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第三節 小兒腹瀉
小兒腹瀉是由多種病原引起的以腹瀉和電解質紊亂為主的一組臨床綜合征。腹瀉病多見于嬰幼兒,2歲以下小兒約占75%。一年四季均可發病,在夏季(6、7、8月)及秋冬季(10、11、12月)有兩個發病高峰。
一、病因及發病機制
(一)易感因素
1.嬰幼兒消化系統發育不完善
2.小兒生長發育快,消化道負擔重,
3.胃腸道防御功能較差,易發生消化功能紊亂及腸道感染,導致腹瀉。
4.腸道菌群失調
5.人工喂養
(二)病因
1.感染因素
腸道內感染(以輪狀病毒和致病性大腸埃希菌最常見)
腸道外感染(如:肺炎)。
2.非感染因素主要是:飲食不當和氣候變化等。
(三)發病機制
1. 感染性腹瀉
(1)病原體侵入消化道,可致腸黏膜發生充血、水腫、炎癥細胞浸潤、潰瘍和滲出等病變,使食物的消化、吸收發生障礙,未消化的食物被細菌分解(腐敗、發酵),其產物造成腸蠕動亢進及腸腔內滲透壓升高引起腹瀉。
(2)病原體產生毒素,使小腸液分泌增加,超過結腸的吸收能力導致腹瀉。
(3)腹瀉后丟失大量的水和電解質,引起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
2.非感染性腹瀉
二、臨床表現
(一)分型:
根據病程分為急性(病程在2周以內)、遷延性(2周-2個月)、慢性(病程在2個月以上)
根據病情分為輕型(無脫水及中毒癥狀)、中型(輕、中度脫水或有輕度中毒癥狀)及重型腹瀉(重度脫水或有明顯中毒癥狀)
(二)腹瀉的癥狀體征
(1)胃腸道癥狀 食欲不振,嘔吐,大便次數及質、量的改變。
(2)全身中毒癥狀 發熱、精神萎靡或煩躁不安、意識朦朧甚至昏迷。
(3)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癥狀:
1)脫水:
2)代謝性酸中毒
a.由于腹瀉丟失大量堿性物質;
b.進食少和腸吸收不良,攝入熱量不足,體內脂肪氧化增加,酮體生成增多;
c.血容量減少,血液濃縮,循環緩慢,組織缺氧,乳酸堆積;
d.腎血流量不足,尿量減少,酸性代謝產物在體內堆積。
輕度酸中毒僅表現為呼吸稍快;中、重度酸中毒表現為口唇櫻桃紅色或發紺、呼吸深快、精神萎靡或煩躁不安、嗜睡甚至昏迷。
4)低血鉀
a.由于嘔吐、腹瀉時大量丟失鉀;
b.進食減少,鉀攝入不足;
c.腎的保鉀功能比保鈉差。
主要表現有神經、肌肉興奮性降低,精神萎靡,腱反射減弱或消失,腹脹,腸鳴音減弱甚至腸麻痹,心音低鈍,心律失常等。心電圖示T波改變,ST段下降,T波低平,出現U波。
5)低鈣、低鎂血癥
(三)幾種常見感染性腸炎的臨床特點
1.輪狀病毒腸炎 又稱秋季腹瀉。年齡以6~24個月的嬰幼兒,起病急,常伴有發熱和上呼吸道感染癥狀,一般無明顯中毒癥狀。有自限性
2.大腸桿菌腸炎 多發生在5~8月氣溫較高季節。
致病性大腸桿菌腸炎和產毒性大腸桿菌腸炎全身中毒癥狀較明顯,可發生水、電解質紊亂,酸中毒。
侵襲性大腸桿菌腸炎可排出痢疾樣黏液膿血便,可出現嚴重的全身中毒癥狀如高熱、意識改變,甚至休克。大便鏡檢有較多白細胞,甚至有數量不等紅細胞。
出血性大腸桿菌腸炎開始為黃色水樣便,后轉為血水便,有特殊臭味,伴腹痛,大便鏡檢有大量紅細胞,常無白細胞。
(四)生理性腹瀉:
多見于6個月以內嬰兒,除大便次數增多外,小兒食欲、精神好,體重增長正常,不影響生長發育。添加輔食后,大便逐漸轉為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