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節 外陰炎病人的護理
外陰炎主要指外陰部的皮膚與黏膜的炎癥。由于外陰與肛門、陰道、尿道相鄰且暴露于外界,因此極易發生炎癥。
一、病因
1.由于月經血、陰道分泌物、產后惡露、尿液、糞便的刺激,可引起外陰部出現不同程度的炎癥。
2.內衣過緊或穿化纖內褲及經期使用衛生巾造成會陰部通透性差,易引發外陰炎。
二、臨床表現
1.癥狀 外陰瘙癢、疼痛、紅腫、燒灼感,性交、排尿、排便后加重,嚴重者可出現外陰潰瘍。
2.體征 外陰部充血、腫脹、糜爛,有抓痕,重者潰瘍或濕疹;慢性病人外陰皮膚或黏膜增厚、粗糙、皸裂。
三、輔助檢查
1.陰道分泌物檢查 在陰道分泌物中尋找病原體,必要時做細菌培養。
2.必要時檢查血糖,以及除外蟯蟲病。
四、治療原則
1.病因治療尋找病因,積極治療糖尿病;及時治療尿瘺、糞瘺。保持外陰部清潔、干燥、透氣,消除局部刺激來源。
2.局部治療使用1:5000的高錳酸鉀液坐浴,每日2次,每次20分鐘左右。有潰瘍者坐浴后局部可涂抹抗生素軟膏。
3.物理治療急性期局部照射微波或紅外線。
五、護理問題
1.舒適的改變 與外陰瘙癢、灼痛有關
2.焦慮 與疾病影響正常性生活及治療效果不佳有關
3.皮膚完整性受損 與病原體的侵蝕、炎癥分泌物刺激有關
六、護理措施
(一)一般護理
1.針對病因指導病人保持外陰清潔、干燥、消除刺激的來源。
2.患病期間減少辛辣食物的攝入。
3.避免局部使用刺激性的藥物或清洗液。
(二)疾病護理
1.治療指導教會病人坐浴方法及注意事項。
(1)局部使用1:5000的高錳酸鉀溶液坐浴,水溫在
(2)坐浴時應將會陰部浸沒于浸泡液中。
(3)月經期間禁止坐浴。
2.指導病人做好外陰部的護理,減少局部摩擦和混合感染的發生。
七、健康教育
1.講解引起外陰炎癥的原因及預防護理的相關知識。
2.指導病人保持外陰清潔、干燥,注意經期、孕期、分娩期及產褥期衛生。
3.指導病人糾正不正確的飲食及生活習慣。不飲酒,限制辛辣飲食的攝入。
4.加強生活指導,教育尿瘺、糞瘺病人注意個人衛生便后及時清洗會陰,更換內褲。
5.指導糖尿病病人自我檢測血糖,并注意個人衛生保持外陰清潔、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