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什么是二重感染、條件性感染、膿毒癥、菌血癥?
答:二重感染:在使用廣譜抗生素或聯合使用抗菌藥物治療感染過程中,原來致病菌被抑制,但耐藥菌株大量繁殖,致使病情加重。條件性感染:在抗感染能力低下的情況下,本來棲居于人體但未致病的菌群可以變成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稱條件性感染。膿毒癥:因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癥反應,體溫循環呼吸有明顯改變。菌血癥:血培養檢出病原菌。
22、癰切開引流的要點?
答:①“+”或“++”切口,切口線應超出皮膚病變邊緣;②盡量清除已化膿和已失活組織;③用生理鹽水紗條或碘仿紗條填塞,每日換藥一次。
23、外科感染局部治療的目的?
答:減少毒素吸收,減輕疼痛,使感染局限化,吸收或早日成膿腫后切開引流。
24、什么是SIRS,診斷標準如何?
答: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①體溫>38℃或<36℃,②心率>90,③呼吸>20,④白細胞>12×109或<4×109或未成熟白細胞>10%.
25、傷口的分類,創傷愈合的類型?
答:Ⅰ、Ⅱ、Ⅲ。愈合的類型:一期愈合二期愈合。
26、簡述創傷的修復過程?
答:①纖維蛋白充填:創傷后局部血管擴張,纖維蛋白滲出,起到止血和封閉創面的作用。②細胞增生:傷后不久,即有新生的細胞在局部出現,成纖維細胞,血管內皮細胞增生成毛細血管,三者共同構成肉芽組織,可充填組織裂隙。成纖維細胞合成膠原纖維,肉芽組織內的膠原纖維增多,其硬度與張力強度隨之增加。上皮細胞從創緣向內增生,覆蓋創面,傷口趨于愈合。③組織塑形:經過細胞增生和基質沉積,傷后組織經初步修復。但纖維組織,骨痂,在數量和質量上不適應生理功能需要,瘢痕內的膠原和其他基質有一部分被吸收,使瘢痕軟化又能保持張力強度,一部分是組織吸收,而新骨的堅強性并不減或更增強。
27、男性30歲,體重60公斤,不慎被蒸氣噴傷面部、前胸腹部和雙上臂; 面部紅斑、疼痛、無水泡,其余部位劇痛,有大水泡。問燙傷總面積?深度?燙傷后第一個24小時應補丟失液量是多少?
答:20+3=23,一度3,淺二度20,1800 ml.
28、惡性腫瘤的轉移途徑有那幾種?
答:①直接蔓延;②淋巴道轉移;③種植性轉移;④血道轉移。
29、目前確診腫瘤最直接而可靠的依據是什么?
答:病理形態學檢查,包括:①細胞學檢查;②病理組織學檢查。
30、何謂腫瘤的TNM分期?
答:T指原發腫瘤,N指淋巴結,M為遠處轉移。再根據腫塊程度在字母后標以0至4的數字,表示腫瘤發展程度。1代表小,4代表大,0為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