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睡眠障礙病人的護理
人類的睡眠和覺醒是與自然界晝夜變化大致同步的一種生物節律。
睡眠是大腦的一種高級功能。
一、失眠
指在有充分睡眠機會和良好睡眠環境的情況下,主訴睡眠始動、維持困難或醒得太早,或長期存在睡眠后不能恢復精力或質量令人不滿意,并伴隨明顯的苦惱或影響到日間的社會、職業功能。
(一)病因
1素質性因素:如遺傳、較高年齡、個性特點等;
2誘發因素:如各種生活事件、生活和(或)工作環境改變、患某種軀體或精神疾病、藥物治療等;
3維持因素:包括為失眠焦慮、對臥室和床形成負性條件發射、不良睡眠衛生習慣、使用鎮靜催眠藥和酒類、繼發性獲益等使失眠慢性化的心理和行為變化。
(二)臨床表現
1.適應性失眠(急性失眠)
起病與明確的應激有關,病期相對短暫,從數天到數周,在脫離或適應了特定的應激源后失眠即緩解。
2.心理生理性失眠
是較高的生理性喚醒水平引起的失眠,伴隨清醒時的功能下降。
起病形式可以是隱匿的,病人訴從小時候或成年早期即有失眠;
也可以是急性的,由適應性失眠(急性失眠)沒有及時緩解演變而來。
3.矛盾性失眠 也稱睡眠感缺失,
主訴嚴重失眠,但沒有客觀的睡眠異常的證據,日間功能受損的程度也和所訴的睡眠缺乏的程度不相符。
(三)治療原則
1.心理行為治療:
包括:刺激控制、生物反饋、放松療法、認知行為治療、反意向控制等。
幫助病人建立有規律的睡眠節律。
2.鎮靜催眠類藥物治療:
包括:苯二氮卓類和非苯二氮卓類藥物,
使用的原則:按需間斷使用
首選:代謝半衰期較短的藥物
如咪噠唑侖、唑吡坦、佐匹克隆、扎蘭普隆等
連續使用一般不宜超過4周。
對有明顯抑郁、焦慮情緒的病人,可試用SSRIs類、文拉法辛、曲唑酮或米氮平等抗抑郁劑治療。
二、過度嗜睡
指日間睡眠過度,或反復短暫睡眠發作,或覺醒維持困難的狀況,并無法用睡眠時間不足來解釋,且影響到職業和社會功能。
(一)病因
常見:發作性睡病和病情較重的睡眠呼吸障礙,
也可見于腦炎等軀體疾病和抑郁癥、精神分裂癥等精神疾病。
特發性過度嗜睡,其病因不清楚。
(二)治療原則
1了解病因,對因治療。
2特發性過度嗜睡:尚無特效的治療方法,但其預后尚好。
發作期間:給予中樞興奮劑如哌甲酯,對部分病人可減輕嗜睡對社會功能的影響;
莫達芬尼療效與哌甲酯相同,而安全性和依賴性可能更有優勢。
三、護理問題
1.焦慮
2.有危險事件發生的可能
3.睡眠型態紊亂
四、護理措施
1.對失眠癥的護理
(1)了解其原因:如果是精神癥狀的誘因,可以遵照醫囑鎮靜安眠藥
加強精神病的治療與護理,及時緩解焦慮與恐懼情緒。
(2)消除環境中的不良刺激。
及時處理興奮病人,執行睡前的作息制度,護理人員做到四輕。
建議使用壁燈,避免強光刺激。
(3)安排規律生活,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
(4)入睡前避免過度興奮:如閱讀親人來信,看驚險刺激的文學作品.過度運動與游戲,聊天或者討論重要問題。
(5)夜間病人入睡后,盡量避免操作。
(6)及時解除疼痛不適。
(7)個別病人情緒焦慮,要求睡前一定要服用安眠藥,可以采取暗示療法,同時做好安慰工作。
2.對嗜睡癥病人的護理
1)注意觀察病人的睡眠情況
2)針對病人的心理反應,做好心理護理。
指導病人不要從事危險工作,避免發生意外。
五、健康教育
1.減輕其心理壓力
2.生活要規律,白天多參加社會活動,體育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