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脊柱及脊髓損傷病人的護理
一、脊柱骨折
脊柱骨折以胸、腰椎骨折多見,頸椎骨折常伴有脫位、脊髓損傷,易致殘或危及生命。
(一)病因
主要原因是暴力,多數由間接暴力引起,少數因直接暴力所致。直接暴力所致的脊柱骨折,多見于戰傷、爆炸傷、直接撞傷等。
(二)臨床表現
局部疼痛、腫脹、脊柱活動受限,骨折處棘突有明顯壓痛和叩擊痛;胸、腰椎骨折常有后突畸形;合并截癱時,損傷脊髓平面感覺、運動、反射障礙,高位截癱可出現呼吸困難,甚至呼吸停止。
(三)輔助檢查
1.X線可顯示骨折部位、類型和程度,關節脫位,棘突間隙改變等。
2.CT、MRI可進一步顯示骨骼、關節和椎管的變化。
(四)治療原則
病人伴有多發性損傷,如顱腦損傷、胸部損傷、腹部損傷、嚴重的內外出血以及休克等危及生命的急癥應優先處理。
1.胸、腰椎骨折
(1)單純壓縮骨折:椎體壓縮不足1/3的病人或老年病人不能耐受復位和固定者,臥硬板床,骨折部位加厚枕,使脊柱過伸,3日后開始腰背肌鍛煉,初起臀部不離床左右移動,以后背伸,使臀部離開床面,逐漸加大力度,傷后第3個月可以少許下床,3個月后逐漸增加下床活動的時間。椎體壓縮大于1/3的年輕病人,可用雙踝懸吊法過伸復位,復位后石膏背心固定3個月,固定期間堅持每日背肌鍛煉。
(2)爆破型骨折:有神經癥狀和有骨折片擠入椎管內的,需手術治療。
2.頸椎骨折
(1)穩定型骨折:牽引復位,復位后石膏固定。
1)頜枕帶牽引:輕度壓縮骨折采用頜枕帶臥位牽引復位,牽引重量
2)顱骨牽引:壓縮明顯或雙側椎間關節脫位采用持續顱骨牽引復位,牽引重量3~
(2)爆破型骨折:原則上手術治療,一般經前路手術,祛除骨片、減壓、植骨融合及內固定。該類損傷一般病情嚴重,若存在嚴重并發傷,待病情穩定后再行手術。
(五)護理問題
1.有皮膚完整性受損的危險 與活動障礙和長期臥床有關
2.潛在并發癥:脊髓損傷、失用性肌萎縮、關節僵硬等
(六)護理措施
1.急救搬運 脊柱骨折、脫位很易引起脊髓損傷,其中有部分病人由于急救搬運不當引起,因此要強調搬運方法,正確的搬運方法是:三人平托病人,同步行動,將病人放在脊柱板、木板或門板上;也可將病人保持平直體位,整體滾動到木板上。嚴禁彎腰、扭腰。如有頸椎骨折、脫位,需要另加一人牽引固定頭部,并與身體保持一致,同步行動。
2.保持皮膚的完整性。預防壓瘡發生
(1)軸式翻身:損傷早期應每2~3小時翻身一次,分別采用仰臥和左、右側臥位。側臥時,兩腿之間應墊軟枕。每2小時檢查皮膚一次。
(2)保持病床清潔干燥和舒適:有條件的可使用特制翻身床、小墊床、明膠床墊、電腦分區域充氣床墊、波紋氣墊等。注意保護骨突部位,使用氣墊或棉圈等使骨突部位懸空,定時對受壓的骨突部位進行按摩。保持個人清潔衛生和床單平整干燥。
(3)避免營養不良:保證足夠的營養素攝入,提高機體抵抗力。
(七)健康教育
病人出院后須繼續康復鍛煉,預防失用性肌萎縮和關節僵硬的發生。
二、脊髓損傷
(一)病因
脊髓損傷是脊椎骨折、脫位的嚴重并發癥,移位的椎骨或突人椎管內的骨折片,可壓迫或損傷脊髓或馬尾神經,引起癱瘓。若損傷平面以下的感覺、運動、反射及括約肌功能部分喪失,為不完全癱瘓;若功能完全喪失為完全癱瘓。胸腰椎骨折引起脊髓損傷出現下肢癱瘓,稱為截癱;如頸髓損傷引起高位癱瘓,稱為四肢癱瘓,簡稱四癱。脊髓損傷后出現癱瘓,但由于損傷的程度不同,用截癱指數將癱瘓程度量化,截癱指數分別用“
(二)臨床表現
1.脊髓震蕩 損傷后短暫的功能障礙,表現為弛緩性癱瘓,損傷平面以下的感覺、運動、反射及括約肌功能喪失,數分鐘、數小時或稍長時間逐漸恢復,直至完全恢復,一般不留后遺癥。
2.脊髓挫傷和脊髓受壓 傷后出現損傷平面以下的感覺、運動、反射及括約肌功能部分或完全喪失,可以是單側,也可是雙側,雙側多在同一平面。其預后決定于脊髓損傷的程度、受壓解除的時間。一般2~4周后逐漸演變為痙攣性癱瘓,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出現病理性錐體束征。胸段脊髓損傷表現為截癱,頸段損傷表現為四肢癱,上頸段損傷表現為四肢痙攣性癱瘓,下頸段損傷表現為上肢弛緩性癱瘓,下肢為痙攣性癱瘓。
3.脊髓半切征 損傷平面以下同側肢體的運動和深感覺喪失,對側肢體的痛覺和溫度覺喪失。
4.脊髓斷裂 損傷平面以下的感覺、運動、反射和括約肌功能完全喪失。
5.脊髓圓錐損傷 成人脊髓終止于第1腰椎體的下緣,當第1腰椎骨折可損傷脊髓圓錐,表現為會陰部皮膚鞍狀感覺消失、括約肌功能及性功能障礙,而雙下肢的感覺和運動功能保持正常。
(三)輔助檢查
1.X線脊柱正、側位攝片,觀察骨折、脫位及移位情況。
2.CT、MRI可顯示脊髓受壓和椎管內軟組織情況。
(四)常見并發癥
1.癱瘓 因脊髓損傷部位和程度不同,表現各異。高位頸髓損傷可導致死亡,低位頸髓損傷可出現高位截癱,即四肢癱。
2.呼吸系統并發癥 脊髓損傷癱瘓病人長期臥床,呼吸道內大量分泌物不能排出,引起墜積性肺炎。若為頸髓損傷,呼吸功能直接受到影響,呼吸道感染和呼吸衰竭是脊髓損傷的嚴重并發癥。
3.泌尿系感染和結石 脊髓損傷后括約肌功能障礙,排尿異常、長期留置尿管,導致泌尿道的感染和結石。長期臥床又易發生骨質脫鈣,尿中鈣鹽增加,促使泌尿系結石的形成。
4.壓瘡 脊髓損傷癱瘓病人長期臥床,皮膚感覺喪失,易發生局部神經營養障礙,供血不足,皮膚壞死形成壓瘡。
5.其他
(1)體溫異常:是頸髓損傷后體溫調節中樞喪失調節功能,病人可出現體溫過高或過低。
(2)腹脹、便秘:長期臥床胃腸功能受到抑制,出現消化功能和胃腸活動減弱,引起腹脹和便秘。
(五)治療原則
為防止脊髓進一步損傷,應及早采取合適的固定,盡早解除由椎骨骨折、脫位以及血腫等因素對脊髓的壓迫,以免壓迫過久發生不可恢復的損害,這是保證脊髓功能恢復的關鍵。
應用激素、脫水利尿藥物減輕脊髓水腫,如地塞米松、甲基潑尼松龍或甘露醇等。盡早應用高壓氧治療效果較好。
(六)護理問題
1.氣體交換受損 與脊髓損傷、呼吸肌麻痹、清理呼吸道無效致分泌物存留有關
2.體溫過高或過低 與脊髓損傷、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紊亂有關
3.尿潴留 與脊髓損傷及液體攝入受限有關
4.便秘 與脊髓神經損傷、液體攝入不足、飲食及不活動有關
5.自我形象紊亂 與軀體移動和感覺障礙有關
6.有皮膚完整性受損的危險 與感覺及活動障礙有關
(七)護理措施
1.心理護理 脊椎骨折或伴有脊髓損傷,使病人心理負擔很大,擔心治療效果、長期臥床、生活不能自理等,表現焦躁不安,性格改變。甚至輕生念頭。要加強心理支持,主動關心病人,使其正視現實,增強治療信心。
2.生活護理 加強生活護理,盡量滿足病人的生活需要,堅持做好基礎、皮膚和口腔護理,加強大、小便管理。鼓勵病人逐漸鍛煉,盡量做到生活自理。外傷性截癱病人3個月后,指導病人練習坐起,逐漸使用拐杖或輪椅下地活動。
3.飲食護理 提供富有營養的易消化飲食,鼓勵病人多吃水果蔬菜,多飲水。
4.體溫異常的護理
(1)高熱護理:酒精擦浴、冰袋、冰帽等物理降溫;藥物降溫;室內保持適宜的溫、濕度;多飲水,給易消化飲食。
(2)低溫護理:注意保暖,提高室溫,物理升溫,給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飲食。
5.截癱并發癥護理
(1)呼吸道護理:疼痛、長期臥床、呼吸肌麻痹等因素均可導致呼吸不暢,發生墜積性肺炎,甚至呼吸衰竭。鼓勵病人深呼吸、有效咳嗽、翻身拍背,同時給予霧化吸入抗生素、地塞米松或糜蛋白酶,以稀釋分泌物利于排出,必要時吸痰。對于呼吸機輔助呼吸的病人,注意呼吸機的監管。有氣管切開的病人,保持呼吸道通暢,加強氣管切開的護理。
(2)泌尿系統護理:做好留置尿管的護理。早期留置尿管持續引流,2~3周后定時開放,每4~6小時開放1次,平時夾閉,以使膀胱充盈,防止膀胱萎縮及感染,并訓練自律性膀胱功能。鼓勵病人多飲水,預防泌尿系統感染和結石的發生。
(3)皮膚護理:截癱長期臥床的病人,骨突起部位的皮膚長時間受壓,易發生壓瘡。預防的關鍵是間歇性解除壓迫。防治方法是床褥平整、保持皮膚清潔、應用氣墊或分區充氣床墊、定時翻身,每2~3小時1次,24小時不間斷。對骨突起部位進行局部50%乙醇擦洗和按摩。已發生壓瘡的,淺表的可紅外線燈烘烤,壓瘡深的祛除壞死組織,換藥,炎癥控制后植皮。
(八)健康教育 1.病人出院后須繼續康復鍛煉,并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2.指導病人練習床上起坐,使用輪椅、助行器等上下床和行走。
3.指導病人及家屬應用清潔導尿技術進行間歇導尿,預防長期留置導尿而引起泌尿系感染。
4.告知病人需定期返院檢查,進行理療有助于刺激肌收縮和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