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期和臨床表現
(一)代償期
顱腔內容雖有增加,但并未超過代償容積,顱內壓可保持正常,臨床上也不會出現顱壓增高的癥狀。代償期的長短,取決于病變的性質、部位和發展速度等。
(二)早期
病變繼續發展,顱內容增加超過顱腔代償容積,逐漸出現顱壓增高的表現,如頭痛、嘔吐等。此期顱壓不超過體動脈壓的1/3,約在2~4.7Kpa(15~35 mmHg)或200~480mmH2O范圍內,腦組織輕度缺血缺氧。但由于腦血管自動調節功能良好,仍能保持足夠的腦血流量,因此,如能及時解除病因,腦功能容易恢復,預后良好。
(三)高峰期
病變進一步發展,腦組織有較嚴重的缺血缺氧。 病人出現明 顯的顱內壓增高“三聯癥”—頭痛、嘔吐、視神經乳頭水腫。頭痛是顱壓增高最常見的癥狀,多出現于晚間和晨起,咳嗽、低頭、用力時加重,部位常在額部或雙顳,也可位于枕下或眶部。頭痛劇烈時,常伴惡心、嘔吐,呈噴射狀,雖與進食無關,但似較易發生于食后。較長時間的顱內壓增高可引起視神經乳頭水腫,表現為視乳頭充血,邊緣模糊,中央凹陷消失,靜脈怒張,嚴重者可見出血。若顱內壓增高長期不緩解,則出現繼發性視神經萎縮,表現為視神經乳頭蒼白,視力減退,甚至失明。除此以外,病人可出現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病情急劇發展時,常出現血壓上升、脈搏緩慢有力、呼吸深慢等生命體征改變。此期的顱內壓可達到平均體動脈壓的一半,血流量也僅為正常的1/2。PaCO2多在50mmHg以上,腦血管自動調節反應喪失,主要依靠全身血管加壓反應。如不能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措施,往往迅速出現腦干功能衰竭。
(四)衰竭期
病情已至晚期,病人深昏迷,一切反應和生理反射均消失,雙側瞳孔散大,去腦強直,血壓下降,心律快弱,呼吸不規則甚至停止。此時顱內壓高達平均體動脈壓水平,腦灌注壓<20mmHg 甚至等于零,腦組織幾乎無血液灌流,腦細胞活動停止,腦電圖呈水平線。雖搶救,預后也極為惡劣。
五. 診斷
頭痛的原因很多,大多并非顱內壓增高所致。但它畢竟又是顱內壓增高病人的主要癥狀,因此,對有頭痛主訴者,應想到顱內壓增高的可能。頭痛伴有嘔吐者,則應高度警惕顱內壓增高的存在。頭痛,嘔吐,且發現視神經乳頭水腫,顱內壓增高的診斷當可成立。
如果需要,且病情允許,可作下列輔助檢查:
(一)頭顱X線攝片
顱內壓增高的常見征象為:(1)顱縫分離,頭顱增大,見于兒童;(2)腦回壓跡增多;(3)蝶鞍骨質吸收;(4)顱骨板障靜脈溝紋和蛛網膜顆粒壓跡增多加深。以上征象多需持續3個月以上的顱內壓增高方可出現。因此,顱骨X片無異常,不能否定顱內壓增高的存在。
(二)腰椎穿刺
可以直接測量壓力,同時獲取腦脊液作化驗。但對顱內壓明顯增高的病人作腰椎穿刺有促成腦疝的危險,應盡量避免。
(三)顱內壓監護
顱內壓監護是將導管或微型壓力傳感器探頭置于顱內,導管或傳感器的另一端與顱內壓監護儀連接,將顱內壓力變化轉為電信號,顯示于示波屏或數字儀上,并用記錄器連續描記,以隨時了解顱內壓的一種方法。根據顱內壓高低和波形,可及時了解顱內壓變化,判斷病情,指導治療,估計預后,目前已廣泛應用于神經外科ICU病房。
需要指出的是,引起顱內壓增高的病因很多。所以,對一個具體病人而言,不僅要判斷其有無顱內壓增高,還要鑒別顱內壓增高的原因(病因診斷),有的尚需確定病變的部位(定位診斷)。為達此目的,應該仔細追詢分析病史,認真查體,并作必要的影像學檢查,包括X線片、計算機輔助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等。
六.治療
(一)病因治療
病因治療是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如切除顱內腫瘤、清除顱內血腫、穿刺引流或切除腦膿腫、控制顱內感染等。病因一旦解除,顱內壓即可望恢復正常。
(二)對癥治療—降低顱內壓
1. 脫水
(1) 限制液體入量:顱內壓增高較明顯者,攝入量應限制在每日1500~2000ml左右,輸液速度不可過快。
(2) 滲透性脫水:靜脈輸入或口服高滲液體,提高血液滲透壓,造成血液與腦組織和腦脊液間的滲透壓差,使腦組織內的水分向血循環轉移,從而使腦水腫減輕,腦體積縮小,顱內壓降低。常用的滲透性脫水劑有:①20%甘露醇溶液,125~250ml,靜脈快速滴注,緊急情況下可加壓推注,每6~12小時一次。甘露醇溶液性質穩定,脫水作用強,反跳現象輕,是當前應用最廣泛的滲透性脫水劑。但大劑量應用可能對腎臟有損害。②甘油果糖,250ml,靜脈滴注,每8~12小時一次。甘油果糖既有脫水作用,又能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腦組織,被氧化成磷酸化基質,改善微循環,且不引起腎臟損害。
(3)利尿性脫水: 能抑制腎小管對鈉和氯離子的再吸收而產生利尿脫水作用,但脫水作用較弱,且易引起電解質紊亂,故很少單獨使用。如與滲透性脫水劑合用,則可加強其降壓效果。①氫氯噻嗪(雙氫克尿塞),25mg,每日3~4次,口服。②呋喃苯胺酸(速尿),20~40mg,每8~12小時一次,靜脈或肌肉注射。③利尿酸鈉,25~50mg,每8~12小時一次,肌肉注射。
應用脫水療法需注意: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選用脫水劑;滲透性脫水劑應快速滴注或加壓推注;長期脫水需警惕水和電解質紊亂;嚴重休克,心、腎功能障礙,或顱內有活動性出血而無立即手術條件者,禁用脫水劑。
2. 激素
腎上腺皮質激素能改善血腦屏障通透性,減輕氧自由基介導的脂質過氧化反應,減少腦脊液生成,因此長期以來用以重型顱腦損傷等顱壓增高病人的治療。但近年來的研究對皮質激素的療效提出質疑。皮質激素的使用方法分常規劑量和短期大劑量沖擊療法兩種。在治療中應注意防止并發高血糖、應急性潰瘍和感染。
3. 冬眠低溫
冬眠低溫是在神經節阻滯藥物的保護下,加用物理降溫使機體處以低溫狀態以作為治療的方法。冬眠低溫能保護血腦屏障,防治腦水腫;降低腦代謝率和耗氧量;保護腦細胞膜結構;減輕內源性毒性產物對腦組織的繼發性損害。按低溫程度可分為輕度低溫(33~35℃)、中度低溫(28~32℃)、深度低溫(17~27℃)和超深低溫(<16℃)。臨床上一般采用輕度或中度低溫,統稱為亞低溫。常用的冬眠合劑及作用特點見表21-1。
表21-1常用冬眠合劑
氯丙嗪 異丙嗪 派替啶 海得琴 乙酰 特點
(度冷丁) 普嗎嗪
冬眠Ⅰ號 50mg 50mg 100mg 作用較強;抑制心率
加快、血壓下降
冬眠Ⅱ號 50mg 100mg 0.6mg 作用稍差;副作用小
冬眠Ⅲ號 50mg 100mg 作用稍差;副作用小
冬眠Ⅳ號 50mg 100mg 20mg 作用強;副作用
應用冬眠低溫療法需注意: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選用藥物和用量;用量;加強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暢;注意觀察病情,防止體位性體位性休克、凍傷和褥瘡;兒童和老年病人慎用,休克、全身衰竭或房竭或房室傳導阻滯者忌用。
4.過度換氣
過度換氣可以降低PaCO2,使腦血管收縮,減少腦血容量,降低顱內壓。但有腦缺血的危險,需適度掌握。
5.手術
包括側腦室穿刺引流、顳肌下減壓術和各種腦脊液分流術
第二節 腦疝
顱內病變所致的顱內壓增高達到一定程度時,可使一部分腦組織移位,通過一些孔隙,被擠至壓力較低的部位,即為腦疝(brain herniation)。腦疝是顱腦傷、病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緊急而嚴重的情況,疝出的腦組織壓迫腦的重要結構或生命中樞,如發現不及時或救治不力,往往導致嚴重后果,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根據發生部位和所疝出的組織的不同,腦疝可分為小腦幕切跡疝(顳葉鉤回疝)、枕骨大孔疝(小腦扁桃體疝)、大腦鐮疝(扣帶回疝)和小腦幕切跡上疝(小腦蚓疝)等。這幾種腦疝可以單獨發生,也可同時或相繼出現(圖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