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生長發育
兒科護理學是一門研究小兒生長發育規律、預防保健及疾病治療和護理,以促進小兒身心健康發展的學科。根據小兒各年齡階段的體格、智力發育和心理行為特點提供“以家庭為中心”的整體護理,遵循身體生長發育的規律,最大限度地降低小兒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疾病的治愈率,保障和促進小兒身心健康的成長。
一、分期
根據小兒生長發育不同階段的特點,將小兒年齡劃分為以下7個時期。
(一)胎兒期
從受精卵形成到胎兒出生稱為胎兒期,約40周。此期胎兒生長發育迅速,完全依靠母體生存,因此孕母的健康、營養、情緒等狀況對胎兒的生長發育有重大影響。
(二)新生兒期
自胎兒娩出、臍帶結扎到生后滿28天稱為新生兒期。按年齡劃分,新生兒期實際包含在嬰兒期內,但由于此期小兒在生長發育等方面具有非常明顯的特殊性,故將嬰兒期中的這一特殊時期單列為新生兒期。此期小兒脫離母體開始獨立生存,環境發生巨大變化,由于其生理功能及適應能力尚不完善,易發生窒息、感染等疾病,死亡率較高。
胎齡滿28周至出生后7天,稱圍生期(又稱圍產期)。
(三)嬰兒期
自出生到滿1周歲之前稱為嬰兒期。此期為小兒出生后生長發育最迅速的時期,對熱量、營養素、蛋白質的需求量相對較高,由于消化吸收功能尚不成熟,容易發生消化功能紊亂及營養不良。同時,嬰兒體內來自母體的抗體逐漸減少,自身免疫功能尚未成熟,易患感染性疾病。
(四)幼兒期
自1周歲后到滿3周歲前稱為幼兒期。此期小兒生長發育速度減慢,但智能發育較前突出,語言、思維和社會適應性的發育日漸增強,自主性和獨立性表現不斷發展,但對自身危險的識別能力不足,自身防護能力較弱,加之各種不良因素的影響,易導致疾病的發生和性格行為的偏離,此期應加強防護,防止意外事件的發生。
(五)學齡前期
自3歲后到6~7歲入小學前稱為學齡前期。此期小兒體格生長發育處于穩步增長狀態,中樞神經系統發育日趨完善,智能發育更加迅速,自我觀念開始形成,好奇多問,模仿性強。此期應培養小兒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生活能力,為入學作好準備。
(六)學齡期
自入小學前(6~7歲)到青春期前為學齡期。此期體格生長發育相對緩慢,智能發育更加趨于成熟,除生殖系統外,各系統器官的發育接近成人。此期求知欲強,綜合、理解、分析能力逐步提高。是接受系統科學文化教育的重要時期。但要注意安排有規律的生活習慣,保證充分的營養和休息。
(七)青春期
從第二性征出現到生殖功能基本發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長的時期稱青春期。女孩青春期開始和結束年齡都比男孩早2年左右。青春期年齡范圍,女孩從11~12歲到17~18歲,男孩從13~14歲到18~20歲為青春期。此期小兒的①生長發育再次加速;②在性激素作用下,生殖系統的發育漸趨成熟,第二性征逐漸明顯,男性肩寬、肌肉發達、聲音變粗、長出胡須;女性骨盆變寬、脂肪豐滿;到青春末期,女孩出現月經,男孩發生遺精。③神經內分泌調節功能不穩定,易出現生理、心理和行為問題。④該期以成熟的認知能力、自我認同感的建立為顯著特征。
二、兒科特點
(一)解剖特點
隨著體格生長發育的進展,小兒身體不斷變化,如體重、身長、頭圍、胸圍等的增長,身體各部分比例的改變等。因此,護理人員應遵循小兒的正常生長發育規律,正確對待小兒生長發育過程中的特殊現象,以正確鑒別正常與病態現象。
(二)生理特點
小兒年齡越小,生長越快,所需營養物質和液體總量相對比成人越高。不同年齡小兒的生理、生化正常值各不相同,心率、呼吸、血壓、血清和其他體液的生化檢驗值等隨年齡的變化而改變。
(三)病理特點
小兒病理變化、疾病種類及臨床表現往往與年齡有關,對于同一致病因素,小兒與成人,甚至不同年齡小兒的病理反應和疾病過程會有相當大的差異。如嬰幼兒易患支氣管肺炎,而青少年和成人多見大葉性肺炎;維生素D缺乏時嬰兒易患佝僂病,而成人則表現為骨軟化癥。新生兒及體弱兒患嚴重感染性疾病時,常表現為各種反應低下,如體溫不升、拒乳、外周血白細胞不增高或降低等。
(四)免疫與預防
出生后6個月內,因從母體獲得特異性抗體IgG,暫時形成被動免疫,而很少感染麻疹等傳染病。但母體IgM不能通過胎盤,故小兒易患革蘭陰性細菌感染。SIgA水平也較低,易患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同時,小兒皮膚、黏膜嬌嫩,淋巴系統發育不成熟,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也都不如成人健全,因此,護理中應注意消毒隔離以預防感染。
(五)疾病預后
小兒患病時起病急,變化快,病情轉歸有正、反兩方面傾向。從正面而言,如診治及時、有效,護理恰當,疾病往往迅速好轉恢復。由于小兒修復和再生功能旺盛,后遺癥一般較成人少。但從反面而言,小兒病情危重情況下,可能在未見明顯臨床癥狀時即發生死亡。
(六)心理行為
小兒時期是心理行為發育和個性發展的重要時期。由于小兒身心未成熟,依賴性較強,較不能合作,同時,小兒心理、行為發育受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影響,因此護理中應以小兒及其家庭為中心,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行為發育特征,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促進小兒身心健康成長,提高人口素質。
三、生長發育的規律及影響因素
(一)生長發育的連續性和階段性
生長發育是一個連續性過程,但各年齡階段生長發育的速度不同,具有階段性。生后6個月內生長最快,尤其是頭3個月,出現生后第一個生長高峰,后半年生長速度逐漸減慢,至青春期生長發育速度又加快,出現第二個生長高峰。
(二)各系統器官發育的不平衡性
各系統的發育快慢不同。神經系統發育先快后慢;生殖系統發育先慢后快;淋巴系統則先快而后回縮;年幼時皮下脂肪發育較發達;肌肉組織到學齡期才發育加速,心、肝、腎等系統的增長,基本與體格增長保持平衡。
(三)生長發育的順序性
小兒一般生長發育遵循由上到下、由近至遠、由粗到細、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順序。如出生后運動發育的規律是:先抬頭、后抬胸、再會坐、立、行(自上到下);從臂到手,從腿到腳的活動(由近及遠);手拿物品先會用拳掌握持,以后發展到能用手指端摘取(從粗到細);先會畫直線,進而能畫圓、畫人(由簡單到復雜);先學會觀看和感覺事物,認識事物,再發展到記憶、思維、分析、判斷(由低級到高級)。
(四)生長發育的個體差異性
生長發育雖按一定規律發展,但在一定范圍內由于遺傳、性別、環境、教養等因素的影響而存在著相當大的個體差異,體格上的差異一般隨年齡增長而越來越顯著,到青春期差異更明顯。
(五)影響生長發育的因素
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是影小兒生長發育的兩個最基本因素。遺傳決定了機體生長發育的潛力,這個潛力又受到環境因素的作用和調節,兩方面相互作用,決定了每個小兒的生長發育水平。
1.遺傳因素 小兒的生長發育受父母雙方遺傳因素的影響。不同種族、家族、性別間的差異影響著人的皮膚顏色、面型特征、身材高矮、性成熟的早晚及對疾病的易感性等。
2.環境因素
(1)孕母情況:胎兒在宮內發育受孕母生活環境、營養、情緒、疾病等各種因素的影響。
(2)營養充足和合理是小兒生長發育的物質基礎,是保證小兒健康成長極為重要的因素,年齡越小受營養因素的影響越大。長期營養不足會導致體格發育的遲滯,包括體重下降、身高不增,以及器官功能低下,影響智力、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
(3)生活環境:小兒的生活環境不僅包括物理環境,還包括家庭的經濟、社會、文化狀況等。良好的居住環境、衛生條件能促進小兒生長發育。反之,將有不良影響。
(4)疾病和藥物:疾病對小兒生長發育影響很大,急性感染常使體重減輕,慢性疾病還影響其身高和體重的增長;內分泌疾病常引起骨骼生長和神經系統發育遲緩;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臟病使小兒生長遲緩。藥物也可影響生長發育,如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可使身高增長、速度減慢,尤其是在生長的關鍵期對成長易造成永久性的影響。
四、體格生長常用指標及測量方法
(一)體重
為各器官、組織和體液的總重量,是小兒體格生長的代表,是營養情況的重要指標。臨床給藥、輸液、熱量的給予常依據體重計算。
新生兒出生體重平均為
1~6個月:體重(kg)=出生體重(kg)+月齡×0.7(kg)
7~12個月:體重(kg)=6(kg)+月齡×0.25(kg)
2~12歲:體重(kg)=年齡×2+8(kg)
(二)身長(高)
指從頭頂至足底的全身長度,反映骨骼生長。年齡越小增長越快,嬰兒期和青春期是兩個增長高峰。新生兒出生時身長平均為
身長(cm)=年齡(歲)×7+75(cm)
測量方法:3歲以下測臥位身長,脫去其鞋、帽、襪,穿單衣仰臥于量床底板中線上。扶正頭,頭頂輕觸頭板,小兒面朝上。測量者位于右側,使小兒雙膝伸直,移動足板觸及足跟,讀數并記錄,精確到
3歲以上測身高,取立正姿勢,雙眼平視正前方;胸部稍挺起,腹部微向后收,兩臂自然下垂,手指并攏,腳跟靠攏,腳尖分開約60°。腳跟、臀尖和兩肩胛間三點同時接觸立柱。測量者將底板輕輕移下,與顱頂點接觸,讀數并記錄,精確到
(三)坐高
坐高指從頭頂至坐骨結節的長度,出生時坐高為身高的67%,以后下肢增長比軀干快,6歲時為55%。此百分數顯示了上、下部比例的改變,比坐高絕對值更有意義。
測量方法:適用于3歲以上小兒。取坐位,兩大腿伸直,與軀干成直角。注意坐凳高度,如腿懸空,可在腳下墊木板,使腿的伸直面與地面平行。小兒坐直,雙眼平視前方,臀部緊靠立柱,雙肩自然下垂。讀數精確至
(四)頭圍
經眉弓上方、枕后結節繞頭一周的長度為頭圍,其反映腦和顱骨的發育。出生時平均為33~
測量方法:測量者立于前右方,用軟尺從頭右側眉弓上緣,經枕骨粗隆從左側居弓上緣繞回零點,軟尺應緊貼皮膚,左右對稱。軟尺刻度應精確到
(五)胸圍
沿乳頭下緣水平繞胸一周的長度為胸圍。胸圍反映胸廓、胸背肌肉、皮下脂肪及肺的發育程度。出生時平均為
(六)腹圍
平臍(小嬰兒以劍突與臍之間的中點)水平繞腹一周的長度為腹圍。2歲前腹圍與胸圍大約相等,2歲后腹圍較胸圍小。患腹部疾病如有腹水時需測量腹圍。
(七)上臂圍
沿肩峰與尺骨鷹嘴連線中點的水平繞上臂一周的長度稱上臂圍,代表上臂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和皮膚的發育水平以評估小兒營養狀況。生后第一年內尤其前半年上臂圍增長迅速。1~5歲間增長緩慢。可通過測量上臂圍以普查小于5歲小兒的營養狀況。評估標準為:上臂圍>
(八)牙齒
人的一生有乳牙20顆、恒牙(28~32顆)兩副牙齒。生后4~10個月乳牙開始萌出,12個月未萌出者為乳牙萌出延遲。約于2歲~2歲半乳牙出齊。2歲內乳牙數目為月齡減4~6。6歲左右萌出第1顆恒牙,12歲萌出第2顆恒磨牙,17~18歲萌出第3顆恒磨牙(智齒)。
(九)囟門
嬰兒出生時前囟約為1.5~2.Ocm,1~1.5歲時閉合。前囟過小或早閉見于小頭畸形;前囟遲閉、過大見于佝僂病、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癥等;前囟飽滿常提示顱內壓增高,見于腦積水、腦瘤、腦出血等疾病,而前囟凹陷則見于極度消瘦或脫水者。后囟出生時很小或閉合,最遲生后6~8周閉合。