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節 結 節 病
【 病史采集 】
癥狀:
1.呼吸系統癥狀:早期常無明顯癥狀,有時有少量痰液,偶有咯血。
2.全身癥狀: 低熱、盜汗、食欲不振、體重減輕。
3.胸外癥狀: 胸外表現復雜多樣,幾乎累及全身各個系統。
【 物理檢查 】
1.全身檢查: 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神志、體位、 淺表淋巴結。
2.專科檢查:
(1) 有否氣管移位,淺表淋巴結有無腫大。
(2) 肺部體征:呼吸頻率、胸廓運動、觸覺語顫、羅音。
(3) 心臟體征: 心界、心尖搏動、心音、雜音、心包摩擦音、心率、心律。
(4) 有無皮疹、皮下結節、結節性紅斑、腮腺腫大、肝、脾腫大等。
【 輔助檢查 】
1.血液檢查:
(1) 血常規:白細胞總數減少或正常, 嗜酸性粒細胞可增多。
(2) 血漿蛋白電泳球蛋白增高。
(3) 血鈣、尿鈣增高。
(4) 血清堿性磷酸酶增高。
(5) 血清血管緊張素轉化酶(SACE)活性測定: 在急性期增高,可作為活動性、激素用量、用藥時間、停藥的參考指標。但SACE 增高也可發生在其它種類的肉芽腫性疾病。
2.結核菌素試驗:結節病時細胞免疫低下,表現為100u 結核菌素試驗無反應或極弱反應。
3. 結節病抗原(Kveim)試驗:陽性率65~92%, 因難以獲得滿意的病理材料制備抗原,近年該試驗已漸被淘汰。
4.X線檢查:
(1) X線胸片:結節病伴有胸片異常者約占90%以上,因此X線胸部檢查是發現本病的主要途徑。
0期:肺部X線檢查陰性。
Ⅰ期:兩肺門和(或)縱隔淋巴結對稱性腫大。
Ⅱa期:肺門淋巴結腫大,伴肺實質浸潤。
Ⅱb期:肺部彌漫性病變,不伴肺門淋巴結腫大。
Ⅲ期:僅見肺部浸潤或纖維化,而無肺門淋巴結腫大。
(2) 肺CT:能較準確的估計結節病的類型、肺間質病變的程度和淋巴結腫大情況。
5.支氣管肺泡灌洗(BALF)檢查:分析BALF的細胞成分和T淋巴細胞亞群,對了解結節病的活動性及治療效果評價有重要意義。
6.肺功能測定:早期可完全正常,待到肺肉芽腫及纖維組織廣泛增生后可引起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并發阻塞性肺氣腫時,可出現混合性通氣功能障礙。
7.67鎵(67Ga)肺掃描檢查:是反映肺部結節病活動性較為靈敏的指標,但尚不足以作為診斷結節病的手段。
8.活組織檢查:是確診結節病的重要手段。有以下幾種活檢方式
(1) 淺表淋巴結活檢;
(2) 經纖維支氣管鏡肺活檢(TBLB):陽性率可達63~97%;
(3) 經皮肺穿刺活檢:易引起氣胸及咯血,目前已被TBLB所替代;
(4) 開胸肺活檢及縱膈鏡縱隔淋巴結活檢。
【 診斷要點 】
1.胸部影像學檢查顯示雙側肺門及縱隔淋巴結對稱腫大,伴或不伴有肺內網狀、結節狀片狀陰影。
2.組織活檢證實或符合結節病。
3.Kveim試驗陽性反應。
4.SACE活性升高。
5.OT或PPD試驗陰性或弱陽性。
6.高血鈣、高尿鈣癥,堿性磷酸酶增高,BALF中T淋巴細胞及亞群的檢查結果可作為結節病活動性的參考。
7.除外結核病或其它肉芽腫性疾病。 第1、2、3條為診斷的主要依據,第4、5、7 為重要的參考指標。
【 鑒別診斷 】
1.肺癌;
2.肺門淋巴結結核;
3.淋巴瘤;
4.肺門轉移性腫瘤;
5.其他肉芽腫病。
【 治療原則 】
1.多數病人可自行緩解,故病情穩定、無癥狀的病人不需治療。
2.凡癥狀明顯的Ⅱ、Ⅲ期病人及胸外結節病,腎上腺皮質激素為首選藥物。常用強的松每日30~60mg,用4周后逐漸減量為15~30mg/ 日,或隔日一次,維持約半年為一療程。
3.氯喹或硫唑嘌呤也可選用,或與腎上腺皮質激素聯合使用, 以減少兩者劑量及副作用。
4.禁用維生素D,以免引起高血鈣、高尿鈣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