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行病
前列腺癌的發病率有以下特點:地區差異大,發病率最高在北美、西歐,最高可達150/10萬男性人口,而非洲和亞洲最低;最低為1/10萬男性人口;發病率與年齡密切相關,危險性隨年齡增長而增長,80歲的男性中有70%組織學上可證實有前列腺癌病灶存在;種族差異,美國的黑人的發病率明顯高于白人;在全世界范圍內其發病率有逐年增加趨勢;前列腺癌的病理檢出率遠遠高于臨床發病率。
二、病理
腺癌;粘液癌;移行細胞癌;鱗狀細胞癌;子宮內膜樣癌;肉瘤樣癌。
三、臨床表現
早期常無癥狀,隨著腫瘤的發展,可出現相應的臨床癥狀。前列腺癌引起的癥狀可概括為兩大類,即壓迫癥狀和腫瘤轉移引起的癥狀。
(一) 壓迫癥狀:逐漸增大的前列腺腺體可壓迫尿道、直腸和射精管等引起相應癥狀。壓迫尿道可引起進行性排尿困難,梗阻進一步加重,可引起雙腎積水、腎功能障礙甚至引起尿毒癥。壓迫直腸可引起大便困難或腸梗阻。前列腺癌組織也可壓迫輸精管引起射精缺乏。壓迫神經引起會陰部疼痛,并可向坐骨神經放射。
(二) 轉移癥狀:前列腺癌進一步發展可侵及膀胱、精囊、血管神經束,引起血尿、血精、陽痿,因前列腺癌常發生在周圍帶,故血尿癥狀出現晚且不常見。盆腔淋巴結轉移可引起雙下肢水腫。前列腺癌常易發生骨轉移,引起骨痛或病理性骨折、截癱,前列腺癌骨轉移常發生在骨盆、軸心或四肢骨,可侵及骨髓引起貧血或全血象減少。
四、診斷
前列腺癌的診斷主要依靠直腸指診、血清前列腺特異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經直腸超聲檢查(transrectal ultrasonography, TURS)、CT和MRI檢查、核素全身骨掃描及前列腺穿刺活檢。
(一) 直腸指診:直腸指診檢查是診斷前列腺癌最簡單、經濟、有效的方法。
(二) 腫瘤標記物:PSA。直腸指診聯合血清PSA檢查是目前公認的早期發現前列腺癌的最佳初篩方法。
(三) TRUS:在TRUS引導下在前列腺及周圍組織結構尋找可疑病灶,并能初步判斷腫瘤的大小。
(四) CT和MRI:對于早期前列腺癌的診斷敏感性CT 較MRI差,二者對于腫瘤鄰近組織和器官的侵犯及盆腔淋巴結轉移的診斷敏感性相似。因前列腺穿刺出血影響影像學臨床分期,前列腺穿刺活檢應在MRI檢查之后。
(五) 前列腺穿刺活檢:前列腺系統性穿刺活檢是診斷前列腺癌最可靠的檢查。
(六) X線檢查:因為骨骼是前列腺癌好發轉移的部位,因此骨骼X線檢查是前列腺癌的常規檢查方法。尤以骨盆、腰椎、股骨等處常見,嚴重者甚至侵犯全身骨骼。前列腺癌的骨轉移表現為成骨型、混合型(成骨和溶骨混合同時存在)及溶骨型,以成骨(80%)、及混合型(15%)更為多見。
五、鑒別診斷
前列腺癌的診斷中常要與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肉瘤鑒別。
六、分期 按2002年AJCC癌癥分期手冊第6版標準進行分期。
2002年AJCC前列腺癌的分期
分期 |
標準 |
|
原發腫瘤(T) |
||
臨床(T) |
||
TX |
無法評價原發腫瘤 |
|
T0 |
無原發腫瘤的證據 |
|
Tis |
原位癌 |
|
T1 |
臨床腫瘤不明顯,無法觸及,影像學檢查不可見* |
|
|
T1a 偶然發現,腫瘤體積小于或等于切除組織的5% |
|
|
T1b 偶然發現,腫瘤體積大于切除組織的5% |
|
|
T1c 針刺活檢發現的腫瘤 |
|
T2 |
腫瘤局限于前列腺內 |
|
|
T2a 腫瘤侵犯一側葉的1/2或少于1/2 |
|
|
T2b 腫瘤侵犯超過一側葉的1/2,仍局限在一側葉內 |
|
|
T2c 腫瘤同時侵犯兩側葉 |
|
T3 |
腫瘤侵透前列腺被膜** |
|
|
T3a 腫瘤侵透前列腺被膜(單側或雙側) |
|
|
T3b 腫瘤侵犯精囊腺(s) |
|
T4 |
腫瘤固定或侵犯精囊腺以外的其他鄰近結構:膀胱頸、 外括約肌、直腸、肛提肌、和/或盆壁 |
*注:通過針刺活檢發現的位于一側葉或雙側葉,但是直腸指診未觸及或影像學檢查未可靠探及的前列腺癌定義為T1c期。
**注:侵入前列腺尖部或侵入(未侵透)前列腺包膜歸入T2而不是T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