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流行性乙型腦炎病人的護理
流行性乙型腦炎簡稱乙腦,是由乙型腦炎病毒引起,以腦實質炎癥為主要病變的中樞神經系統急性傳染病。
一、病因、發病機制及流行病學
乙腦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和動物感染乙腦病毒后,可發生病毒血癥,成為傳染源。其中豬是乙腦主要傳染源及中間宿主。蚊蟲是乙腦主要傳播媒介。流行區的小兒為易感人群,非流行區任何年齡人群均對本病易感,以隱性感染最為常見,感染后可獲持久免疫力。
病人多為10歲以下小兒。夏秋季流行,呈高度散發性,與氣溫、雨量和蚊蟲滋生密度高峰有關。
二、臨床表現
本病分為5期,4型。
(一)分期
1.潛伏期 4~21天,一般為10~14天。
2.前驅期 一般1~3日,起病多急驟,體溫在1~2天內高達39~
3.極期持續7天左右。主要表現為腦實質受損癥狀。
(1)高熱:體溫高達
(2)意識障礙:程度不等,包括嗜睡、譫妄、昏迷或定向力障礙等,持續1周左右。
(3)驚厥:可有局部小抽搐、肢體陣攣性抽搐、全身抽搐或強直性痙攣,持續數分鐘至數十分鐘不等,均伴有意識障礙。
(4)呼吸衰竭:多發生在重癥病例,主要由于腦實質炎癥、腦水腫、顱內壓增高、腦疝和低血鈉腦病所致。
高熱、驚厥及呼吸衰竭是乙腦極期的嚴重癥狀,三者相互影響,呼吸衰竭常為致死的主要原因。
(5)顱內高壓:顱內壓增高表現為劇烈頭痛、噴射性嘔吐、血壓升高和脈搏變慢;腦膜刺激征陽性;嬰幼兒常有前囟隆起。嚴重病人可發展為腦疝。
(6)其他神經系統表現:多在病程10日內出現,主要有:①淺反射減弱、消失,深反射先亢進后消失;②肢體強直性癱瘓、肌張力增強、巴氏征等陽性;③可有不同程度的腦膜刺激征;④根據其病變損害部位不同,出現失語、聽覺障礙、大小便失禁或尿潴留等癥狀。
4.恢復期 此期體溫逐漸下降,神經、精神癥狀好轉,一般2周左右。
5.后遺癥期 指恢復期神經系統殘存癥狀超過6個月尚未恢復者。主要表現為意識障礙、癡呆、失語、肢體癱瘓、扭轉痙攣以及精神障礙等。
(二)分型
1.輕型 體溫在38~
2.中型 體溫39~
3.重型 體溫40~
4.極重型 體溫
三、輔助檢查
血常規、腦脊液、血清學及腦CT檢查等。特異性IgM抗體有早期診斷價(病后3~4日出現,2周達到高峰)。
四、治療原則
全面支持和對癥治療。處理好高熱、驚厥、呼吸衰竭是搶救乙腦病人的關鍵。
五、護理問題
1.體溫過高 與病毒血癥及腦部炎癥有關
2.急性意識障礙 與中樞神經系統損害有關
3.潛在并發癥 驚厥、呼吸衰竭
4.焦慮(家長) 與預后差有關
六、護理措施
(一)降低體溫
密切觀察和記錄體溫,及時采取有效降溫措施,高熱患兒頭部放置冰帽、冰枕,腋下、腹股溝等大血管處放置冰袋或乙醇擦浴、冷鹽水灌腸。遵醫囑給予藥物降溫或采用亞冬眠療法。降溫過程中注意觀察生命體征。
(二)保持呼吸道通暢
鼓勵并協助患兒翻身、拍背;痰液黏稠者給予超聲霧化吸入,必要時吸痰;給氧,減輕腦損傷。
(三)控制驚厥
及時發現煩躁不安、口角或指(趾)抽動、兩眼凝視、肌張力增高等驚厥先兆。一旦出現,讓患兒取仰臥位,頭偏向一側,松解衣服和領口,清除口鼻分泌物;用牙墊或開口器置于患兒上下臼齒之間。遵醫囑使用止驚藥物。
(四)密切觀察患兒病情,記錄生命體征、意識、瞳孔等的變化。備好急救藥品及搶救器械,以便隨時投入搶救。
七、健康教育
大力開展防蚊、滅蚊工作,防止蚊蟲叮咬;加強家畜管理;對10歲以下小兒和從非流行區進入流行區的人員進行乙腦疫苗接種;對有后遺癥的患兒做好康復護理指導,教會家長切實可行的護理措施及康復療法,如肢體功能鍛煉、語言訓練等。堅持用藥,定期復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