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原體被清除: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
2. 隱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又稱亞臨床感染。是指病原體侵入人體后,僅誘導機體產生特異性免疫應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輕微的組織損傷,因而在臨床上不顯出任何癥狀、體征,甚至生化改變,只能通過免疫學檢查才能發現。大多數病原體感染都以隱性感染為主。結局:大多數獲特異性免疫,病原體被清除;少數人轉變為無癥狀攜帶者,病原體持續存在于體內。
3. 顯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稱臨床感染。是指病原體侵入人體后,不但誘導機體發生免疫應答,而且通過病原體本身的作用或機體的變態反應,而導致組織損傷,引起病理改變和臨床表現。結局:病原體被清除,感染者獲較為穩固的免疫力;免疫力不牢固,再受感染而發病;小部分成為慢性病原攜帶者。
4. 病原攜帶狀態(carrier state):無明顯臨床癥狀而攜帶病原體。
按病原體種類分:帶病毒者,帶菌者,帶蟲者。
按發生和持續時間長短分:潛伏期攜帶者,恢復期攜帶者,慢性攜帶者。
按攜帶持續時間分:急性攜帶者(3months)
5. 潛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原體感染人體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機體免疫功能足以 將病原體局限化而不引起顯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將病原體清除時,病原體便可以長期潛伏起來,待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時,則可引起顯性感染。在此期間,病原體一般不排出體外(系非感染源,不同于病原攜帶狀態)。
注意:
1) 隱性感染最常見,病原攜帶狀態次之,顯性感染所占比重最低。
2) 上述五種表現形式在一定條件下可相互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