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節 痛經病人的護理
痛經是婦科常見的癥狀之一,常在月經前后或月經期出現下腹部疼痛、墜脹、腰酸或其他不適如頭痛、頭暈、乏力、惡心等,嚴重者可影響生活和工作。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其中原發性痛經占痛經90%以上,本節僅敘述原發性痛經。
一、病因
1.子宮收縮異!∽訉m收縮不協調造成子宮血流減少,缺血引起痛經。
2.前列腺素合成和釋放異常 主要與月經時子宮內膜前列腺素增高,刺激子宮收縮有關。
3.血管緊張素和縮宮素的作用 經期血管緊張素增高可使子宮過度收縮和缺血;血管緊張素可影響縮宮素受體,加重痛經。
4.精神、神經因素 恐懼、焦慮、精神過度緊張、寒冷刺激、經期劇烈運動等內在、外在的應激都可使痛閾降低引起痛經。
二、臨床表現
1.原發性痛經多發生于青春期,初潮1~2年內。
2.主要表現為陣發性、痙攣性下腹疼痛。疼痛可放射到外陰、肛門、腰骶部、大腿內側。最早出現疼痛為經前12小時,第一天來潮最劇烈,2~3天后緩解。
3.常伴有惡心、嘔吐、腹瀉、乏力、頭痛等癥狀。
4.婦科檢查無器質性病變。
三、輔助檢查
1.超聲波檢查 排除繼發性痛經。
2.腹腔鏡、宮腔鏡檢查 排除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粘連、子宮肌瘤、充血及感染等。
四、治療原則
1.以精神治療為主,避免精神刺激或過度疲勞。
2.對癥治療 給予鎮痛、鎮靜、解痙類藥物。
3.病因治療 口服避孕藥抑制子宮內膜生長,減少子宮內膜前列腺素含量;也可用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劑以減少前列腺素的釋放,達到減輕疼痛的目的。
五、護理問題
1.疼痛 與月經期子宮痙攣性收縮有關
2.恐懼/焦慮 與長期痛經所致的精神過度緊張有關
3.睡眠型態紊亂 與經期疼痛有關
六、護理措施
。ㄒ唬┮话阕o理
1.為病人提供有關經期生理衛生知識,消除病人恐瞑心理。
2.鼓勵病人積極鍛煉身體,改善不良的生活習慣。
(二)疾病護理
1.緩解癥狀 遵醫囑給予止痛藥、鎮靜劑;腹部熱敷或進食熱飲。
2.經期經常服用止痛劑的病人,應注意觀察藥物依賴癥狀的出現,并提供給醫生。
3.避孕藥物治療 適用于有避孕要求的痛經婦女。
七、健康教育
1.向病人介紹有關月經的生理衛生及保健知識。
2.教育病人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合理休息,保證充足睡眠,鼓勵攝取足夠的營養。
3.鼓勵病人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增強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