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自理能力下降
相關因素:
1 長期臥床。
2 體力、耐力下降。
3 瘺口負壓抽吸的限制。
主要表現:不能單獨完成基本生活自理:沐浴或衛生、入廁、穿著或修飾。
護理目標:
1 臥床時期病人生活需要能夠得到滿足。
2 病人發揮最佳的自理能力。
護理措施:
1 與病人討論其自理能力下降的程度,明確哪些活動可自主完成,哪些需別人幫助完成。
2 觀察病人自理能力變化情況,制定可行的鍛煉計劃,幫助病人樹立自信心,鼓勵病人逐步自主完成生活自理。
3 將病人所需物品放置于病人伸手可及處,幫助病人自理。
4 協助病人完成基本生活自理:①協助病人洗頭、慶上擦浴,每周1-2次;②落實完成晨晚間護理,包括洗漱、梳頭、修剪指甲、更衣,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外表形象和舒適的感覺;③及時提供便器, 做好便后清潔工作。
重點評價:
1病人基本生活需要能否得到保障。
力有無提高。
五、預感性悲哀
相關因素:
1 病程長。
2 瘺口愈合慢,治療效果不顯著。
3 無足夠的家庭支持。
主要表現:
1 病人自訴缺乏自信心,對前途感到渺茫。
2 對周圍事物漠不關心。
護理目標:幫助病人恢復自信,接受現實,積極配合治療護理。
護理措施:
1 正確評估病人出現悲哀的原因,與病人共同制定和采取應對措施。
2 向病人家屬做好解釋說服工作,使家庭給予病人極大的支持,讓病人感覺溫暖。
3 將病室控制的點滴效果,如瘺口液量的減少,及時反饋給病人,讓病人感到治療的效果,增強自信心。
4 將病人情緒上的細微改善給予及時的肯定和鼓勵。
5 保持瘺口周圍清潔、干燥,使病人感覺舒適,不致產生沮喪情緒。
6 及時傾倒和鼾引流瓶內的引流液,減少對病人的不良刺激。
重點評價:
1 病人情緒是否穩定。
2 病人能否主動配合治療、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