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及發病機制
凡是造成胎兒或新生兒血氧濃度降低的任何因素都可引起窒息。與胎兒在宮內所處的環境和分娩過程密切相關。尤以產程開始后為多見。
1.孕母因素
①母親全身疾病如糖尿病、心、腎疾病等;
②產科疾病如妊高癥、前置胎盤等;
③孕母吸毒、吸煙等;
④母親年齡>35歲或<16歲,多胎妊娠等。
2.分娩因素
①臍帶受壓、打結、繞頸;
②手術產如高位產鉗、臀位抽出術等;
③產程中藥物使用不當(如麻醉、鎮痛劑、催產藥)等。
3.胎兒因素
①早產兒、小于胎齡兒、巨大兒等;
②畸形如呼吸道畸形、先天性心臟病等;
③羊水或胎糞吸人致使呼吸道阻塞;
④宮內感染所致神經系統受損等。
(二)臨床表現
胎兒缺氧早期為胎動增加,胎心率加快≥160次/分;晚期為胎動減少或消失,胎心減慢或停搏,羊水過少。
根據生后1分鐘的Apgar評分,將窒息分為輕、重兩度,0~3分為重度;4~7分為輕度。如5分鐘評分,仍低于6分者,神經系統受損較大。大多數窒息兒經及時搶救能夠恢復,少數繼續發展并累及心、腦、腎器官、消化和代謝系統而呈休克狀。
1.呼吸系統 可出現羊水吸入性肺炎或胎糞吸入綜合征、肺透明膜病、呼吸衰竭。
2.循環系統 輕度窒息可發生心臟傳導系統和心肌受損;嚴重者出現心源性休克和心力衰竭。
3.泌尿系統 可發生急性腎衰竭,表現為少尿、蛋白尿、血中尿素氮、肌酐增高,腎靜脈栓塞可出現肉眼血尿。
4.消化系統 應激性潰瘍、壞死性小腸結腸炎、黃疸加重等。
5.神經系統 缺氧缺血性腦病和顱內出血。意識障礙、肌張力改變及原始反射消失、驚厥、腦水腫顱內壓增高等一系列表現。
6.機體代謝方面 糖原消耗增加、無氧酵解加速,引起酸中毒、低血糖、低血鈣癥、低鈉血癥等一系列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
新生兒Apgar評分標準
(三)治療原則
1.早期預測 防治孕婦疾病,及時評估進行Apgar評分,做好搶救準備工作。
2.及時復蘇 采用國際公認的ABCDE復蘇方案。
3.復蘇后處理 (四)護理措施
1.新生兒窒息復蘇步驟
(1)保持呼吸道通暢(A):患兒仰臥,肩部以布卷墊高2—3cm,使頸部稍向后伸仰,使呼吸道通暢,迅速清除口、鼻、咽及呼吸道分泌物。
(2)建立呼吸,增加通氣(B):拍打、彈足底或摩擦患兒背部等觸覺刺激,促使呼吸出現。
(3)維持正常循環,保證足夠的心排出量(C):胸外按壓心臟,一般采用雙拇指(環抱法)或中食指法按壓患兒胸骨體下l/3處,頻率為120次/分,按壓深度為胸廓壓下約1—2cm。按壓有效可摸到頸動脈和股動脈搏動。
(4)藥物治療(D):建立有效的靜脈通路。
(5)評價(E):
2.加強監護
主要內容為神志、肌張力、體溫、床溫、呼吸、心率、血氧飽和度、血壓、尿量和窒息所致各系統癥狀,注意喂養,合理給氧,觀察用藥反應,認真填寫護理記錄。
3.保暖 貫穿于整個治療護理過程中,可將患兒置于遠紅外保暖床,病情穩定后置暖箱中保暖或熱水袋保暖,維持患兒肛溫36.5—37℃。
4.安慰家長
例:新生兒窒息的復蘇措施應首選
A. 吸氧
B.靜注腎上腺素
C.復蘇氣囊加壓給氧
D.清除呼吸道黏液
E.肌注尼可剎米
參考答案解析:D
新生兒窒息復蘇的第一步,保持呼吸道通暢:患兒仰臥,肩部以布卷墊高2-3cm,頸部稍后仰,迅速清除口、鼻、咽及氣道分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