價]
病人及家屬是否了解預防足下垂的有關知識。
病人膝外側是否受壓。
病人是否能主動活動踝關節。
病人踝關節是否處于功能位。
病人有無足下垂發生。
潛在并發癥——肢體血液循環障礙
[相關因素]
包扎過緊。
牽引重量過重。
血管、神經受損。
[主要表現]
病人感覺肢體疼痛、麻木。
牽引肢端皮膚顏色變深、溫度下降、橈動脈或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毛細血管充盈緩慢。
被動活動指(趾)引起劇痛。
過牽綜合征(顱骨牽引時,牽引過度導致的血管、神經損傷):相應的神經、血管受損癥狀。若吞咽困難、伸舌時舌尖偏向患側,為舌下神經過牽所致;一側上肢麻木,為臂叢神經過牽所致;惡心,嘔吐頻繁劇烈、嘔吐物混有膽汁,則為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
[護理目標]
病人牽引肢體未發生血液循環障礙。
病人肢體一旦有血液循環障礙,能被及早發現并做處理。
[護理措施]
新牽引病人床頭交接班,以便及時觀察有無血液循環障礙。
經常巡視病人,檢查皮牽引套、牽引用膠布的松緊度及牽引重量合適與否,有異常時調整。
出現過牽綜合征時,報告醫師予以減輕牽引重理或去除牽引,并觀察癥狀消失情況。對于有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則進一步作如下處理:頭低俯臥位,禁食,胃腸減壓及支持療法。
隨時檢查雙腿懸吊牽引患兒的肢端血液循環,仔細觀察其全身反應,若嬰幼兒無故哭鬧不安,應仔細查看牽引裝置是否松散而壓迫血管,尤其是膝部的繃帶是否卡在膝下周徑較粗之處。
[重點評價]
病人牽引裝置是否包扎過緊,牽引重量是否恰當。
病人肢端有無血液循環障礙。
病人一旦出現過牽綜合征,是否得到及時處理。
潛在并發癥——牽引針眼感染
[相關因素]
鋼針松動。
鋼針位置偏移。
局部污染。
機體抵抗力低下。
[主要表現]
針眼周圍紅、腫、熱、痛。
針眼有分泌物滲出,細菌培養陽性。
[護理目標]
病人及其家屬了解預防針眼感染的基本知識。
病人針眼未出現感染。
病人一旦出現針眼感染,能及時得到控制。
[護理措施]
指導病人及其家屬預防針眼感染的基本知識:
保護牽引針眼部位不受觸撞,不受污染。
保持牽引針眼干燥、清潔。
發現牽引針向一側偏移,切不可隨手將牽引針推送回位,以免感染。
針眼面有痂皮覆蓋者,無感染時,不需去除,以免破壞保護層。
針眼處不需覆蓋任何敷料,每天用絡合碘或碘酒外涂2次。
控制肢體旋轉引起鋼針松動:
下肢牽引時,將患肢外側稍墊高,或用一條寬膠布粘貼牽引腿以控制外旋。
小兒骨牽引常用馬蹄鐵,以控制外旋。
對活動度大的小兒,可用約束帶適當約束軀干和肢體。
避免受涼感冒,增進營養,提高機體抵抗力。
若針眼處有分泌物,則用無菌棉簽將其擦去,防止痂下積膿;局部換藥處理。感染難以控制時,去除骨牽引,以防骨髓炎。
[重點評價]
病人是否存在引起牽引針眼感染的因素。
病人是否發生針眼感染。
病人一旦發生針眼感染,控制措施是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