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節 慢性便秘病人的護理
便秘是指便次太少或排便困難、不暢、糞便干結、太硬,量少,是一種常見的癥狀,嚴重時影響生活質量。正常每日排便次為1~2次或2~3次
分類:可將其分為機械梗阻性便秘和動力性便秘。
一、病因
引起便秘的病因:
1.腸道病變:其中腸易激綜合征,為常見的便秘原因。
2.全身性疾病
3.神經系統病變
4.經常服用某些藥物,容易引起便秘
1)止痛劑、麻醉劑、肌肉松弛劑;
2)抗驚厥劑、抗抑郁劑、抗帕金森病藥物;
3)抗膽堿能藥、阿片制劑、神經節阻滯劑;
4)降壓藥、止酸劑(含鈣劑)和利尿劑等。
二、臨床表現
1.排便次數<3次/周,嚴重者長達2~4周才排便一次。
2.可表現為排便困難,排便時間可長達30分鐘以上,而每日排便多次,但排出困難。
3.糞便硬結如羊糞狀,且數量很少。
三、治療原則
1.食療
1)食用膳食纖維:纖維本身不被吸收,能使糞便膨脹,刺激結腸動力,改善癥狀。
含膳食纖維最多的食物:麥麩,還有水果、蔬菜、燕麥、膠質、玉米、纖維質、大豆、果膠等。
2)對以便秘為主的腸易激綜合征患者,應注意逐漸增加膳食纖維的含量,以免加重腹痛、腹脹。
3)如有腸梗阻或巨結腸或巨直腸以及神經性便秘的患者,則不能用增加膳食纖維來達到通便的目的,應減少腸內容物,并定期排便。
2.養成排便習慣
1)定時排便:能防止糞便堆積,這對于有糞便嵌塞的患者,尤其重要。
2)口服平衡電解質液,內含聚乙烯二醇可達到清腸目的。
3)清腸后可給輕礦物油,或乳果糖使便次至少達到1/d。常用于治療習慣性便秘。
4)直腸括約肌功能紊亂的便秘患者:應用生物反饋方法,來糾正排便時盆底肌和肛門外括約肌的不合適的收縮
3.藥物治療
1)容積性瀉劑:能起到膳食纖維的作用,使液體攝取增加。
2)潤滑性瀉劑:石蠟油能軟化糞便,可口服或灌腸。
由于影響脂溶性維生素吸收,故以餐間服用較合適。
3)高滲性瀉劑:如聚乙烯二醇和不吸收的糖類(乳果糖、山梨醇)混合的電解質溶液。
4)鹽類瀉劑:含有不被吸收的陽離子和陰離子,由于滲透壓的作用,使腔內保留足夠的水分,促進腸蠕動。
5)刺激性瀉劑:如蓖麻油、蒽醌類藥物、酚酞及雙醋苯啶等。
4.手術治療
對Hirschsprung (先天性巨結腸)病,手術治療可取得滿意的療效。對頑固的慢通過性便秘患者,手術治療可能緩減癥狀。
四、護理問題
1.便秘 與腸蠕動減慢有關。
2.便秘 與藥物的副作用有關。
五、護理措施
1.多飲開水和吃粗纖維飲食
1)每天清晨可飲一杯溫開水或鹽水。
2)飲食:多食含粗纖維豐富的食物,如芹菜、豆角、白菜等。
水果或其他多渣食物如筍類、面粉、麥片、麩皮等也利于通便。
2.培養病人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即使病人無便意,也應堅持定時去蹲坐10分鐘~20分鐘。
3.全身狀況欠佳或腹肌衰弱的病人,加強活動和體育鍛煉。
4.提供隱蔽環境。
5.協助病人采取最佳的排便姿勢,以合理地利用重力和腹內壓。
6.腹部按摩,順結腸走行方向作環行按摩,刺激腸蠕動,幫助排便。
7.指導或協助病人正確使用簡易通便法,如使用開塞露、甘油栓等。
8.指導病人正確使用緩瀉劑。
9.必要時予以灌腸。
六、健康教育
1.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2.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
3.腹部按摩
4.適當運動
5.心理指導
6.預防意外,有高血壓、心腦血管疾患的老年人要避免用力排便,以防發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