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科學教學精品課程 第二章 呼吸系統疾病 呼吸衰竭
時間:2009-11-24 16:57
來源:內科主治醫師考試 作者:lengke
點擊:次
呼吸衰竭
|
目的要求 :
一、掌握呼吸衰竭的病因,發病原理和病理生理改變。
二、掌握呼吸衰竭時的血氣分析改變,酸堿失衡和電解質紊亂的意義。
三、掌握慢性呼吸衰竭的臨床表現和處理原則。
四、熟悉急性呼吸衰竭中的ARDS常見的病因,主要發病機理,主要臨床表現,診斷標準和搶救措施。
講課時數:3 學時
教學內容:
概述:呼吸衰竭是各種原因引起的肺通氣和(或)換氣功能嚴重障礙致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所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的臨床綜合征。急性呼吸衰竭由于短時間內出現呼吸功能嚴重障礙,機體不能及時代償,不及時搶救,危及生命;慢性呼吸衰竭較常見、可為代償性和失償性。本節主要介紹慢性呼吸衰竭。
病因: (1)支氣管一肺疾病;(2)胸廓與胸膜疾病;(3)肺血管疾病;(4)神經肌肉病變。
發病機制和病理生理:
一、缺02 和C02 潴留的發生機制:
1.肺泡通氣不足;
2.通氣 / 血流比例失調;
3.彌散障礙;
4.肺動 -靜脈樣分流;
5.氧耗量增加。
二、缺02 和C02 潴留對機體的影響:
1.對中樞神經系統;2.對心臟、循環; 3.呼吸系統;4.肝,腎和造血系統;5.酸堿平衡和電解質等的影響。
臨床表現 :
(1) 呼吸困難; (2) 紫紺;(3)精神、神經癥狀;(4)心血管系統、 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等改變。
診斷:血氣分析項目(主要有氧分壓、二氧化碳分壓、實際重碳酸鹽、PH 值和剩余堿)的意義和正常值,呼吸衰竭的幾種典型酸堿平衡失調和電解質紊亂的鑒別診斷。
治療:
(1) 建立通暢的氣道:祛痰、解痙、 清除分泌物 ,必要時建立人工氣道, 經鼻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
(2) 氧療:缺氧不伴有二氧化碳潴留的氧療、缺氧伴明顯二氧化碳滯留的氧療原則兩者給氧濃度的區別及原理 、方法及有關事項。
(3) 增加通氣量、減少C02潴留:合理應用呼吸興奮劑,合理應用機械通氣。
(4) 糾正酸堿失衡失調和電解質紊亂,主要有呼吸性酸中毒和代謝性酸、堿中毒的處理。
(5) 合理使用利尿劑。
(6) 抗感染治療:正確使用抗生素。
(7) 防治消化道出血及休克。
(8) 營養支持療法 。
預防:積極治療原發病,避免錯誤給氧和使用鎮靜劑、利尿劑等。
教學方法 :
一、講課:多媒體教學,結合圖解進行呼吸衰竭發生機制、病理生理講解,加深學生理解和印象。
二、示教典型病例,啟發思考呼吸衰竭時血生化檢查、血氣分析和病理生理改變,觀察慢性呼吸衰竭病人臨床表現,隨訪治療效果。
|
------分隔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